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糖 发表于 2004-9-29 21:51:59

自学中医的一点感慨——兼与瑜萱女士讨论

   我最近,会将主题放在为人修养上,如果您的为人修养,没有ㄧ定的火候,不但,您当不了「苍生大医」,连自己,都无法与自己自处!而我也是其中,很不会照顾自己的ㄧ员,但是,为了您好,我还是将它提供给您!

儒释道 发表于 2004-9-29 21:55:37

自学中医的一点感慨——兼与瑜萱女士讨论

回楼上的,一起进步!
生活是积极的,看到糖糖积极处世,我和您一样高兴。
开始追求真理啦!
少忧愁过去的挫折,积极向前!

糖糖 发表于 2004-9-29 22:13:55

自学中医的一点感慨——兼与瑜萱女士讨论

[这个贴子最后由糖糖在 2004/09/29 10:32pm 第 2 次编辑]

       糖糖:不只是外遇,还有,您现在,要面对的各种情绪!也盼您,能从医身至医心!身病好医,心病难医!

             先生外遇时的情绪安顿
                  文/李宗烨
     当外遇的事件揭露时,也是震惊与心碎的开始,天啊!这样的事怎么会发生在我身上?他怎么可以这样对我?痛苦逼着自己去检视两个人之间怎么了,我要如何看待那个曾经是我信的枕边人?我要怎么跟他处?我要不要让其它人知道?该找谁求助?我还要不要这段关系?一连串的问号,我该怎么办?

  外遇造就的身心冲击使得当事人陷入强烈的心理苦痛,留意压力症候群,调养身心 。得知外遇的失落就像听到自己被宣判的了重症一般,意味着原来以为可以依赖的、理所当然的关系就要死去一般,其中的震惊、不甘心、懊悔、自责、愤怒、无助….等等痛苦在在都煎熬着当事人的身心,因此往往也会出现以下的身心反应。

1.健忘、注意力无法集中,失落、被背叛…等的痛苦占据你的心思以至于无法专注地处理该注意的事情。
2.发呆,完全陷入过去的记忆,甚至中一片空白,或许可藉此暂时逃开眼前的痛苦。
3.烦躁,原本有耐心的你,现在可能为一点小事就抓狂或痛哭失声。因为排山倒海的苦痛很轻易地让你的情绪防线溃堤。
4.失眠,矛盾、痛苦、不甘心等折磨,加上反复、纷杂的思绪,不断地想要弄清这一切的思想意念几乎要把一个人撕裂了,尤其到了晚上心情更是难以平复,所以辗转难眠、苦不堪言。

5.麻木、没有感觉,由于太过痛苦而不愿去感受,有时会变得冷漠、疏离地像个行尸走肉,一切都便得没有意义也不再有兴趣。
6.心中总是不自主盘据着先生跟第三者在一起的想象而让自己更难熬,或是自己像个侦探一般,随时都想确定老公的行踪。
7.其它如头痛、腰酸背痛、疲倦、晕眩、腹泻….等身体的不适。
  假使你有以上的情形并不表示你疯了,而是这样的冲击太巨大了,它瓦解了你原先所信赖的世界,所以感觉自己也都失控跟失序而未来也便得无法掌握了。妳是正常的,而这些是面对重大心理冲击正常的反应也是心理复建所需的步骤。学习了解这些反应并接纳这些情绪有助于从创伤中走出。提醒你注意以下几点:
1.评估自己的健康,必要时求助医生
2.注意饮食,避免暴饮暴食或用酒精麻醉自己
3.避免在注意力涣散或精神差的时候开车,以免发生意外
4避免在情绪很强烈时作重大决定
5.适度的公开并寻求支持
6.寻求专业谘商的协助或其它社会资源
7.阅读相关书籍来增加对婚姻及外遇的了解
8.允许自己难过或生气

  在外遇事件的冲击中,当事人的心情可能反反复覆第摆荡在生气或害怕、希望与绝望、自责或责他、要或不要这段关系。而因为觉得被背叛的愤怒如果能够处理得当的话,将会对整个过程较具建设性。所以建议以下的方法来照顾自己的心情:

   1.寻求能倾诉的对象,有效的倾听者不会批判也不会急于给你建议,而是陪着你去经你的痛苦并且在说的过程去整理自己的感受、外遇对自己的意义、跟先生的互动模式或问题点等。所以在这样的过程中,情绪得到了宣泄,问题也得到探索与了解,所以较不会陷入无助的深渊或盲目地行动而伤己伤人。如果你身边没有具有同理心的支持者也可以向张老师等类似的谘商机构求助,不管是透过电话或面谈,适时的伸出手也代表自己面对的勇气与力量,有些当事人会觉得发生这样的事是一件很没面子的事而不敢让外人知道,其实你不需要因为先生得行为而觉得羞愧,诚然,有些人可能觉得自己的婚姻失败了也表示自己没有价值自己好像也失败了、很没用,有时加上跟第三者比较的心理更觉得自己很没自尊与价值,或许这是一个成功、有价值的女人就是有一个幸福的婚姻所致,当然,你能转变自己的观点,深信即使婚姻遇到挫折,仍然不会减低我的价值、我也不会因此而否定自己。
  另一方面,少部分的太太会觉得,把家理不好的事,尤其是先生在外面有女人,对外人讲是背叛先生,因此她往往很犹豫是否要开口求助,这样的心态好像有一种信念就是,先生的感觉与需要比我的感受还重要,其实你可以选择看重自己,爱惜自己,说出自己的委屈与需要,或许这种常常把自己矮一截的心态也是造成婚姻危机的原因之一。当然,在选择求助的对象也要考虑对方是否为你保守这个秘密。
   2.宣泄情绪,许多人面对先生外遇时往往把焦点放在如何挽回婚姻或我该何去何从等现实的问题上,同时又误以为哭泣或悲伤无济于事且不能改变事实,因此否认内心的伤痛,如此将阻碍了心灵自我疗伤的功能,同时阻断了情绪的自然流动,于是心灵也会逐渐枯萎也失去信任及与人亲密的能力。对悲伤常见的误解如下:

