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望诊医话一则
比喻有点意思,好象比较贴近,但......[转帖]望诊医话一则
但……实际如何,在他那个时代,在理论上这样的认识,也算是极致了。
这就是“历史地看问题”?
[转帖]望诊医话一则
多谢赐教![转帖]望诊医话一则
我十三岁时,听父亲说盐有生熟不同,炒熟了有不同作用,甚不以为然。反笑他不懂化学,不就是NaCL吗?我三十时,才越来越觉得有理,眼见了用后不同,方悟世无纯盐,变化在微。想再问父亲时,他已不可能开口了。
对我们的列祖列宗呢?其言其事,我们真的全了解吗?
[转帖]望诊医话一则
五积散老弟:关于人参不同的服法,带来不同的效果,我是亲自试过,并用于临床,徐氏的话没错!
具体的服法是早餐前十分钟,切成黄豆大的红参,服3到5粒,此法无上火之嫌.
[转帖]望诊医话一则
妙!长见识!希望这样的讨论能经常性的,并永久坚持下去。[转帖]望诊医话一则
诚如石兄所言,有些事是要实证的。未证时,姑且存疑。古人下笔存“万世立言”之心,轻易不会想当然,尤其是司人命的医家。
[转帖]望诊医话一则
感觉金古的杠子头烧饼和面条的比喻比较贴切,好比是一个快磨,一个是慢磨的问题,是否也有点牛的反刍的味道,至于人参块的问题,当时在成都和林先生探讨过此事,但是没有深究,至于验证,本人也没有过,金古所说的生熟盐还是比较好理解,对于生熟药物的合并运用,我还是有点体会,求同存异吧。多谢大家赐教!http://newbbs8.sina.com.cn/groups/games/legend/upload/1044534321_3e425431084d483300005f7a5.gif
[转帖]望诊医话一则
这个方法我曾作过进一步的推广,说出来供各位同仁参考.对下焦虚寒,气化无力,且上焦热重者,我用蜀椒(花椒)去目,同法服九粒,效果不错,绝不上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