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过后便是一年中最冷的日子了,讲究冬令进补,但到底怎么个补法,很多人却不清楚。其实,冬至后过分进补、盲目锻炼,或者过于依赖热水、口罩等来度过寒冬,都是容易被人们忽视的误区。那么,的误区有哪些呢?下面就随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误区之进补:上火感冒时乱补 俗话说“冬令进补,来年打虎”,但盲目大补只会适得其反。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主任王凤岐介绍,对于体质比较好、能正常进食的年轻人来说,不提倡进补。真正要补的应该是年老体弱者,以及亚健康的人群。还有很多人一生病就想“进补”,其实有些疾病往往更不适合进补。中医讲究有“邪气”的时候是不能进补的。所谓邪气是指上火、感冒、哮喘等身体不适的情况,此时进补容易把邪气留在体内,科学的做法是等身体康复后再去补养身体。 冬季进补还有一大误区,就是补得太“腻”。很多人一提到进补就是羊肉、狗肉、驴肉、鸡蛋等,这样单一进补很容易造成体内营养失衡,所以一定要每天吃包括蔬菜水果在内的多种类的食物,追求营养均衡的最佳状态。另外,燕窝、人参、阿胶、冬虫夏草,这些昂贵的滋补药材,作用被吹嘘得越来越神化。其实完全没必要迷信它们,银耳就可以代替燕窝,大枣就可以代替阿胶。 正确做法: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食疗营养部主任王宜介绍,冬至养生讲究补肾填精,宜为温补。肾是人体的根本所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源泉,它滋五脏的阴气发五脏的阳气。所以,冬季养生调养摄取食物当以补肾温阳、培本固元、强身健体为首要原则。摄取的食物宜温性,忌寒凉。常以鹿肉、狗肉、羊肉、麻雀、韭菜、虾仁、栗子、胡桃仁温补肾阳,以海参、龟肉、芝麻、黑豆等填精补髓。从现代营养学的观点,冬季温补类的食品含热量较高,营养丰富,滋养作用强。但在补的同时也要注意“通”,每天清晨最好喝一杯蜂蜜水,适当喝一些白萝卜汤,都有助于身体排泄通畅,所谓“冬吃萝卜夏吃姜,一年不用开药方”。 误区之锻炼:冬季天亮前晨练 现在很多中老年人每天清晨坚持到公园锻炼,连数九寒冬也不例外,其实这种锻炼方法并不符合时令,对身体弊大于利。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沈雁英介绍,冬季锻炼讲究“必待日光”,在早上太阳出来之前和晚上日落之后最好不要出门锻炼,更不要大运动量锻炼得大汗淋漓。中老年人冬季锻炼一定要戴好帽子、围巾,保护好头颈部。锻炼前后注意补充白开水,人体才不会因锻炼多汗脱水生燥。 正确做法:锻炼可以增强人的御寒能力,因此当阳光好的时候适当锻炼还是可取的。中老年人晨练,一定要等到太阳出来、天气和暖的时候。这时,人体的经络已经打开了,会收到更好的健身效果。而且,健身要在阳光充足、避风的地方进行。时间也不宜过长,也不要过于剧烈。“小劳微汗”,也就是以微微出汗为宜。另外,晨练前一定要吃饭。做一些太极拳等和缓的运动较为适宜。 误区之保暖:总戴口罩可能更易感冒 寒冷的冬季,很多人喜欢每天用热水洗脸、出门戴口罩等,这些方式虽然暖和,但未必是养生的好方法。好多人以为天冷时戴口罩可以保护身体,其实适当的冷空气刺激鼻腔、呼吸道可以增强鼻腔黏膜的弹性与活力,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鼻黏膜里有丰富的血管和海绵状血管网,血液循环十分旺盛,当冷空气经鼻腔吸入肺部时,一般已接近体温。所以无需戴口罩挡寒,而且人体的耐寒能力应通过锻炼来增强,若依赖戴口罩防冷反而使身体变得娇气,更容易患感冒。 女性一般比较怕冷,习惯于冬季用热水洗脸,但热胀冷缩的原理你一定学过,人体的皮肤也遵循着这个原理。冬天,人的面部在冷空气刺激下,汗腺和毛细血管都呈收缩状态,当遇上热水时会迅速扩张,但热量散发后,又恢复低温时的状态。毛细血管这样一张一缩,容易使人感觉面部皮肤紧绷干燥,还会使皮肤产生你最怕看到的皱纹。 正确做法:外出为防寒保暖可以戴围巾、手套,穿暖和一些的鞋子或垫个厚点的鞋垫,这些都比戴口罩挡寒更健康和实用。但如果是雾霾天气出门,还是戴上能够有效防霾的专用口罩比较好。而洗脸的正确方法是最好能用冷热水交替洗,这可以逐渐加快皮肤的血液循环,还能起到如同按摩的作用,并能预防感冒。 以上就是小编的解析了,希望小编的解析能够给大家带来一定的帮助。冬至的到来,不仅给人们带来了寒冷,也给人们带来了新的养生挑战。因此,小编提醒大家,冬至将至,千万别落入养生误区哦,一定要及早避开,以免给自己的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