竹叶清心 发表于 2004-7-29 21:40:57

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2噎膈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噎膈系因痰气交阻,或痰瘀阻滞,致胃失和降,出现饮食梗噎难下,或食入即吐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多见于食道、贲门部疾病。
12.1诊断依据
12.1.1吞咽食物时,自觉胸骨后有梗噎难下之感。
12.1.2久则饮食难下,甚则食入即吐,夹有痰涎,形体逐渐消瘦。
12.1.3上消化道钡餐x线检查可显示食道或贲门部痉挛、狭窄、肿瘤等病变。
12.1.4食道镜检作组织病理活检,或食道脱落细胞检查,可明确病变部位及性质。
12.2证候分类
12.2.1痰气阻膈:吞咽梗噎,胸膈痞满,泛吐痰涎,病情可随情绪变化而增减。苔薄腻,脉弦滑。
12.2.2瘀血阻膈;饮食难下,食入即吐,吐出物如赤豆汁,胸膈疼痛,肌肤枯燥,形体消瘦。舌质红有紫点、紫斑,脉细涩。
12.2.3津亏热结:食入格拒不下,入而复出,形体消瘦,口干咽燥,大便干结,五心烦热。舌质光红少津,脉细弦数。
12.2.4气虚阳微:水饮不下,泛吐多量粘液白沫,形瘦神衰,畏寒肢冷,面浮足肿。舌质淡紫,苔白滑,脉弱。
12.3疗效评定
12.3.1治愈:临床症状消失,钡餐X线透视、摄片或食道镜检查恢复正常。
12.3.2好转:临床症状改善,X线钡餐摄片或食道镜检查明显好转。
12.3.3未愈: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无改善或恶化。


竹叶清心 发表于 2004-7-29 21:41:30

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3呕吐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呕吐系因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而出现以胃内容物从口吐出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
13.1诊断依据
13.1.1呕吐食物残渣,或清水痰涎,或黄绿色液体,甚则兼夹少许血丝,一日数次不等,持续或反复发作。
13.1.2伴有恶心,纳谷减少,胸脘痞胀,或胁肋疼痛。
13,1.3多有骤感寒凉,暴伤饮食,劳倦过度及情志刺激等诱发因素。或有服用化学制品药物,误食毒物史。
13.1.4上腹部压痛或有振水声。肠鸣音增强或减弱。
13.1.5呕吐控制后,胃肠X线摄片及内窥镜检查可明确病变部位及性质。
13.1.6血查肝、肾功能,电解质,血气分析,B超探查肝、胆、胰等有助于鉴别诊断。
13.2证候分类
13.2.1寒邪犯胃:呕吐食物残渣,量多如喷,胸脘满闷,可伴有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苔白腻,脉浮滑。
13.2.2食滞胃肠:呕吐酸腐食物,吐出为快,大便秘结或秽臭不爽,嗳气厌食,脘痞腹胀。苔厚腻或垢,脉滑或沉实。
13.2.3痰饮停胃:呕吐清水痰涎,脘闷痞满,口干不欲饮,饮水则吐,或头眩心悸。苔白滑或腻,脉弦滑。
13.2.4肝气犯胃:呕吐泛酸,口苦嗳气,脘胁烦闷不适,嘈杂。舌边红,苔薄腻或微黄,脉弦。
13.2.5脾胃虚寒:呕吐反复,迁延日久,劳累过度或饮食不慎即发。神疲倦怠,胃脘隐痛,喜暖喜按,畏寒肢冷,面色huang(恍)白。舌质淡或胖,苔薄白,脉弱。
13.2.6胃阴亏虚:时时干呕,呕吐少量食物粘液,反复发作。胃脘嘈杂,饥不欲食,口燥咽干,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13.3疗效评定
13.3.1治愈:呕吐控制,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正常。
13.3.2好转:呕吐次数减少,或间歇时间延长,部分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有改善。
13.3.3未愈: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竹叶清心 发表于 2004-7-29 21:42:05

