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斋 发表于 2012-7-14 22:46:46

陈潮祖对仲景通调津液的总结(反复揣摩的好文章)

人体津液贵在流通,通调津液液的治疗原 则,贯穿了《伤寒杂病论》,全前贤对 《伤寒论》“保胃气气”、“存津液”之法讨 论颇多,对通调津液之法则研究和讨论甚少。笔者通过对《伤寒论》―的系统复习和研究,拟就该书有关通调津液的治疗原则,作初步总结和讨论。

通调津液是《伤寒论》的重妥治则之一,它是为津液输布和运行异常而设,目的在于恢复津液运行之常。现根据六经的浅深层次,将《伤寒论》中所包含的通调津液的各种治法归纳如下。


1开表发汗宣通津液

病在表,由于邪气阻滞,多有津液郁遏不通的病理,通过发汗,可使腠理开,营卫和,津液畅通,外达于肌表,从而托邪外 出,故《素问 脏气法时论》曰:“开腠 理,致津液,通气也。”若水气病,腰以上 肿者,亦可采用汗法,使潴留于上部在表之 浊津,从汗液排泄即“开鬼门”之法。 《伤寒论》立麻黄汤主治太阳伤寒,其病机 为风寒外来,卫阳被遏,津液郁滞,有发热 恶寒,无汗而喘,脉浮紧等表现。方用麻黄 辛温发汗,宣肺平喘,桂枝一助麻黄发汗, 一与麻黄相伍,宣通郁阳,使津行无滞,杏 仁降肺气以利津液之布散,甘草调诸药,合 而“为开表逐邪发汗之峻剂也”。

愚斋 发表于 2012-7-14 22:48:32

2        宣发郁阳散达津液

若寒伤于表,卫阳郁遏,气不布津,津 液停聚则为痰饮,津不外达则见无汗。阳郁 化热,水热迫肺,可见汗出而喘。对于此类 证候,仲景立麻杏甘石汤以治之。若系太阳 病轾症,因阳气拂郁在表不能发泄,而致面 赤、身痒者,仲景立麻黄桂枝各半汤,取 麻、桂之小量,辛温以发越拂郁在表之阳, 得小汗乃解。正如吴瑭所云:“必用辛温味 薄急走之药,以运其阳气,仲景之治伤寒是 也”。

愚斋 发表于 2012-7-14 22:50:27

3        散寒化饮顺布津液

此法为“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而 设。《内经》云:“形寒饮冷则伤肺”。水 寒相搏于肺,故干呕发热而咳,水气内溃, 所传不一,则渴、利、噎、小便不利、少腹 满、喘等或然之证作矣。寒邪在表,当用麻 桂之辛温以散之;水饮内停,肺寒气逆,故 以辛热的干姜、细辛、半夏温肺散寒,化饮 降逆;然肺气逆甚,纯用辛温发散,恐有肺 气耗伤之虞,故用“芍药、五味子之酸,以 收逆气而安肺”,诸药合用,共呈解表散 寒,温肺化饮之故。《金匮》云:“病溢饮 者,当发其汗……小青龙汤亦主之。”

愚斋 发表于 2012-7-14 22:55:49

4实卫行水 舒展津液

肺的宣发功能对水津的敷布以及将代谢 后的汗液排出体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风 湿、风水、皮水、溢饮等病均与肺失开宣有 关。《金匮 痉病篇》说:“风湿,脉 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风湿在表,法当从汗而解,然汗出恶风,说 明表虚卫气不固,肺卫气虚,则舒布、宣发 之力弱。此时若单纯用汗法以解表祛湿,则 风湿不去而表气更虛。治疗应益气实卫,行 水祛湿。防己黄芪汤用黄芪、白术、甘草, 使卫阳复振,肺之宣发有节,以增强其祛湿 外出之力;防己辛苦大寒,长于行水,袪风 湿,姜枣调和营卫。方后注云:“服后当如 虫行皮中”。此即卫阳振奋,水津畅行,风 湿欲去之征。

愚斋 发表于 2012-7-14 22:58:19

5        利尿渗湿 通泄津液

通利小便,使潴留于体内的水湿从前阴 而去,为积极有效的祛邪手段之丨一,此!即 《内经》“洁净府“之法。在《伤寒论》 中:此法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猪苓、 茯苓、泽泻、滑石等甘淡渗湿利水的药物为 主。气化不行者,可加桂枝;若阴伤者,加 阿胶。如五苓散、猪苓汤,二方分别主治太 阳蓄水证和水热互结兼阴虚者。另一类是用 牡蛎、泽泻、海藻、蜀漆、葶苈、栝蒌、商 陆等咸寒苦辛之品以宣泄水气,如牡蛎泽泻 散,该方主治“大病差后”,从腰以下有水 气者”,体现了 “腰以下肿,当利小便”之 法。