a.你永远无法走出这样的阴影 b.只有时间会冲淡不幸,治疗一切 c.保持忙碌,悲伤自然过去 d.换个环境,避免触景伤情就可以 e.痛苦只能自己承担,没有人能帮你 f. g.我必须坚强,难过只会愈陷愈深,更难自拔 h.既然事情无法更改,难过也没有用
  事实是,悲伤不会自动消失,你必须愿意去面对失落的苦痛才能在逝去的过往找到新的意义,必要时,就让热泪化解你内心冰冻的伤痛!
  研究发现,人的泪水含有副肾上腺素,而该物质就是人在面临压力时所用来让身体处于紧张与备战状态的物质,它会让心跳加速、血糖升高等。也就是说泪水释出了血液中的紧张化合物而让身心得到平静,现代人几乎忘记如何大哭一场了,常常只是无声地垂下泪来,这样压抑的哭只是延长难过的时间,不如找个安全的空间,让自己好好哭出声音来,从肚子里面哭喊出你的痛苦,想要咆哮或捶枕头都行,当你在尽情宣泄,你会觉得较放松与平静也会有较多的角度来虑考两人的问题

  有时候,你可能觉得很生气、不甘心、想破口大骂甚至想要报复,如果你在跟先生的关系就比较讨好或压抑,适时地表现出你的愤怒与需要或许有助于让自己不那么委屈或感到较有力量,但是如果你平常就容易指责对方的话,也许说出你生气背后的害怕与受伤害的感觉可能更具建设性,外遇可能勾出双方过去累积得挫折与愤怒,这时候也许私下的宣泄生气可以避免过度的自责或沮丧,例如,把报纸卷成棒子来捶打、撕报纸、涂鸦、到郊外大叫、穿运动鞋跺地板都是很好的方式。

  原来,当人们面临诸如亲人的去世、离婚、分手、残障或其它不幸之失落经验时需要经由哀悼的过程去接受失去对方的事实,并重新适应活在一个没有她(他)的世界。就像皮肤受伤会流血一样,心灵的创伤需要眼泪来宣泄悲伤与痛苦,藉由体验身体自然情感的流动,你或许在一开始会感觉到震惊或难以接受这样的事竟然发生了,其次可能会觉得懊悔,真希望一切可以重来,接下来可能会经验到生气或其它感受,直到能把失落的事实整合成为生命的一部份而继续新的生活。
  外遇之所以能够带来如此巨大的冲击不在于可能失去先生,而是它颠覆了人对感情的信,动摇了自尊的基础,甚至威胁到深层的安全感,因为它往往把童年类似被遗弃或被背叛被羞辱等创伤再度诱发出来,它就像在伤口洒盐巴一样让人痛苦不堪,所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你能觉察是哪些过去的类似伤痛被勾出来,妳就能比较清楚哪些是过去的记忆与感觉而不是事实。也就是说你现在已经长大了而不是那个受委屈无助的小女孩,现在你有能力照顾自己,也没有人可以遗弃妳或否定妳的价值,一旦能够区分哪些是过去的记忆并将它释放,就比较能从世界末日的苦痛走出。例如:有位女孩和男友共进午餐,当男友拿出信时,她猛然一惊,心想:完蛋了,他要和我分手了。等她打开信件,看到满纸都是感谢她的话;这才知道自己错了。女孩因为自己的解读,造成与事实完全不符的感觉。追究原因是因她小时候常被关在房间哭上几小时,但大人却照样在屋外看电视不理不睬;因此她那种「怕被遗弃的感觉」非常的深。只要男友一些蛛丝马迹的动作,都会被她解释成要分手的讯息。
  因此发现自己有些负面情绪时,可以透过两种方式来了解自己。一是去厘清自己的感觉是怎么生起的;另一种是认清会有这种感觉,全是因为自己的解释所造就,这和自己的个性、习惯又有那些因緣?
  一般人对事情的反应大致分为三类:一是攻击性的行为,「我对你错」是他对事情解释的习惯。当你强烈指责批判对方,内心的感觉可能是忿怒挫折的。二是退缩型的行为,「我不好你好」。这样的感觉是委屈、沮丧的,和攻击性行为一样,只是不断在累积负面的感觉,并未将内在和外在做一个连接。第三种则是自我肯定的行为──「我好你也好」,将自己的感觉如挫折、生气等,站在平行的位置明白表达出来,而不是批判别人或严厉的自我批判、贬抑。

  如果我能够清楚自己的感觉,觉察情绪的根源,就可以真正的和他人有「心理的接触」,而不是以自己的害怕、担心去控制对方。例如有些妈妈等女儿等到半夜三更,若是拿棍子发火只会造成激烈冲突。如果做母亲的说出自己的害怕、耽心、难过、生气等感觉,反而更能够因为真诚的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感受,而引发女儿内心诚挚的响应。
  有人怀疑常常表达自己的感觉,是不是会很情绪化?事实上却正好相反,越害怕表达自己情绪的人,越容易情绪化。因为被压抑下来未表达的感觉,一段时日后总会爆发出来,此时反而让人觉得你情绪化。因此每当情绪或感觉出现时,要适时表达,如细水长流般的释放出来;而不是在累积太多的痛苦,像火山一样猛烈的爆发。

