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云南省宾川县有一位远近皆知的好医生李伯藩,他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业绩。23岁时到山区筹建乡卫生院,改变了山区医疗卫生落后的面貌;42岁时主动请缨创建宾川县中医院并担任首任院长,为中医药做出了积极贡献;65岁退休后为群众义诊,至今已有34万人受惠。 中国中医药报编者按:偏远的云南省宾川县,有一位远近皆知的好医生李伯藩。他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业绩。23岁时,组织选派他到山区拉乌乡筹建乡卫生院,改变了少数民族山区医疗卫生条件落后的面貌;42岁时,他主动请缨创建宾川县中医院,并担任首任院长,为宾川县的中医药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65岁退休后,他婉言谢绝了省城大医院的高薪聘请,开始为群众义诊,至今已有34万人受惠。 李伯藩:退休八年 义诊三十四万人 李伯藩(左一)在为患者诊病。 在云南省大理宾川的鸡足山脚下,人们交口传颂着一位一心为民、无偿为百姓看病的老中医。他是宾川县中医院原院长、中共党员李伯藩。他退休8年多来,每天义诊10小时、接待患者120多人,只开处方,不收挂号费、不卖药。他说当他立志从医的那一刻,就已经决心把一切献给百姓和中医事业。从2006年6月29日退休算起,他现已为34万患有癌症及慢性肾功能病、胆石症等疾病的患者义诊。 人们不会忘记他的付出,近年来,李伯藩获云南省第三届“道德模范提名奖”,云南省“最美医生”等美誉。2014年,他入围“中国好人榜”候选人,同年6月,中共大理州委发出了向李伯藩同志学习的号召。同年11月26日,李伯藩获“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荣誉称号,是云南省唯一获此殊荣者,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家中四代业医 “当医生要以治病救人为主,对穷人要多关心一点,对他们态度要更好一点。” 1919年,李伯藩的爷爷李东美初入宾川,他从下关、丽江、怒江、鹤庆追击时疫,在宾川设馆行医,解百姓病苦。1929年,疫病肆虐,在为病人诊治中不幸染病的李东美离开人世。年仅18岁的儿子李子宽子承父业,开始悬壶生涯。1940年,李子宽儿子出生,以百姓屏障之意,取名李伯藩。 年少时的李伯藩,聪明,调皮。从很小的时候,他的父母就要求背医书,每天家里聊的都是医术,接受熏陶。1958年,李伯藩进入宾川县牛井联合诊所工作,年仅18岁。 “伯藩,要记住,当医生要以治病救人为主,不能为了钱。对穷人要多关心一点,对他们态度要更好一点。”父亲李子宽的遗言,成了李伯藩一生的座右铭。如今他把这句话也传递给了自己的儿子李少华。 李少华说,刚到中医院跟父亲学习中医时,李伯藩曾要求儿子到岗时间必须早于医院8点的上班时间,遵照父亲的要求,李少华提前五分钟到岗,可当到诊室时,父亲已经在为病人看病了,“他还把我的茶也泡好了,正冒着热气。第二天早上,我吸取经验教训,提前十分钟到医院,可是,父亲还是比我早,他又在看病了,以后基本上天天如此,”李少华说。 直到半个月后的一天,李少华偶然看到他放在桌子上的手表,才发现原来父亲把时间调快了20分钟。这一次,李少华内心震动很大。那天以后,李少华下定决心一定要珍惜时间,认真工作,跟着父亲学习中医,学习做人做事。 守在基层最前线 “你什么时候出发?”“那就明天吧。” “小李,党培养你,现在给你压压担子,县里向州上要了5500元钱,派你到拉乌建医院,钱,可能不够。可采取公办民助的办法来解决,你有哪样困难?” “没得”。 “那你什么时候出发?” “那就明天吧。” 这是上世纪60年代初,时任宾川县委书记李时秀与李伯藩的对话。次日,李伯藩翻山越岭到了拉乌。 拉乌是彝族乡镇,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才通公路。大山深处的彝族同胞们,听说来了医生要建医院非常高兴。李伯藩走村入户和山区群众一起围着火塘吃烧洋芋,咽苦荞粑粑,踏遍了拉乌的大小山头,和气的李医生与山区群众相处得像一家人。 通过一年多的艰苦努力,拉乌卫生院建起来了,结束了山区无医院、无医生的历史。山区人民憨厚的样子永远留在了李伯藩的心中,那一双双沾着泥土、长满厚茧的手来找他诊治时,李伯藩终于明白了父亲对他说的“对穷人要多关心点,对他们的态度要更好一点”这句话的深刻含意。就连流脑、乙脑、麻疹这些传染病暴发流行时,李伯藩也从不畏惧,冲在最前面,关心、诊治病人。 