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4吐血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吐血系胃络受损,络伤血溢,出现血从口中呕吐而出的病症。指上消化道出血。
14.1诊断依据
14.1.1呕吐液呈咖啡色或暗红色,吐血量多者可呈鲜红色,多夹有食物残渣,混有胃液。
14.1.2初起常有恶心,胃脘不适或疼痛。吐血量多者头晕心慌,汗出肢冷,甚或晕厥。
14.1.3脘腹有压痛,肠鸣音活跃。出血量多者心率增快,血压下降,面色苍白。
14.1.4呕吐物或大便隐血试验强阳性。
14.1. 5胃肠X线钡餐造影及胃镜检查,可明确出血病灶部位及性质。
14.1.6肝功能、甲胎蛋白测定、癌胚抗原及胆、胰、肝、脾B超等检查排除肝脏及其他疾病所致的吐血。
14.2证候分类
14.2.1胃热炽盛:吐血量多,色红或紫暗,常夹有食物残渣,脘腹胀闷甚则疼痛,口臭便秘,或大便色黑。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14.2.2肝火犯胃:吐血色鲜红或紫暗,呕哕频作,嘈杂泛酸,胃脘痞胀灼热,心烦易怒,胁痛口苦。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14.2.3瘀阻胃络:吐血紫暗,胃脘疼痛,固定不移,痛如针刺或刀割,口干不欲饮。舌质紫或有瘀斑,苔薄,脉涩。
14.2,4脾不统血:吐血反复不止,时轻时重,血色暗淡,胃脘隐痛,喜按,神疲畏寒,心悸气短,自汗,便溏色黑,面色苍白。舌质淡,苔白,脉弱。
14.2.5肝胃阴虚:吐血员多色红,脘胁隐痛,嘈杂吐酸,烦热颧红,盗汗,咽干口燥。舌红无苔,脉细弦数。
14.3疗效评定
14.3.1治愈:吐血控制,症状消失,大便隐血试验连续3次转阴,血色素正常,X线或内窥镜检查正常。
14.3.2好转:吐血量明显减少,症状改善。
14,3.3未愈:吐血,及其他症状无变化。


竹叶清心 发表于 2004-7-29 21:42:39

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5便血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便血系胃、肠络脉受损,出现血液随大便而下,或大便呈柏油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可见于消化道出血。
15.1诊断依据
15.1.1血液随大便而下,或血与粪便夹杂,或下纯血。出血部位偏下消化道者多见便下鲜血;出血部位偏上消化道者,血色污浊而暗,色黑呈柏油状。
15. 1.2可伴有畏寒,头晕,心慌,气短及腹痛等症。
15.1.3出血过多可现昏厥,肢冷汗出,心率增快,血压下降,腹部按痛。
15.1 .4内窥镜、X线钡剂造影、肛门指检及乙肠直肠镜检查,可助明确出血的部位及性质。
15.1.5询问有无传染病及疫水接触史,血、尿、粪病源体检查及培养,有助于鉴别诊断。
15.2证候分类
15.2.1胃肠积热:便干挟血,色鲜紫或暗红,口苦口干,嘈杂烦渴,脘腹痞满胀痛。舌红,苔黄燥,脉洪数。
15.2.2湿热蕴结:大便下血,色暗红或紫黑如赤豆汁,或下血污浊腥臭,便解不畅,脘腹胀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15.2.3肠风伤络:便下鲜血,血下如溅,大便干结或为便泄。舌红苔黄,脉弦。
15. 2.4脾胃虚寒:病程日久,便血紫暗或色黑如柏油样,脘腹隐痛,喜按喜暖,畏寒肢冷,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细弱。
15. 3疗效评定
15.3.1治愈:便血控制,临床症状消失,大便隐血连续3次转阴,X线钡剂造影或内窥镜检查正常。
15.3.2好转:便血量减少,临床症状好转,或大便隐血间歇性阳性。
15.3.3未愈:便血及临床症状无改善。