  越耽心自己的情绪失控,不表达感觉反而越容易失控。但有些人乱发脾气,常常发飙,这并不表示他表达了自己的感觉,而只是攻击性的反应行为,很可能是他对自己内心的恐惧或委屈缺乏了解。如果你发现自己很想对某些人生气,那就需要往内心去探索,是否已经对他容忍了很多的委屈,或是你很怕他?只要你愿意往内在去探讨,就会更深入的了解自己,而这种了解往往能够把自己放松,或是找个能倾听你说话的人,把情绪释放出来。
  因此当你有些负面感觉时,多花些力气去细细体会那种感觉。情绪本来就是一种动的能量,要让情绪「动」起来。相反的一般人常把情绪「压下去」,并没有弄清楚自己的感觉(挣扎),或是承认自己因害怕而压抑感觉,这其实是在和自己打仗 。当你难过却又要装出笑脸,是很辛苦又吃力的。何不给自己一个安全独处的空间,去享受体验自己的感觉,让情绪感觉流动,就不会长期忧郁沮丧,很多疏离的感觉就会释放掉。
  当一个人对你「生气」时,通常他「后面」是有很多的「害怕」和「挫折」。例如:一位妈妈「生气」的吼小孩过来,其实是因为「害怕」孩子在马路边危险。情绪其实是环环扣,让情绪流动起来,它就不会积存在你的体内,反而让你为一个有活力的人。
  感觉也和你的亲密关系、人际关系有关连。但人从小学习要坚苦、能干,这些表面上的开朗完美,反而封闭了自己的感觉,阻碍可以和别人有的亲密关系。有些人觉得「相识满天下,知音无几人」。这常导因于他封闭自己的内心世界,在朋友和自己之间筑了一道墙。这种孤独源自于他对自己的想法,他以为在别人面前必须要做个乐观开朗、坚强理性、自制又完美的人,其实在内心深处却自认为表现困难、情绪软弱、次人一等。看自己的过去、家庭、感觉、童年的某一部分是有问题的,因此随时把自己的心「包装」起来。他害怕表达私底下真正的自己:说出内心真正的感觉,别人一定不能接受,所以他非常害怕。
  又因为他已在人前建立了这种能干、坚强、完美独立的形象,所以他害怕去打破它;是以他只好越来越坚强,却更加孤独。当他想象表达难过时,又怕破坏形象,只好将难过包裹起来。
  ㄧ致的问题(事件),当你对事情的感觉改变了,解释也会不一样。譬如失恋,有人当成「世界末日」痛不欲生,有人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何苦自寻烦恼。因此改变你对事情的看法,不同的觉察感受,就可以改变问题对你的威胁,这就是心理谘商的功能。它能藉由改变对事情的解释和感觉,整个事情的问题就会有所不ㄧ。
  借着了解和观照自己的情绪,就可以改变自己对事情的感觉,更能进一步改变对自己的感觉。人活着追求的就是要能够相信自己、照顾自己,并且看自己是有价值的,外遇或许正是给自己一个很好的机会去看清,自己是如何把自尊与自信放在先生如何对待我之上,也是重新检视我是如何与人建立亲密因緣,只要你没有忘记从跌倒的地方学习,痛苦往往就能为更改与成长的契机。这是人活着经常会面对;别忘了常来观照与探索自己的感觉,快乐健康的活出真正的自己。

糖糖 发表于 2004-9-29 22:27:12

自学中医的一点感慨——兼与瑜萱女士讨论

[这个贴子最后由糖糖在 2004/09/29 10:29pm 第 1 次编辑]

      糖糖:盼您能从医身至医心!身病好医,心病难医!         
   
         含泪的祝福------创伤与心理重建
                           李宗烨
 
   这次的大地震,对大多数人而言,无异是个梦魇,许多人在一夕之间就得面临完全不一样的人生,不管是家园的残破,还是亲友的苦难,乃至自己也可能是灾难中的幸存者。在这样的伤痛经验中,除了现实生活的安顿之外,如何协助自己或亲友调适心理的创伤,也是不可忽视的议题。因为,在重大灾难事,往往也是当事人需要面对漫长的痛苦的开始,如何以较具心理卫生的态度 来帮自己或亲友渡过这段内心的旅程,是我要学习的课题。
   失落:生命的生离死别与伤痛,如亲人的去世、离婚、重大疾病、残障或其它 不幸,若妳自己或亲友在此事件中蒙受重大伤痛损失,妳可以提醒自己以下的反应都是自然的,妳需要一些时间与勇气加上正确的态度与有效的支持去走过哀悼的历程。
面对失落可能的心理历程:在听到坏消息的剎那,所产生的反应都是正常合理的,有人晕倒,有人出乎异 常的冷静,有人涕泪纵横,若没有歇斯底里也不表示你不在乎,若是哭泣,也不表示你是个弱者。其实在这沈痛的打击下,能流泪是件好事,以下几个过程 可能需要几个月至数年的功夫去疗伤止痛,了解这些过程将有助于处理你的悲伤。
•震惊与麻木:茫然,难以接受这事实,想否认事实,堵住痛苦的感受,在受到打击的不久几小时或几天内,你真的不愿意去感觉眼前的的世界已经完全不ㄧ了
•否定与退缩;渴望与追根究底:不断的问「为什么发生在我身上?」藉由着眼于「假如怎样」的想法企图挽回不幸或获得对事情的控制
•醒悟与痛苦:想要事情有所不ㄧ的期望逐渐破灭,愤怒、绝望与沮丧起伏心中

•适应与新生:接受失落的事实,把它整合进新的生活
一般对伤痛的误解:
1.你永远无法走出这样的阴影
2.只有时间会冲淡不幸,治疗一切
3.保持忙碌,悲伤自然过去
4.换个环境,避免触景伤情就可以
5.痛苦只能自己承受,没有人能帮你
7.我必须坚强,难过只会愈陷愈深,更难自拔
8既然事情无法改变,难过也没有用
健康的态度:
1.妳能藉哭泣与支持走出阴影
2.只有妳愿意把不幸整合进入你的生活,愿意经历哀悼的过程,温地舔自己的伤口,就是走向疗愈之路
3.逃避只会延缓伤痛的复健
4.必要时改变环境或许有益,但仍须容许自己哀悼
5.公开说出你的悲伤或痛苦有助于疗愈。或者妳可以寻求心理谘商悲伤治疗等的专业协助
6.妳的悲伤是重要,真实,需要你的疼惜
7痛苦是自然的反应,流泪有助于哀伤的释放
8.难过与哭泣能走向心理康复
如何协助亲友面对伤痛:若妳有亲友处于伤痛中妳能
1.允许她说出对整个事件的描述
2.对亡者的各种感觉
3.支持与接受他表达情绪,允许他哭泣,甚至能帮她说出她的心情,「妳一定很难接受」「妳很遗憾来不及…」
5.协助他找到支持团体或有关的社会资源,必要时请心理谘商机构或精神科协助