愚斋 发表于 2012-7-14 23:00:24

6        涌吐痰涎畅顺津液

若痰浊壅滞于人体上部,可用涌吐之 法,因势利导以祛除病邪,符合《内经》 “其高者,因而越之”之旨。如瓜蒂散,由 于痰饮实邪阻滞胸膈,阳气不通,故用瓜 蒂、豆豉、赤小豆酸苦涌泄之品,吐出胸中 痰浊邪气,使胸阳得伸,其病可愈。

愚斋 发表于 2012-7-14 23:03:12

7涤饮逐水疏导津液
此法为水饮停聚于胁下而设。水饮之邪 随气升降,无所不到,而且变化繁多,临床 上除了出现心下痞鞭满,引胁下痛等主要症 状之外,还可兼见下利,呕逆,漿漿汗出,发 作有时,头痛,短气等或然症。水饮停聚于 胁下,已侵及三焦有泛滥之势,非一般渗利 之药所能取效,故当用十枣汤以泻水逐饮。 十枣汤药〈芫花、甘遂、大戟)。其性峻烈 迅猛,一鼓而破,使水饮之邪溃泻而下,用 肥大枣10枚,煎汤调服,以顾护胃气,使邪 去而正不伤。

愚斋 发表于 2012-7-14 23:04:40

8开源导流分消津液

少阳三焦为水液升降出入之所,三焦上 连于肺,下属于肾,外通肌表,内接胃肠。 若水湿停于少阳三焦,当须宣肺利水,上下 分消,使表里之气齐通,水湿之邪尽解。麻 黄连翘赤小豆汤即融发汗、利水于一炉,主 治湿热阻遏少阳三焦而发黄之证。一面用麻 黄、杏仁、生姜开通腠理毛窍,宣肺达表; 一面用赤小豆、麻黄、连翘、梓白皮以利水 除湿,清热解毒,既开鬼门,又洁净府,俾 源清流洁,而病庶可解。

愚斋 发表于 2012-7-14 23:07:29

9 清热袪邪流通津液

禀赋素盛之人,感邪后,邪气入里化 热;或汗、吐、下之法不当,邪热内陷, 邪热若与体内素有之水饮痰湿相合,即成为 水(痰、湿、饮)热互结之候,治疗当从两 方面着手,一是清热,一是祛除水饮痰湿之 邪,二者应同时兼顾,不可或缺。这类方剂 如大、小陷胸汤,半夏泻心汤等。大陷胸汤 主治证为“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粳”, 乃邪热与水饮互结于胸躅,故用泻热、逐饮 破结法;小陷胸汤主治“小结胸病,正在心 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此属痰热互 结,当清热涤痰开结。张兼善云,“水结宜 下,故用甘遂、葶、杏、硝、黄等;痰结宜 消,故栝萎、半夏等”。可谓一语中的。
半夏泻心汤是治痞的代表方,邪热内陷,影 响脾胃升降,津气痞塞而致心下痞。同时, 浊阴上涌下迫,故可兼呕而肠鸣等症,半夏 泻心汤姜、夏、芩、连寒温〗并用,辛开苦 降,以达恢复中焦升降,消痞除塒之目的。

愚斋 发表于 2012-7-14 23:10:34

10活血化瘀 畅行津液

《金匮》提出“血不利则为水”,给活 血化瘀药治疗津液病变提供了理论依据。 《水气病篇》有:厥而皮水者,蒲灰散1主 之”。蒲灰即蒲黄,为一活血利水药,此为 用活血药治疗水气病的最早记载。主治黄疸的茵陈蒿汤亦体现了此法。胆汁乃“肝之余 气,泄于胆,聚而成精”,亦属津液类。胆 汁的排泄受肝之疏泄的调节。如湿热熏蒸, 肝失疏泄,气机郁滞,瘀血阻遏,则胆汁排 泄不利,外溢肌肤而发黄。《金匮》谓此为 “脾色必黄,瘀热以行” ^ “一个瘀字,便 见黄皆发于血分”,说明淤是导致发黄的一 个关键性因素。因此,治疗发黄的关键就是 活血化淤,使胆汁得以正常排泄。大黄是茵陈 蒿汤中唯一能入足厥阴血分之品,行血导滞 以破淤热之蕴结胆汁畅行无阻,自无发黄之 扰;茵陈、梔子清热利湿以消除致病原因。 药虽三味,但针对了病因和关键病机,故疗 效显著。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陈潮祖对仲景通调津液的总结(反复揣摩的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