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邓铁涛教授论胃病
一、邓铁涛教授论胃病中医没有胃、卜二指肠溃疡病的病名,但本病常见的症
状为育部疼府,故可概括于“胃院痛”证中c至于坦件胃
炎,现代医学分慢性浅表性胃炎及慢性萎缩性胃炎,根据其
主要症状为巾k腹部隐痛、食后腹账,可归于“胃痛”
满”范围。
(一)消化性溃疡友病,体质因素是关键
邓氏认为消化性溃疡〔胃、1‘二指肠溃疡病)成田较为
复杂,多为几种因素的反复作用而成n在诺种因素之个,较
为重要的有二大因素一一饮食因素、精神因素、体质因素,
二者之中又以体质因素为关键性的因素。体质因素即脾胃
虚f金代李东垣的内冈脾胃为主论,对本病的防治的确有指
导意义n从肚腑的关系来看,病生于胃,受伤于肝,关键在
脾f脾气庭常为本病的重要一环。
(二)胃痛与心痛应子鉴别
胃病或称胃胺痛,文献亦有称心痛或小气痛。心痛与胃
病不问,但临床上心绞病与胃痛的确有时容易混淆(心绞痛
易误诊为胃病).心绞痛《内经》名为真心痛,有些文献因
(n经》有“胃院当心而痛”一语,便心痛与胃病并论。但
明清两代已十分强调心病和肖痛的鉴别了c如明代干肯堂
狙治难绳>:“或问丹溪言心病即胃院痛,然乎?曰:心勺
胃各一脏(腑),其病形不同,因胃肮处在心下,故有当心
而痛之名,岂胃胺痛即心痛者哉?”清代的有关著作论述更
为洋明。今天看来,不仅心痛与胃痛应予以鉴别,刷rl应该
和西医的辨病结合起来,J能更好地提高辨证论治的水平。
(三)消化性溃疡发病分型与治疗
1,肝胃不和
主症:胃皖疼病拒按,痛连于胁背,易怒
暖气或反酸,甚或吐血,便血,舌质如常,或偏红,尖边
红‘或有红点,百苔薄白,脉弦。
治法:宜疏肝和胃。方用四逆散加云答、白术、大枣。
四逆散用以疏肝,云菩、白术、大枣用以和胃.使肝得条
达,胃气安和,疼痛自止。
若胃胀暖气可加砂仁或佛手之同;反酸可加般瓦楞、海
螺峭或左金九之届。肝郁易化火,切忌过用辛燥止痛药,否
则伤津耗气,反而不愈。肝郁减轻之后,宜用四君子扬加柴
胡、白芍,健脾和肝,以作善后,最好能服药一二月,以巩
固疗效。
者胃部刺痛,胁痛易怒,脉沉弦有力,偏肝郁甚者,宜
柴胡疏d1;汤或四逆散合左金九。前方适用十肝郁偏寒,后方
适用于肝郁偏热。若肝郁减轻,痛已缓和,则宜疏肝健脾,
用四君子汤加首乌、柴胡、白芍、乌豆衣之属以善后。
若兼见心烦口苦,口干喜饮,舌质红,舌苔薄黄,脉弦
数,是肝郁化火或胃热过盛所致。宜三黄泻心汤加川袜子、
延胡索、郁金之属,以清热疏肝和胃止瘸。热减后宜调理脾
胃与疏肝。
若热盛迫血妄行而吐血,宜清胃热与止血。方用三黄泻
心汤加侧柏叶、生地、白及、阿胶、田三七。三黄泻心汤以
清泄胃热,侧柏叶、生地、白及、阿胶、田三七以凉血、止
血。
2.脾胃虚寒
主症:胃肠隐隐作痛,空腹痛增,得食痈减,喜按喜
暖,食后胺胀,时或泛吐清水、酸水,胃纳较差,神疲倦
怠,四肢乏力,手足欠温,便搪或大便浴血,舌质淡嫩胖或
有齿印,苔白润或浊腻,脉虚或缓或迟。
治法:灾侵脾温中。方用寅民建个汤。方中黄茂补气行
气,小建中汤温脾阳。若偏寒则痛增痛剧,四肢不温,宜附
桂理巾汤,或再加高良姜。若寒成痛轻,可继用黄花建中扬
或香砂六君子汤以善后。
若脾胃虚寒而见呕吐清水冷涎,胃部有水声,舌苔厚腻
者,是胃中停饮,宜温小化痰。方用平胃散加桂枝、云苔、
法半夏。
3.脾虚肝郁兼痕
主症:胃胺时痛
酸,咽杂,或大便黑.