   若妳亲身经历这次的恐怖经历,以下的反应是正常的,如果持续数周妳都处在这种困扰中,那么也可以寻求专业协助
1.心中反复上演灾难的画面,或持续的恶梦
2.持续地避开与创伤有关的刺激
3.持续的过渡警觉,显的亦怒,烦躁
4.注意力难以集中,健忘、失神
5.消沈或沮丧感

压抑悲伤的代价与征兆

   若我无法与自身的痛苦接触,那这些冰冻的悲伤,会阻塞心理能量的自然流 动,就像乌云满布的天空需要下雨才能与过天青,心中的阴霾需要眼泪的洗涤,才能净化。若是这样的自然被阻断则会有以下的征兆值得注意:
1强迫性追念
2希望与死者有关的一切都维持不改
3.自残行为
4.幻象
5.幸存的罪恶感
6.预期性的悲伤
7.转移作用的照顾:强迫性地照顾一些类似自己遭遇的人
8.突然的怒气
9.情感麻木

糖糖 发表于 2004-9-29 22:40:58

自学中医的一点感慨——兼与瑜萱女士讨论

[这个贴子最后由糖糖在 2004/09/30 00:20am 第 1 次编辑]

                      李宗烨
      孤单仍不时侵袭着人心,即使身处热闹人群、聚会中,还是觉得寂寞,而长久处在这样的负面觉受中,许多人甚至衍生出忧郁、躁郁等精神上的障碍。
 
      当一般人总是将自己的孤单与寂寞,归疚到「没有人陪伴」、「别人都不了解我」等外在因素时,李宗烨却提醒大众:「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孤单、寂寞负责任。」他说,现代人总是在匆促的生活节奏中,忙碌到没有时间去建立与自己的亲密关系,而在习惯了充满五光十色的物质环境后,更忽略了落实对自我的观照工夫;因此,在碰到许多人生问题时,例如感觉寂寞孤单,总是习于向外看、向外指责,尝试往外寻求解决的办法。
     因此如果将「孤单」的结果,看是缺少与人互动,或无法融入热闹的环境中,不免会变成向外攀缘,反而失去深究自己内心为何会感到孤单的契机。李宗烨便觉得,许多感到孤单的人,是因为接收到别人和乐相处的表象,而凸显或反映出自己内心的孤单情绪;但他强调,这并非感觉孤单的真正因素。
    李宗烨进一步分析道,其实许文雯是因为害怕被拒绝,所以总选择以冷淡的态度对待别人,当然不容易被接纳,因此也断了沟通联谊的可能;而在日益增加的不安全感中,又备感寂寞与孤单。他强调,缺乏进行探索自我的能力,不仅无法解决问题,更会形成恶性循环 
   另外,会感觉寂寞或孤单,也可能意谓着与自己不够亲近。被同学封为忧郁雨人的王宽和,大概自懂事以来,就彷佛是校园中的独行侠,一直到在家人协助下进行了几次心理谘商后,才渐渐打开心门,开始懂得交朋友。
     「以前我总看自己长的矮小,人会瞧不起,除了家人,大概没有人喜欢我,所以除非必要,向来都是不发言的,同学之间的聚会,更是不可能参加。」在了解王宽和因为身高而自卑,李宗烨提醒,这正是代表与自己不够亲近,而一个人若与自己都不能亲近欢喜,又怎能让别人乐于接近?
     李宗烨说,这样的情况正反映出应该多一点时间给自己,随时与自己建立亲密关系,才能掌握心的作用;接受、了解自己的不足或缺失,并为这样的现象负责而不是自责,让自己的心理更健康、统整自己,才有可能真正解决问题。
    
      「虽然有些寂寞,但也习惯了!」这也是很多困在寂寞中的人的心声,但李宗烨说,许多被孤单包围而困扰的人,往往以为自己已经习惯了,其实内在是不堪一击的。因此他指出,如果以习惯了而不求改变,甚至冷漠待人,并不能保护自己免于伤害,自己反而会变成最大的受害者;毕竟感到寂寞还只是问题的一角,若无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互动,长久下来,会衍生更多、更大的问题。
     因此关于寂寞与孤单,李宗烨建议,当面对社会中的人际疏离感时,不妨暂停对物质、外在世界的忙碌追逐,试着好好耕耘自己心灵中的一亩心田。所以一旦感受到孤独的情绪时,不妨先进行一趟自我心灵的破冰之旅,也许比不断逃避寂寞的情境来得有效。

糖糖 发表于 2004-9-29 22:53:42

自学中医的一点感慨——兼与瑜萱女士讨论

[这个贴子最后由糖糖在 2004/09/29 10:54pm 第 1 次编辑]