竹叶清心 发表于 2004-7-29 21:43:14

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6痢疾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痢疾系因感受湿热病毒,积滞肠腑,脂膜血络受伤,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大便呈赤白粘冻或脓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相当于细菌性痢疾或肠阿米巴病。
16.1诊断依据
16.1.1腹痛、里急后重,便次增多。大便常有脓血粘冻。
16.1.2急性痢疾发病骤急,可伴有恶寒发热;慢性痢疾则反复发作,迁延不愈。
16.1.3常见于夏秋季节,多有饮食不洁史。
16.1.4急性菌痢,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16,1.5大便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及红细胞并有巨噬细胞。大便培养有痢疾杆菌生长。
16.1,6肠阿米巴病的新鲜大便可找到阿米巴滋养体或包囊。
16.1.7必要时作X线钡剂造影及直肠、结肠镜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16.2证候分类
16.2.1湿热蕴结:腹痛,里急后重,大便赤白脓血,每日数次到数十次,肛门灼热,可伴发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16.2.2寒湿困脾:腹痛,大便赤白粘冻,伴有头身困重,脘痞纳少,口粘不渴。舌苔白腻,脉濡缓。
16. 2.3脾阳亏虚:病久迁延不已,大便呈白粘冻状,排便不畅,腹部冷痛时作,畏寒肢冷。舌淡,苔白滑,脉弱。
16.2.4热毒炽盛:发病骤急,腹痛剧烈,大便呈鲜紫脓血,气味腐臭。或恶心呕吐,噤口不食。或腹泻前即见高热,腹满胀痛,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四肢发冷,甚至昏迷。舌质红绛,苔黄燥,脉滑数。
16.2.5正虚邪恋:腹泻时发时止,发时大便赤白粘冻或果酱样,腹痛后重;不发时疲劳乏力,食少,腹胀或隐痛。舌质淡,苔薄白,脉细。
16.3疗效评定
16.3.1治愈:症状消失,大便镜检正常,培养连续3次阴性。
16.3.2好转:症状消失或减轻,大便镜检正常,培养致病菌转阴或未转阴。
16. 3,3未愈:临床症状及大便镜检无改善。

竹叶清心 发表于 2004-7-29 21:43:45

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7泄泻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泄泻系因感受外邪,或饮食内伤,致脾失健运,传导失司,以大便次数增多,质稀溏或如水样为主要表现的病症。相当于急、慢性肠炎或肠功能紊乱等疾病。
17.1诊断依据
17.1.1大便稀薄或如水样,次数增多。可伴腹胀腹痛等症。
17.1.2急性暴泻起病突然,病程短。可伴有恶寒、发热等症。
17.1.3慢性久泻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反复发作,时轻时重。
17.1.4饮食不当、受寒凉或情绪变化可诱发。
17.1.5大便常规可见少许红、白细胞,大便培养致病菌阳性或阴性。
17.1.6必要时作X线钡剂灌肠或纤维肠镜检查。
17.2证候分类
17.2.1寒湿困脾:大便清稀或如水样,腹痛肠鸣,畏寒食少。苔白滑、脉濡缓。
17. 2.2肠道湿热:腹痛即泻,泻下急迫,粪色黄褐秽臭,肛门灼热,可伴有发热。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17.2.3食滞胃肠:腹满胀痛,大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纳呆,嗳腐吞酸。舌苔垢或厚腻,脉滑。
17.2.4肝气郁滞:腹痛肠鸣泄泻,每因情志不畅而发,泻后痛缓。舌质红,苔薄白,脉弦。
17.2.5脾气亏虚:大便溏薄,夹有不消化食物,稍进油腻则便次增多,伴有神疲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细。
17. 2.6肾阳亏虚:晨起泄泻,大便夹有不消化食物,脐腹冷痛,喜暖,形寒肢冷,舌淡胖,苔白,脉沉细。
17.3疗效评定
17.3.1治愈:大便正常,其他症状消失,临床检验正常。
17.3.2好转:大便次数明显减少,其他症状改善。
17.3.3未愈:症状未见改善。