应届、癌点,或唇黔,
象。
或痛连于胁,过饥过饱痈增,或吐
舌质墩,有齿印或朗滞,或淡,或有
齿频黯黑,脉弦细,或虚大或兼涩
本还若肝郁甚则痛增加,或痛连于胁。脾虚不统血,则
大便浴血或便血,再加肝郁甚气血逆乱,而致吐血,这种吐
血,其势较缓,脉不太数,舌不红,苔不黄,而脉虚、舌嫩
是其特点。
治法:健脾祛疚或兼舒肝。用凹君子扬An黄茂、红花、
桃仁、柴胡、白芍、海螟峭之属。若大便浴血.J4用四君子
汤加黄苗、佣柏叶、阿胶、白及、血余炭之属。兼便血宜用
四君子场合黄土汤。
4.胃阴亏损
主症:胃院痛,或胃部有灼热感,口于欲饮,干呕,或
食后胃胀,便秘.舌红少律,苔少或花剥,甚则舌光元苔,
脉细数或弱c
治法:宜益胃养阴。用麦门冬扬加减(麦冬、党参、沙
参、6剧、玉竹、云荟、甘草、乌梅)。若胃阴亏而两手脉
虚大吝,宜加吉林参以大补元气。
消化性溃疡上述的分型及治疗,只是辨证论治qJ之人
法。必须强调,本病组成因多种,但必因脾胃元气受损至不
能白复W后成病。出于常常是慢性而反复发作,故不能满足
于症状的缓解而终IL治疗;既然脾胃气虚为本病之根本,因
此不管原属何型证,最后均须桂牌益气舒肝或健脾益气再加
养育阴,巩固治疗2—4个月./5可停药。邓氏认为舒肝与
健脾有调挎神经与胃肠功能的作用,故常以下方力幕本方:
党参18克,自术12克,云荟15克,柴胡9克,佛手片5
克,鸟贼骨15克(或烃反楞了).甘草5克,随症6II减c
(四)慢性胃炎病因病机:脾亏虚于阳气,胃亏
虚于阴液
过去通过钡餐确诊消化性溃疡,而20世纪80年代随着
纤维内窥镜在消化内科的广泛应用,慢性胃炎诊断水平有很
大提高,其与十二指肠球炎成为临床上员常见的病症之一c
该病是指由各种不问原因引起的胃粘膜慢性炎症性改变,以
慢性浅表性胃炎及很性萎缩性胃炎多见,两种慢性胃炎可以
同时存在,故有慢性浅表—萎缩性胃炎之称。
慢性胃炎除有上腹部隐痛外.饱胀感也是常见而突出的
症状,尤以餐后为明显。邓氏认为,中医将慢性胃炎归在
“胃病”、“痞满”等范围,该病的病因病机,多由烦劳紧张,
思虑过度,暗耗阳气,损伤阴液而引起;亦可因长期饮食失
节。缺少调养,致使后天损伤而发病;还可因先天不足,后
天失养,大病失调所致。
从中医辨证角度,邓氏认为本病是本虚夹标实的慢性
病。其之虚,主要为脾胃亏虚,脾亏虚于阳气,胃亏虚于阴
液,此为发病的前提和本质。本病之实,多为亏虚之后所继
发c如脾气亏损.血失鼓动,血滞成颓阻络,此为一;脾失
健运,湿浊不化,痰湿停聚,此为:;被阻湿郁,加之阴掖
亏损,则易引起虚火妄动,此为三。脾阳亏损,故见身倦乏
力,肮腹胀闷,纳呆,体歪F降,面色淡白,舌胖淡嫩,有
断印.抓虚弱;肖阴亏损,则见胃部隐痛,其则烧灼痛,舌
嫩苔少或光剥,脉细数;血癌阻络*则胃胺疼病明显,上腔
及背部央脊穴压痛明显,舌黯,唇黯,舌边见挤点、痹斑;
痰湿凝聚,则院腹胀闷,恶心,暖气,甚至呕n1:KX虚内热
则见低热,五心烦热.急躁易怒,有烧灼感,大便干燥等。
对于本病的治疗,在治法—L,补脾气,养胃阴,这是大
法,是治疗的根本。但标实不除,石能很好地阂本,所以活
络祛被.除湿化痰,清迟虚热,亦不可忽略。基本方为:
太子参30克,云荟12克,谁山药12克,石解12克,
小环钗9克,麦芽30克,甘草5克,丹参]2克,鳖甲30
克(先煎)。
处方用太子参、云苔、淮闽药、麦芽、甘草培补脾胃,
健运其气;用石斜、小环钗、推山药急救已伤之胃阴;用丹
参、鳖甲益阴活络,通脉祛痴兼清虚热。本证以亏虚为本,
被热为标,故迢方用药以培中气,救阴淖为主,祛被热为
辅,方与证合,故能建功。
加减法:脾胃气虚较甚者加黄茂、白术或参须(另婉);
湿浊偏重者加扁豆、鸡蛋花、蔻蔽仁等;肝气郁结者加素馨
花、合欢皮、郁金等;疼痛明显者选加砂十:、木香、元胡、
佛手等;暖气频作者加代磅石、旋覆花等;大便于结者加火
麻仁、郁李仁等。
慢性胃炎是伤于后天,其本既虚,脾胃消化功能甚差,
故培补不能急于求成,骤投大温大补之厚剂。如按此法,只
能滞其胃气,灼其胃阴。同时,救护胃阴亦不宜用过于滋腻
之品,以免塞滞脾脏阳气的恢复。此外,活络袄痴耍防破血
太过,清迟虚热要防伤阳,亦同上理。
邓氏还认为,治疗本病培元时,宜用太子参、淮山药、
云苔、炙革等.虽补气之力不及党参、黄茵,但不会消气助
火;再反佐以麦芽使之易于受纳,这对于消化吸收功能甚
差、胃阴已伤的患者,是恰如其分的。至于救胃朗,石斜、
小环钗、淮山药最为适宜。活络通波,清降虚热,丹参配鳖
甲较为罢贴。至于化湿浊,宜选用扁豆、云苔、鸡蛋花、意
孩仁等药性较平和的药物,切忌用温燥之品,因为易伤元气
与胃阴,胃阴不足,病机不转,则犯虚虚之戒。
本病乃慢性之病,病程较长,日久穷必及肾。脾目属
土,肝届木,脾虚往往使肝气乘之,故治疗时不能忽视与肝
肾的关系,同时亦应注意肺脾的关系,故应先抓主要矛盾,
于适当之时选加调养肺、肝肾之品。同时,注意消除可能
致病的因素,如瘸陈烟酒,治疗口腔、咽喉部慢性病灶,忌
用对胃有刺激的药物,避免过劳及精神紧张。注意饮食,戒
刺激、过热、过冷及粗糙食物.以软食为宜,少食多餐,细
嚼慢咽。
本文引自《邓铁涛》 1v1飘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