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2016年贵州省中药民族药产业统计公报》公布了贵州省中药材种植业、医药工业、中药商业及流通、中药科技等全行业综合性数据,客观、真实、动态地反映了贵州省2015年度中药民族药产业的发展状况及趋势,为各级政府部门和产业主管部门提供了准确的数据信息及决策。 “2016年贵州省中药民族药产业统计公报”新闻发布会现场。 人民网贵阳8月4日 在8月4日举行的《2016年贵州省中药民族药产业统计公报》新闻发布会上,贵州省科技厅(省知识产权局)联合贵州省统计局共同发布了2015年度贵州省中药材种植业、医药工业、中药商业及流通、中药科技等全行业综合性数据,客观、真实、动态地反映了贵州省2015年度中药民族药产业的发展状况及趋势,为各级政府部门和产业主管部门提供了准确的数据信息及决策参考依据。 据悉,贵州省中药民族药产业统计工作是在贵州省科技厅和省统计局牵头下,联合贵州省发展改革委、省经信委、省林业厅、省商务厅、省扶贫办、省食药监局共同开展的。联合部门在2010研究制定的《贵州省中药现代化产业统计报表制度》,经国家统计局认定为全国第一套中药现代化产业全行业综合性报表制度,成为贵州省法定的常规年度行业统计。自2012年以来,贵州省科技厅联合贵州省统计局已连续发布了6个年度的中药民族药产业统计数据,为贵州省委省政府进一步推动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详实的数据支撑。 据贵州省科学技术厅(省知识产权局)副厅长秦水介介绍,为做好2016年中药民族药产业统计工作,贵州省科技厅(省知识产权局)和贵州省统计局牵头,组织全省多个部门组成专家组对报表制度进行了完善和修订,在进一步完善中药民族药产业网络直报系统的基础上,于2016年5月完成了对全产业链的统计工作。 “发展中药民族药产业是一项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重大产业工程,涉及种植、制药、流通、科技等领域,覆盖面广。从2011年-2015年,随着全省中药民族药产业的发展,产业统计的对象在不断的增加,统计范围也在不断的细化,统计的主要内容也在不断丰富。” 发布会上,贵州省统计局副巡视员白文英告诉记者,为确保这些增量数据的准确性,发布方对收集到的数据全部进行了分级审核、实地调研、多方对比、多次审核评估,最终确保了数据的全面、客观和准确。(孙远桃) 记者就新闻发布会的相关问题提问。 链接: 2015年度贵州省中药民族药产业统计主要数据 中药材种植业:2015年,贵州省中药材人工种植及野生保护抚育总面积达到546.83万亩,比上年增长6.9%。其中,草本类(人工种植及野生保护抚育)267.24万亩,木本类279.59万亩。总面积上10万亩的有刺梨、金(山)银花、杜仲、花椒、太子参等17个品种,比上年增加3个。2015年,全省中药材人工种植及野生保护抚育总产量181.04万吨,比上年增长16.6%。其中,草本类(含干鲜品及野生采集量)166.52万吨,木本类(含鲜品)14.51万吨。2015年,全省中药材人工种植及野生保护抚育总产值为127.20亿元,比上年增长6.0%。其中,草本类108.18亿元,木本类19.03亿元。2015年,全省中药材种子种苗基地面积达到21.11万亩,比上年增长4.0%,实现销售收入13.66亿元,比上年增长12.2%。截至2015年底,全省共有29个品种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其中六枝龙胆草和水城小黄姜2个品种为2015年新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医药工业:2015年,全省现有医药企业175家,比上年增加7家。其中,规上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115家,比上年增加9家。从工业总产值看,2015年全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81.30亿元,比上年增长2.7%。其中,中成药工业总产值324.65亿元,占全省医药工业总产值的85.1%。从销售产值看,全行业工业销售产值达到337.87亿元, 比上年增长3.1%。其中,中成药销售产值达到了290.13亿元,占全行业总销售产值的85.9%。从主营业务收入看,全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实现311.57亿元,比上年增长2.4%;实现利润总额35.88亿元;税金总额32.99亿元。从单品种销售额看,参芎葡萄糖注射液、艾迪注射液、仙灵骨葆胶囊、肺力咳合剂、丹参川芎嗪注射液等45个药品销售收入上亿元。全省现已建成医药园区6个,主要分布在贵阳、遵义、黔南。截至2015年底,园区入驻企业79家,占全省医药企业175家的45.1%,实现工业产值213.55亿元,占全省医药工业总产值的56.0%。2015年,全省有原料药和制剂生产企业121家。其中,生产中成药的企业108家,生产化学药的企业97家,生产生物制品的企业3家。全省有中药饮片生产企业40家,比上年增加11家。2015年,全省医药行业累计获得药品批准文号2329个,比上年增加7个。其中,中成药领域获得药品批准文号1212个,比上年增加8个;化学药领域获得药品批准文号1097个,比上年减少1个;生物制品领域获得药品批准文号20个,与上年持平。 中药商业及流通:2015年,全省通过GSP认证的药品经营企业有11957家,其中,批发业192家,比上年增加20家;零售业11765家,比上年增加2632家。全省纳入医药统计的287家批发和零售连锁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75.43亿元,比上年增长9.3%;实现利润总额4.83亿元。销售总额超过10亿元的企业6家,与上年持平;销售总额超过亿元的企业60家,比上年增加7家;销售总额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120家,比上年增加17家,全省销售排名前10位的企业销售额占全省销售额的40%以上。2015年,全省药品批发和零售企业商品购进总额达到285.69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商品销售总额达到293.06亿元,比上年增长5.2%。年末库存总额为37.82亿元,比上年增长40.2%。 中药科技:2015年,全省175家医药企业和25家中药领域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科技项目经费支出6.66亿元,比上年增长9.5%。全省中药民族药产业领域专利申请受理数833件,其中,发明专利454件,占受理总量的54.5%;实用新型106件;外观设计273件。专利授权数762件,比上年增加121件。2015年,全省中药民族药产业领域新产品产值47.97亿元,比上年增长4.0%。新产品销售收入45.19亿元,比上年增长6.1%。获得新药生产批件4项,获得省优秀新产品新技术奖8项。全省中药民族药产业领域共发表科技论文2262篇,其中,核心期刊1110篇,被SCI、EI、ISTP收录131篇。形成研究报告381篇。全省中药民族药产业领域研发人员7850人,占从业人员的14.4%。其中,参加科技项目4996人,占科研人员的63.6%;高中级技术职称人员1684人,占科研人员的21.5%。截至2015年底,全省中药民族药产业领域共建有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和机构64个,比上年增加5个。其中,新增省级重点实验室(含省部共建)2个,新增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 (来源:人民网-贵州频道 2016-08-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