竹叶清心 发表于 2004-7-29 21:44:19

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8黄疸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黄疸系感受湿热病邪,阻滞肝胆,气机受阻,疏泄失常,胆汁外溢所致。以目黄、身黄、溲黄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多见于肝胆系统疾病。
18.1诊断依据
18.1.1目黄、肤黄、尿黄,以目黄为主。
18.1.2初起有恶寒发热,纳呆厌油,恶心呕吐,神疲乏力,或大便颜色变淡。黄疸严重者皮肤瘙痒。
18.1.3有饮食不节,肝炎接触或应用化学制品药物等病史。
18.1.4肝脏、脾脏或胆囊肿大,伴有压痛或触痛。
18.1.5血清胆红素(直接或间接),尿三胆试验,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r—谷酰转酞酶,,碱性磷酸酶以及B超、胆囊造影、X线胃肠造影等有助病因诊断。
18.1.6必要时作甲胎球白测定,胰、胆管造影,CT等检查,以排除肝、胆、胰等恶性病变。
18.2证候分类
18. 2.1肝胆湿热: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口渴,心中懊憹,口干而苫,恶心欲吐,腹满胁痛,大便秘结或呈灰白色,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18.2.2湿困脾胃:身目俱黄,黄色晦滞,头重身困,胸脘痞满,恶心纳少,腹胀,大便溏垢。苔腻微黄,脉弦滑或濡缓。
18.2.3热毒炽盛:发病急骤,黄疸迅速加深,色黄如金。伴有高热烦渴,神昏谵语,或见衄血、便血、肌肤瘀斑。舌质红绛,苔黄而燥,脉弦滑数。
18.2.4寒凝阳衰:病程较长,身目俱黄,黄色晦暗。纳少脘闷,或腹胀便溏,神疲畏寒,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腻,脉濡缓或沉迟。
18.3疗效评定
18.3. 1治愈:黄疸消退,其他症状消失,实验室指标正常。
18.3.2好转:黄疸及其他症状减轻,胆红素正常或降低,其他实验室指标好转。
18.3.3未愈:黄疸不退或加深,其他症状及实验室指标无改善。

竹叶清心 发表于 2004-7-29 21:44:52

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9水臌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水臌系因肝脾受伤,疏运失常,气血交阻,致水气内停,出现腹满胀大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相当于肝硬化腹水。
19.1诊断依据
19.1.1初起脘腹作胀、腹膨大,食后尤其。叩之呈鼓音或移动性浊音。
19.1.2继则腹部胀满高于胸部,重者腹壁青筋暴露,脐孔突出。
19.1.3常伴乏力,纳呆,尿少,浮肿,出血倾向等。可见面色萎黄,黄疸,肝掌,蜘蛛痣。
19.1.4血浆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增高,白/球蛋白比值降低或倒置。丙种球蛋白升高。白细胞及血小板降低。凝血酶原时间可延长。
19.1.5腹部B超或CT检查,可见腹腔内大量积液,肝脏缩小,脾脏增大及门脉增宽。X线食道钡餐造影及胃镜检查,可见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腹水检查符合漏出液。
19.1.6本病要与腹腔内肿瘤及结核性腹膜炎等疾病相鉴别。
19.2证候分类
19.2.1气滞湿阻:腹胀按之不坚,胁下胀痛,饮食减少,食后作胀,嗳气不适,小便短少。舌苔白腻,脉弦。
19.2.2寒湿困脾:腹大胀满,按之如囊裹水,颜面微浮,下肢浮肿,脘腹痞胀,精神困倦,怯寒懒动,食少便溏,尿少。舌苔白滑或白腻,脉缓。
19. 2. 3湿热蕴结:腹大坚满,脘腹撑急,烦热口苦,渴不欲饮,小便短黄,大便秘结或溏垢,两目、皮肤发黄。舌边尖红,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滑或数。
19. 2.4肝脾血瘀:腹大坚满,脉络怒张,胁肋刺痛,面色黯黑,面颈胸臂有血痣,呈丝纹状,手掌赤痕,唇色紫褐,口渴不欲饮,大便色黑。舌质紫红或有瘀斑,脉细涩。
19.2.5脾肾阳虚:腹大胀满,早轻暮重,面色苍黄,脘闷纳呆,神倦怯寒,肢冷或下肢浮肿,食少便溏,小便短少不利。舌质淡紫,脉沉弦无力。
19.2. 6肝肾阴虚:腹大胀急,或见青筋暴露,面色晦暗,唇紫口燥,心烦失眠,牙龈出血,鼻衄时作,小便短少。舌质红绛少津,脉弦细数。
19.3疗效评定
19.3.1治愈:腹水及全身症状缓解或消失,肝功能基本恢复正常。
19.3.2好转:腹水及其他症状明显好转,实验室检查有改善。
19.3.3未愈:腹水未见减轻,其他症状及肝功能无改善或恶化。