             以觉知的心,化火焰为红莲
                     李宗烨
   在佛法的实践中,禅定与智慧能说是两大。所谓「定慧等持,止观双运」,定的培养,使我能逐步保有一颗清净无染的心,而智慧更是圆融无碍的妙行。其中,「观照」一直是非常重要的修行方法。当然,「止观」的修持并不是进了佛堂,或坐上莲花座才开始,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对自己的身、口、意都能清楚的了知。另一方面在心理谘商的领域中,有个很接近的方法是「觉察」,它是个人能够改变的基础。因为我许多行为常因习而不察,然后变得只是自动化的反应,甚至产生痛苦而不清楚,藉由「觉察」,人能开始重新选择他的行为。
   以下我将讨论如何利用「观照」或「觉察」的方法来自我探索,甚至改善家庭。首先,我对于外境所起的反应,能把它区分为「观感」、「感觉」、「生理反应」、「行为」。例如,早上起床,看了钟,猛然发现已经八点了,这时的观感可能是「糟了,快迟到了」,感觉是「紧张」,生理反应可能是心跳呼吸等的改变。由于「性格」的作用,我对某类的事往往有固定的「解释模式」和感觉方式。因此,如果我能对此有较多的注意与观照。则我能更了解或改变自己。现在我就觉知情绪的部份,分成以下几个层次:
1.遗漏感觉,只表达自己的观感。
2.觉知自己的感觉,但不接纳感觉之责。
3.接受感觉,且觉知其来源。
我用一个例子说明,不ㄧ的情绪觉察层次,有不ㄧ的表达方式。
   单亲妈妈和唯一的女儿相依为命,好不容易挨到女儿考上大学。女儿对妈妈说:「我要搬到学校附近住」妈妈可能的回答是:层次一:不能,住外面没有人照顾你,而且外面很复杂,你这么单纯,一定很危险。住家里那里不好,我家离学校又不远,你是不是翅膀硬了,不要妈妈了?层次二:你要搬出去!一点都不听我的意见,我很生气。 层次三:听到你说要搬出去,我很生气,因为我很害怕孤单一个人。

   我能看到在层次一的觉察,妈妈只是表达她对这件事的解释、意见,在如此的表达中往往包含有评价、判断的意味,而容易给对方威胁乃至招致对方的反击。而且她所说的是她个人对这件事的一种观感,并不是(女儿搬出去住)的唯一事实。换句话说,这件事也能有许多不同的观感。例如女儿可能会说「我搬出去住才能学习独立,才会长大!」因此,在此层次的交流很容易成为争论谁是谁非的下场。
   另外,也许你会发现到,「观感」和「外界事实」的不ㄧ。妈妈所看的「小孩很单纯」、「社会很复杂」并非是客观的事实,而比较是她内心的「真实」,也就是她认定的观感。而这些观感其实只是反映妈妈的观感,如果我能区分什么是外界的现实,而何者为心中的观感或信念,那么我将有更大的空间,而不致于自缚缚人。我发现,往往限制一个人的并非是现实的条件,而是他的观感。例如:「我很笨」、「工作不好找」、「我的能力不好」、「我的小孩很叛逆」,这些并非是物理的真实,它们只是你对很多事物的结论性观感,而观感是能改变。区分信念和事实的不同较能使我看到新的可能。
   其次,在第二层次的觉察中,妈妈看到自己的生气,但她把生气的原因归于女儿,是女儿要搬出去,才惹我生气,这时候,我把箭头指向外界,希望别人为我的情绪负责。这是普遍的观念,认为别人的行为是我情绪的原因。但是我能深入探究妈妈生气的内在原因,会发现,也许她有一个看是「小孩应该接受我的安排」、「小孩必须留在家里」等。而小孩的要求正好违逆了这些观感,使得她生气了,或者她的生气,来自于她害怕孤单、怕被遗弃,但小孩的要求把她推向她的痛处,于是她要愤而保护自己。
   因此,我能说我心里的感觉往往都有内在的缘由。也就是人必须为其感觉负责,负责的意思在于每个人都有责任去观照自己的情绪,而且是扮演最有力量的角色。因此,假使妈妈向内心观照多一点,也许她会继续说:「我很怕你搬出去,因为我会想到当初你爸爸有外遇以后,不顾一切地离我而去,那时候我一个人带着你觉得很无助、很痛苦,好像掉入漆黑的无底深渊,但是为了你,我咬紧牙关,一步一步的撑过来了,我理智上知道你只是搬出去住,可是我却莫名地害怕跟难过起来了。我真的很害怕失去你!」
   当人能与内心深处有所接触的时候,人与人才能真正相逢。心与心的了解,正是建立在双方愿意敞开彼此的感觉,并允许情感的探索。如果沟通仅停留在观感上,有时候变成权力的控制,或是别具心机的操纵,结果是更多的悲剧与不幸。
   反过来说,如果我愿意给自己及对方一个内在的空间,去接纳及了解彼此的感觉,那么这个关系将会更深入及深信。就像开一部车,如果我踩剎车时却向前加速冲去,仪表指标显示油是满的,可是油箱竟然是空的,那么我开起这部车必然很不自在、很辛苦,因为我对它的状况难以理解和掌握。人如果无法觉知其情绪状况,就像是被许多莫名的力量所驱使一般,成为情绪的牺牲者。例如,在公司上班受了气,但却未觉知自己生气了,只是回到家里,看到客厅凌乱,便斥责太太没整理家里,又看到小孩子看电视,便骂小孩为什么不去写功课,于是把家庭气氛搞得像台风过境。如果先生能学习注意自己的感觉并妥善地照顾它,故事自然会有所不一。
   接着,通常我了解到自己的感觉,我能进一步探究,我的感觉是怎么来的。一般而言,我感觉的来源有几个可能,其一为来自以前类似的经验。例如:前面的例子中,妈妈害怕女儿搬出去住,因为这件事连结到以前被先生遗弃的经验。再如:国伟对准时赴约有强迫性的要求,看自己应该准时,绝不可延误,甚至受不了别人迟到,后来他注意到其实自己很怕迟到,虽然已经年届不惑,但是也常常梦见自己上班或赶火车来不及了,最后他发现小学有一次迟到受到老师的处罚,被罚站在走廊上,下课时同学自由的走动及异样的眼光,让他感到莫大的羞辱。经过这样的了解及情绪探索,他放下了长期的紧张,而比较能轻松地处理约会的事宜了。
   情绪的另一来源是我对事件的观感。例如:早上起来看到时钟已经八点了,如果想到说:「完蛋了,迟到准会被扣薪水,而且老板最近对我印象已经不好了」,就会愈想愈担心,若想说:「就请一个小时的假好了,我正需要休息。」感觉可能就轻松多了。
   当然,我对很多事件的解释早已习惯,而视为理所当然。这就是所谓的「习而不察」,不过只要我对自身的情绪能敏锐的感知,当感觉不对劲时,便加以检视自己对此事的观感时,就能逐步放下许多自我挫败的观感了。

