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谷子
发表于 2012-6-25 15:36:00
本帖最后由 金谷子 于 2012-6-25 07:46 编辑
感谢明堂版主从不同的方面提出可以讨论的问题。
由于个人学习工作生活经历不同,所读的书、所阅的人、所看的病、所处的环境不同,对同一部经典,会有不同的看法,这是很正常的。
我尊重一切不同的看法。只要遵照实行,临床得验,就可保守而持,这是可以验证的。能传之后世而不怠,更是善莫大焉,不过是想象中可能的,眼下所不能确定的。
金谷子
发表于 2012-6-25 16:08:58
这里有时人的一种解释,也很有理。值得思考。
在《素问.长刺节论》有“刺家不诊,听病者言”的著名论述。历代医家多将“刺家不诊”解释为“不必待诊”或“不必诊脉”。纵观《黄帝内经》全书,无时不在强调诊脉的重要性,在此突然出现此语,如果解释成“不必诊脉”,则与全书思想相悖。况且,“听病者言”本身就属于“诊法”的内容之一。在《黄帝内经》一书中,“凡将用针,必先诊脉”是针刺治疗的基本原则之一,书中有诸多文字对此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如《灵枢.经脉》在十二条经脉的每一经脉之后,都有类似的脉诊论述:“……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而在《灵枢.终始》《灵枢.逆顺》《灵枢.禁服》等均有关于脉诊的详尽论述。从表面上看,“刺家不诊”与“凡将用针,必先诊脉”的语义互相矛盾,这是因为我们通常多将“不”字理解为否定词之故。但实际上,“不”字除表示否定外,还用作语助,也可做“未”字解。“不”字,在《辞源》中有以下几种含义:①否定词,表示相反义;②毋,勿,不要,表示禁止;③未;④非,不是;⑤无、没有。其中,除第3条外,均表示否定。做“未”字解时,有尚未、不到之意
明堂振衣
发表于 2012-6-26 00:58:54
哎呦,怎么回了这么大一篇,我仔细看下先。
明堂振衣
发表于 2012-6-26 01:02:32
金谷子 发表于 2012-6-25 07:0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呵呵,老兄误会了。
我说的所有人,是我所面对的所有人。哪敢和你所能知的百年之人所比。
一来是中医 ...
呵呵,讲给专家教授听,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听不懂也不好意思问哈,呵呵,玩笑话。
说到标本,我刚看了隔壁的一个关于口臭的帖子,我说口臭应该洗牙或治胃,不应搞嚼姜喝水什么的,一小孩回帖说,我们应该标本兼治。我觉得他说的很对,不过,哪儿是标,哪儿是本呀?据我所知,牙周病引起的口臭,洗了牙,基本就好了,牙周病是本?口臭是标?经有明言?呵呵,讲理论没错,动起手来,一下能弄好,非得分两下?
至于校本,“校”也是在对经文的理解上进行的,是吧?从宋臣到张景岳、张志聪、马莳,再到现代的郭霭春,没有把“不”校成“来”的,当然,像我上面说的,如果有新出土的版本,那我就当张景岳这些人错有错招,呵呵,没有的话,我当老兄说的“校本”错有错招,可以吧?
“百年无的,未必千年也无”,呵呵,这话我爱听,就眼前来讲,无的还真就是无的。
明堂振衣
发表于 2012-6-26 01:04:14
金谷子 发表于 2012-6-25 07:1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内经分灵枢、素问,是我所知,分太素、明堂,非我所知。
太素,是内经灵素内容的类编。并非灵素之外别有。 ...
太素是早于灵、素的内经传本,不是灵、素的类编,不是么?灵、素也是轩岐那点东西的类编,我可以这么说么?有太素,自然就有明堂,虽然失了,但日本仁和寺不还藏着一卷呢么?尽管不全,但也不能说没有不是?灵、素之外有明堂,还有争议?近人考证,《甲乙》所本的《明堂针灸孔穴治要》与杨上善所辑《黄帝内经明堂》,内容大同小异。
明堂振衣
发表于 2012-6-26 01:05:19
金谷子 发表于 2012-6-25 07:2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气穴三百六十五,并不是我说,也不是谁说。
你说寸寸皆气穴,哪怕分分皆穴,也自有其理。
理统于道,道在 ...
呵呵,“理统于道”!上升到这个境界,老兄,你对!
明堂振衣
发表于 2012-6-26 01:06:24
金谷子 发表于 2012-6-25 07:3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感谢明堂版主从不同的方面提出可以讨论的问题。
由于个人学习工作生活经历不同,所读的书、所阅的人、所看 ...
嗯,我也感谢金谷版主,花这么多时间与我讨论问题,我同意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看法。理论与应用,虽是两个词,但却说的是一个东西。不能应用的理论,是臆想;没有理论的应用,是偶然。
明堂振衣
发表于 2012-6-26 01:07:19
金谷子 发表于 2012-6-25 08:0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这里有时人的一种解释,也很有理。值得思考。
在《素问.长刺节论》有“刺家不诊,听病者言”的著名论述。 ...
呵呵呵,这个不又绕回来了?我的意思是,针家不诊和用针必先诊脉,一定是矛盾的么?我吃牛排的时候,侍应生给我双筷子,我会对他说:NO,如果是吃面条,那我一定会说:YSE。很矛盾么?
金谷子
发表于 2012-6-26 09:25:44
本帖最后由 金谷子 于 2012-6-26 01:46 编辑
读读太素,对照内容,或更明些。
至于明堂不存,想当然耳。想象可以无限。
注书,是注家意见;校,则以版本为准。
我看的版本有限,也是辑校,见过此说。窃然之,不无道理。
明堂版主幼承家学,又精于考据,学问深厚,真的令人佩服。
考据非我所长,所识版本有限,又非专业于文献,挂一漏万,偶有耳食,不当版主法眼,见笑了。
版主广我见闻,多识了些文献知识,十分感谢。
明堂振衣
发表于 2012-6-26 10:31:19
嗯,读吧,老兄想象力很丰富。通常校、注是并存的。不过流派纷呈,一定是好的,至少表示人们在思考问题。
呵呵,老兄休要谬赞,各花入各眼,在下既不精考据,也不懂文献,更不会谈理论道,就在个实用里打转,自己正觉得无趣。金谷版主既然贴了提纲,不妨再把具体内容贴点儿上来,添添人气吧?那些什么巨刺、缪刺什么的其实有意思的很,同时十分感谢金版主对针灸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