竹叶清心 发表于 2004-7-29 21:45:23

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20便秘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便秘系因气阴不足,或燥热内结,腑气不畅所致,以排便间隔时间延长,大便干结难解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常指习惯性便秘。
20.1诊断依据
20.1.1排便时间延长,二天以上一次,粪便干燥坚硬。
20.1.2重者大便艰难,干燥如栗,可伴少腹胀急,神倦乏力,胃纳减退等症。
20.1.3排除肠道器质性疾病。
20.2证候分类
20. 2. 1肠道实热:大便干结,腹部胀满,按之作痛,口干或口臭。舌苔黄燥,脉滑实。
20. 2. 2肠道气滞:大便不畅,欲解不得,甚则少腹作胀,嗳气频作。苔白,脉细弦。
20.2.3脾虚气弱:大便干结如栗,临厕无力努挣,挣则汗出气短,面色huang(恍)白,神疲气怯。舌淡,苔薄白,脉弱。
20.2.4脾肾阳虚:大便秘结,面色萎黄无华,时作眩晕,心悸,甚则少腹冷痛,小便清长,畏寒肢冷。舌质淡,苔白润.脉沉迟。
20. 2. 5阴虚肠燥:大便干结,状如羊屎,口干少津,神疲纳差。舌红,苔少,脉细小数。
20.3疗效评定
20.3.1治愈:2天以内排便1次,便质转润,解时通畅,短期无复发。
20.3.2好转:3天以内排便,便质转润,排便欠畅。
20.3.3未愈:症状无改善。

竹叶清心 发表于 2004-7-29 21:45:53

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21紫癜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紫癜是由血络受伤,血渗于肌肤之间,皮肤表现点状或片状青紫斑块的病症。相当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或血管性、过敏性紫癜。
21.1诊断依据
21.1.1全身或四肢可见点状或斑块状出血,不高出皮肤,反复发作。或出血斑点略高出皮肤,色鲜红或暗红,微痒,可伴腹痛或关节酸痛等症。
21.1.2可伴低热,齿衄,鼻衄,月经过多。严重者可出现头痛,昏迷,便血,尿血。
21.1.3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出、凝血时间延长,束臂试验阳性。骨髓象:巨细胞正常或增多,血小板形成减少或缺如。若均正常者多为过敏性紫癫。
21.1.4必要时查免疫球蛋白PAIgG和IgA, PAC3有助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诊断。
21.2证候分类
21.2.1风热伤络:起病较急,皮肤紫斑色较鲜红,呈腰部以下对称性分布,略高出皮肤,或有痒感。伴有发热,腹痛,关节酸痛等症。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21.2.2血热伤络:皮肤骤见青紫或鲜紫色点状或斑块,此起彼伏。身热烦渴,面红升火,可伴有齿衄、鼻衄,甚或便血、尿血、月经过多。舌质红绛,苔黄燥,脉数有力。
21.2.3阴虚火旺:皮肤有青紫点或斑块,时发时止。手足烦热,颧红咽干,或午后潮红,盗汗,月经过多,伴有齿衄、鼻衄。舌红,少苔,脉细数。
21.2.4气不摄血:病程较长,皮肤紫斑反复发作,色暗呈乌青斑块。面色huang(恍)白,神倦乏力,头晕目眩,心悸少寐。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21.3疗效评定
21.3.1治愈:紫斑紫点及全身症状消失,实验室指标恢复正常。
21.3.2好转:皮肤青紫斑点明显减少,全身症状减轻,实验室指标有改善。
21.3.3未愈:皮肤青紫斑点、全身症状及实验室指标均无变化。
页: 1 [2] 3 4
查看完整版本: 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