糖糖 发表于 2004-9-29 23:02:10

自学中医的一点感慨——兼与瑜萱女士讨论

[这个贴子最后由糖糖在 2004/09/29 11:13pm 第 2 次编辑]

                     婚姻与修行 李忆微
  我为什么要结婚呢?因为大家都结婚?对父母有个交代?奉子女之命被她(他)缠得没办法?如果是上述理由令你走上婚姻,信你的婚姻品质不会很高,因为你缺乏自己内在的动机,且多是为情势所逼,因此当婚姻遇到问题或困难时,一个人愿意做的努力或自我的调整与改变,将都是有限。然而即便你有了内在动机,你是因为一个人怕孤单想找个伴,或是经济上希望获得保障、或是为了逃避自己不愉快的家庭,那么婚你一定会发现困难重重,因为婚姻绝非问题的避风港,反而婚姻本身就充满了挫折与挑战,如果我没有做好面对问题、承担责任、欣赏挑战的心理准备,而以为步入婚姻就是走上希望幸福之路,那么婚一定会是失望、痛苦,并懊恼不已。

  家庭与婚姻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它完成了许多的功能,诸如由合作分工而获得经济上的保障与安全感、种族繁衍与性需要的满足、子女的教育与社会化、个人获得情感、心理上的归属感与寄托……等。但家庭要能达到上述功能,个体则必须通过许多考验,否则幸福不会凭空而来。
  婚姻家庭的核心挑战即是面对家人因缘。夫妻因缘中要学习的是建立相互关怀、信赖的亲密因缘,以及尊重、平衡的权力因缘。亲密因缘涉及的是人际距离问题,因此要面对依赖与独立、相融与疏离间的矛盾现象,亲密因缘中我要学习的是信心、真诚、了解与关怀;权力因缘所涉及的是时间、空间及物质资源分配的问题,因此要面对的是掌控与自主,扩张与尊重间的矛盾与挣扎,这是挑战了我公平、正义及能否尊重、欣赏差异性的价值信念与能力。其次家人因缘中的妯娌姻亲因缘,亦是一大挑战。姻亲因缘是一种很复杂纠缠且矛盾的因缘。
  在家庭因缘中另一项重要因缘即是亲子因缘,父母对子女本质上是具有很大权力,因为子女年幼时是得完全依赖父母而无法自保,因此如何成为一个具有权威,又不滥用权力,能够关怀、照顾,又不变成溺爱无原则的父母则是一大挑战。如何培养孩子成为一个有信心、耐心、会关怀、能欣赏、勇于面对挫折与问题,并具有离执力的小生命,则是父母的责任,这些涉及我是否能够了解、尊重孩子,并随着年纪的成长,而调整我对待他们的方法,然而我无法给予别人我所不具有的东西,给予子女、亲人最好的礼物即是一个能够不断修习、熏陶自我的成熟个体。

  修行的意义与课题又是什么呢?修行最基本的就是要解脱烦恼。我的痛苦、问题、烦恼从何而来呢?核心问题就是我对事理、对自身缺乏正确或透彻的了解,也就是所谓的迷惑、愚痴。因为我对真实道理有所不清,基于此所展开的身、口、意之行为造作,自然是会有问题、有瑕疵或不清净的,累积如此不恰当的行为,自然就把我带进痛苦与问题的深渊。因此学佛修行简单的说就是为了体证无常、无我的真实道理,而达到断烦恼、离我执、自在安然、如所从来地活出我此生的生命意义与使命,同时开启我的无限智慧与关怀,引领众生走上觉悟的道路。
  然而要达到上述的目的,我则必须先通过修行的课题与挑战。修行的第一课题即是我是否具备了修行的资粮?也就是我是否具备于社会中谋生自活的能力,这包括了特定的知识、技能、以及判断能力;其次我是否具备了成熟的人格,也就是一个人经常是在有信心、客观、理性、能够关怀、了解尊重别人的状态;资粮具足的一项即是不断自我学习提升的能力与动机。学习固然需要向外求教,但我并不是依赖外在的权威做为自己的答案,而是透过内省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道路。当资粮具足我则能较顺利地走上修行之路。
   走在修道路上的第一关则是能否获得正确的了解,能够不断地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此才不会引发错误的见解、走上错误的道路,而能够在正道上不断努力、精进、了解修行的次第与方法,并对定力与观察力勤加修习。寻求善知识,未必就是追随「大」师或「名」师,一来大师、名师未必就是良师,二来大师或名师的教法未必适合我的根性,因此求师的重点是在于我是否具备正确的心态,对老师所教并不只是相信,更重要的是体证。因此善知识具足则是修行的第二个必备条件。当这两个课题能够完成,而我对修行具有足够的信心、渴求心与毅力时,再修行我才是建立了坚固的基础。
   由前所述进入婚姻与走上修行的目的与课题,我不难了解二者间的因缘,也就是进入婚姻或修行的动机问题,无论个人是决定结婚或修行,如果我的决定是基于一种自我匮乏状态,诸如个体是处于缺乏安全感、焦虑、担心、害怕,或是希望自己获得拥有更多东西,如名望、财富、才干、能力等,我都同样无法达到婚姻与修行的目的,反而是不断在烦恼与痛苦中打转,除非我对婚姻或修行是抱着做功课的心态,也就是无论进入婚姻或修行,我都是在通过自身的课题,都是选择了一个适合自己的环境,去完成还没做完的功课,也就是净化自身的缺点与问题,否则二者都是徒劳无功的。
  如果以婚姻与修行要通过的课题来看,姻姻与修行可说是相辅相成。婚姻可以成为修行中具备资粮的最佳场所,也就是说婚姻与家庭即是修行的道场,因为婚姻与家庭生活,及养儿育女的过程中,可将我自身的问题与弱点充分暴露,因此婚姻因缘正是让我充分面对自己所需学习课题的机会。如果身在婚姻家庭因缘中,对因缘中的问题都无法面对、处理,而侈谈上道修行,我想是有些本末倒置、缘木求鱼。因为学佛不外是要锻炼自己活在当下,也就是老实生活,觉察自己每时每刻的起心动念,是否为正念正行,并且勇敢地面对自身的问题,修正自己的错误,如果我连自身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都无法省思、修正,那么修行又是为什么呢?
  当然婚姻亦可是修行成就,菩萨布施、救渡的道场,如同维摩诘经所示现。但毕竟大部份的我辈凡夫都不在维摩诘居士的境界,因此也很难如经所述地随时在生活中渡化周遭的人。所幸阿含经中有提到,仍在五欲中的在家居士,修行五随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舍,男性可证二果,女性可证初果,或是勤修十种善法,断十种不善法亦可得上述果位,因为无法处于无欲的状态,或无法入灭受想定。

  由上我亦可知道,进入修行的个体一定要能少欲知足,然而在目前物质生活丰沛的环境里,在面对姻家庭,及养育子女的生活中,能够少欲知足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你自己能少欲知足,但你的配偶能配合?又配偶与自身的家庭能配合吗?或有甚者你那嗷嗷待哺的子女能够了解吗?你能够不为境所转吗?而诸欲中的性欲又是一更难克服的挑战。迦叶尊者,自己又是博学强记,通达经教,还有爱修梵行的妙贤为妻,二人誓约婚绝不相碰触,即便在这种种条件下,仍不免感叹与妻守誓共修,要远远难过于行走在刀锋上,或进入火坑之中,而仍是走上了出家修行之路。
  身处于滚滚红尘的我,究竟要选择婚姻、家庭做为我修行的道场呢?或是出家生活为道场?我想这是没有标准答案,重点是认清自己所需完成的功课是什么,选择合适自己的环境,然后勇敢老实地面对承担不同道场的挑战与课题,这样好像也就是我能做的吧!

糖糖 发表于 2004-9-29 23:12:53

自学中医的一点感慨——兼与瑜萱女士讨论

[这个贴子最后由糖糖在 2004/09/29 11:18pm 第 1 次编辑]


刘惠琴主讲 胡静宜整理
一般家庭争执的焦点大致分为:
1.谁做家事。
2.子女管教问题。
3.谁来作决策。
4.谁来管理财产。
5是否与夫家亲属共住的问题。
6.夫妻是否能各自拥有自己的朋友。
7是否要容忍外遇。
8.个人的离婚观。
9.最重要的是:谁要赚钱?

糖糖 发表于 2004-9-29 23:15:33

自学中医的一点感慨——兼与瑜萱女士讨论

[这个贴子最后由糖糖在 2004/09/29 11:29pm 第 4 次编辑]


                     情绪的观照与处理
                      作者:李宗烨
  通常一件事,我透过感官知觉到有事情发生,经由观感去诠释和描述。而这样的解释造成特定的感觉,我再根据这感觉而有所行动。很多人无法区别对事情的和感觉,以为对事情的「解释」就是「感觉」(事件→知觉→解释→感觉→行动)。
  曾经问起一位女孩对男友的感觉,她回答说:他很努力、上进、孝顺,很喜欢念书、爬山……。这些都不是女孩对男友的感觉,而是她对他的──一种「解释」。前面描述的是男孩的外在特性,不是女孩自己的感觉,这也反映出她不清楚自己为什么会喜欢对方。
  若再深入去追问,可能她才会观到「他喜欢读书,好像比较有价值、有尊严、有面子」「他喜欢爬山,好像比较健康、有安全感,可以倚靠。」这些对人物外在的描述其实只是她的,讲出她内心真正的状况才是感觉。
   这些感觉都是和她自己过去的经验。如喜欢男友爱看书,可能是因为自己读的书比姊妹们少;喜欢男友爱爬山,或许和小时生过重病有关。这些感觉常是我会喜欢那类型人真正的动力。
  感觉往往是种内在状态,在日常生活中,我就有许多模糊的感觉,它需要花时间去厘清。尝试将观感、理念、描述、解释等能够很快用语言表达,和以影像(心像)画面所呈现的「感觉」区分出来。
   以身体部位来看,感觉是心的部分,当下最真实的感受,不会撒谎;则是心中的念头,可以自己编造,不时的飘来飘去。因此要了解一个人的内在世界,应该问他「你觉得怎么样?」而不要问他「为什么?」通常人被问起「为什么」时,会用脑袋的来响应,这常是不真实的。如果被问到「感觉怎么样?」他才会回到他的心,表达出内在真正的动机。若是你能清楚自己的感觉和,就会明白自己对许多事情的态度和立场是如何而来。
   现代人常把感觉压缩成几个简单的语词──很好、还好、不好……。忽略在我内心中有很丰富的感觉,可以用更细腻的词汇将它捕捉出来,而不是用含糊笼统的字汇来表达感觉。例如某人说上班很有压力观辞职,如果只是用「压力」来形容,其实你对自己的了解很少,对自己和工作这整件事都没有去探索。如果你的措述是「因为每次和客户接,都觉得很害羞、耽忧,所以感到压力很大。」此时你对事和感觉都很清楚,这时再来做决定比较容易。
   不论是要了解一个人或一件事,都要从两个部分着手:一、发生了什么事,二、这件事使你产生什么感觉(情绪)。如果能清楚这两点,就是完整明白的沟通,若是暧昧不明的表达,往往对方只能用猜测来揣摩你的意思。大多数人常省略掉情绪的部分,所以表达都得很含糊。
  许多时候我的反应太快,错过了很多感觉。若是发觉自己易怒烦躁时,不妨停下来用心感觉一下,是什么事令你烦躁耽心,切忌把情绪发泄在无辜的第三者身上。因为有很多时候,在不清楚自己的情况下,我容易受到他人情绪的波及;而自己如果不能将情绪消化,同样会用这种方式去炸别人。所以第二个层次是要分辨清楚自己的感觉。
  但到了第三个层次时,会更进一步体会到有这样的感觉,自己也要负责任。当你接受自己种种的情绪,不但知道自己的感觉,而且知道这感觉是过去的或某个经验所引起的。如此一来对自己的了解就更完整清晰。接着会更深一层的往内探索,进入第四个层次。此时你会去看在整个事件中你真正的感觉是什么,这感觉是怎么来?

  通常我对情绪的反应都是很个人,每个人对事情的看法和感觉是不一,每个人的感觉也都是独特的。如果在每件事情中,都能够深入的了解自己的感觉究竟是怎么来的,就不会积压忍受太多负面的情绪。
  牡犡如果吞下一粒砂,会取分泌物包裹,慢慢长成一颗珍珠。但人若吞进了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就会长出一颗肿瘤。因此你若能厘清自己的感觉,就有机会治疗它,身体当然就比较健康。
  再来看看形成感觉的原因,一种是和自己过去的经验有关,因为有那样的伤害痛苦在,所以你会对那样的事觉得特别有威胁感。但有些时候,却是你对事情的解释,造成不一的感觉。
   例如你在等一个人,但他迟迟未来,如果解释成「他不重视我,不尊重我」,那你的感觉可能是难过;如果你观成是「他是新手驾驶,是否出意外」那你可能会耽心;或你的解释是「他很迷糊,可能弄错时间」,你会觉得无奈,后悔和他相约;再若你观到「他以前的记录很不好,可能故意爽约」,那你可能就会生气了。
   但是更麻烦的是,你对事情的都太快、太直接、太自动化了,这就是你的个性。有些人习惯把事情解释成「都是我的错」,也有些人习惯解释为「都是你的错」,这些都会造成自己的感觉。
   因此先弄清楚自己的感觉,和对事情的解释。有时候你的解释还可能是和事情本身不符合的,所以有必要去做一个澄清。例如有些负面的感觉,先弄清楚自己对事情的解释,再进一步做澄清,看看自己的解释是否太过偏颇而有些问题。

糖糖 发表于 2004-9-29 23:34:50

自学中医的一点感慨——兼与瑜萱女士讨论

            除旧布新我-谈受辅经验
                     李宗烨

   一般人对心理谘商可能有以下的误解或不当的态度:以为辅导老师是绝对的「专家」,只要把我的问题告诉他,他就可以给我最佳的建议,为我指出一条康庄大道。
以为「辅导」就是找个人谈,把情绪宣泄一番,倒倒垃圾就没事了。以为去接受辅导就表示自己心理「有问题」、「不正常」。如果我去面谈那是丢脸的、失败。有些人会觉得要在一个陌生人面前坦露自己的痛处,甚至涕泪纵横是很可怕的、难堪的、失礼。另外有些人会以为我的困扰是别人造成,所以我要找个专家来确定我是没问题的,此时帮我改造那些有问题的人,只要他改变了,我就可以幸福快乐了。

   事实上,每个人或多或少在不一的时期有不一程度的烦恼。这些烦恼自然有它的来源及困扰我的方式,实在很难用「正常」或「不正常」的二分法来区分。重要的应该是如何去面对及了解这些困扰,并采取解决的行动。所以试着去接受自己目前的困扰,而不急于批判自己,是改变的第一步。
   其次,要在辅导老师面前叙说自己的难题,有时确实需要有冒险的勇气,我总是担心他人会用异样的眼光评价我。然而恰好经由会谈中的自我揭露,以及来自辅导者的尊重、了解与支持。受辅者也较能接纳自己原先极欲否定的部份,卸下了武装,解消了内在的紧张,自然有更多的精力从事创造性活动。
   接着要说的是,情绪的宣泄固然是面谈常有的经验。但重要的是,接纳情绪及了解它的意愿。意即----我在表达难过的同时,也同时可以自我察觉「难过」、「可能是我深深地相信」、「没有人会真正喜欢我」等限制自我的信念。一旦发现痛苦的来源,「我」便能逐步放下这些限制自我的信念了。
   从以上的讨论,我可以了解,受辅的过程并非是完全被动地等待「大师」的指点,而是在谘商的关系中,扮演主动积极的角色。他需要冒险去经历及整理自身的伤痛,但又能发掘自己的力量与生机。他可能在谘商的过程中,学到一些新的生命态度、自我了解的技巧、沟通的技巧,并且逐步融入自己的生活,从而创造新的生命故事。
  受辅者普遍的想法是:我的痛苦是别人带给我,周遭的人必须对我的不幸负责,如果能够找到一帖特效药来改这些人,那就天下太平了。例如:父母认定其子女是懒惰的、没责任感的。事实上,如果我们愿意去了解事件的始末,而不急于指控某一方时,就有机会向内去探索自己在这个问题中所扮演的角色,甚至可以发现自己也是促成该问题的「共犯」之一。于是,他可以从受害者的位置,转变成有能力改变此僵化的角色。换句话说,在谘商辅导的过程中,受辅者是唯一有力量可以改变其困境的主角,他可以去理解,他的那些信念、感觉或行为,如何造成他的难题,从而改变它们。例如:妈妈可能一开始抱怨女儿赖床、没责任心、三催四请也叫不动,总要到最后关头,妈妈只好急急忙忙帮女儿收拾书包,送女儿上学。深入探索后,妈妈才发现,原来自己比女儿更害怕迟到,她认为女儿迟到表示自己不是个好妈妈,于是她替女儿承担上学的责任,长久下来,女儿便没有机会为自己的事负责,在妈妈放下她的恐惧之后,慢慢地就容许女儿有更多的空间来自主,于是女儿就没有先前所谓的问题了。简单的说,是人活在因緣当中,彼此的行为往往是共同互动出来,如果愿意看清自己在这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则将是改变的一个开始。
页: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查看完整版本: 自学中医的一点感慨——兼与瑜萱女士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