1982年,正在李伯藩奔忙的时候,一场疫情突袭宾川。离县城20多公里的一个半山区发生了不明原因的恶性传染病。这种病来势凶猛,传染力强,死亡率高,一天之内先后患病20人,当天死亡4人,剩下的16人送到县医院进行抢救。 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打响了。重担全压在了主持工作的县人民医院副院长李伯藩肩上。16位病人病情愈来愈重,高热不退,深度昏迷,生命垂危。 州里要求将病人转州医院进行救治。病人家属听到要将他们的亲人转走治疗时,16位病人的家属找到李伯藩说:“李医生,救救我们的亲人吧。我们不转了。我们的亲人奄奄一息。要是在转走的途中就死掉,我们咋整?就请你帮我们医吧。” 李伯藩大胆决定:用中药救治。他认真回想了祖辈留下的临床经验,查阅医书后为赵某开了一方。奇迹发生了,一剂中药下去,赵某起死回生,随之其余15位病人也改用中药治疗。服药后,病人一天天好转,半个月后,16位病人全部康复出院。从此,宾川人民深深地记住了李伯藩。 积极创建中医院主阵地 “如果想发财,就改行,不要当医生;要当医生,就要有奉献精神,对待病人要一视同仁,不能有贵贱之分,贫富之别。” 疫情消除后,李伯藩找到了当时的县委书记王家明,把中医的重要性、中医能治病、防病、治大病,及中医药成本低廉的优势一一说了出来。 待李伯藩说完,王家明说:“伯藩啊,你的工作热情,让我很感动,不是我不支持你,可县里现在没钱呀,我这个20多万人的当家人也有说不完的苦衷啊。你也清楚,这几年我们宾川遇到了连年大旱,农业减产,财税减收,国家调拨了救济粮,全县人民正苦度灾荒。” 听完王书记的话,李伯藩说:“王书记,我理解你的苦衷。我不要县上的钱,只要你批准我们建中医院。我们自己想办法就是了。” 王书记沉思了一下,说:“县委研究后,马上通知你。” 最终,1982年11月24日,在李伯藩的努力下,宾川县中医院正式成立。李伯藩成了宾川县中医院的第一任院长。当时,医院整个家当只有一些中药、10多间陈旧简易的小平房。而就是在这些狭窄的小平房里,挤满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患者。李伯藩以身作则,要求职工做到的,他自己首先做到。他要求职工:“即使病人把口水吐到脸上,擦了就是;但过后要找出病人吐口水的原因;如果想发财,就改行,不要当医生,要当医生,就要有奉献精神,对待病人要一视同仁,不能有贵贱之分、贫富之别。” 李伯藩当院长的15年间,宾川县中医院从过去单一的大内科发展为有内科、骨伤科、按摩科、针灸科、妇科等现代化科室,建起了2000多平方米门诊楼和住院部。他培养的学生多达70多人,全部成了中医业务骨干,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宾川县中医院的良好形象树立起来了,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李伯藩也得到了各级各部门的表彰,各种奖状、证书有一大箱,但他从不炫耀。 2010年,宾川县荣获“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县”称号。 因为热爱,所以执着坚守 “我有一个愿望,要把自家几代人的临床经验写成书留给后人,这样我百年之后还可以继续为人民服务。” 2006年6月29日,已延长了5年多工作时间的李伯藩退休了。消息一出,州内、省内甚至省外的大医院纷纷派人找到他,要以丰厚的待遇聘请他,但任由他们磨破嘴皮,都被李伯藩婉言谢绝了。 面对种种“诱惑”,李伯藩说:“钱,生没有带来,死也带不去,政府给的退休工资已足够用了,我哪儿也不去。” 李伯藩退休后,在家开始了义诊之路。将近8年半的时间,每天诊疗120多人次,每年诊疗43200多人次。这些患者不仅仅是周边地区的,还有从遥远地方慕名而来的。从2006年6月29日退休算起,截至目前,他已为34万患有癌症及慢性肾功能病、胆石症等疾病的患者排忧解难。李伯藩从未收取分文,每天超负荷工作。 李伯藩的家面积不大,只有10平方米,常常因为病人太多,挤满了院子。为了解决场地不够的难题,宾川县政府将县人民医院对面的妇幼保健院特批了几间屋子给李伯藩免费使用,极大地方便了患者。 由于长年累月坐着,李伯藩的臀部起了血管瘤,瘤子由蚕豆大长到了核桃大,有时坐破了,鲜血直流,他穿的几条裤子全被血浸透过。瘤子破了又长,长了又破。他忍受着病痛的折磨,但从没停止过工作。每当他的儿子为他洗那一条条被血浸染过的裤子,看着那一盆盆被血染红了的水时,都忍不住掉下泪来。 由于病人太多,来的时间不固定,白天、晚上,甚至吃饭的时候也有病人来。李伯藩来者不拒,随时给患者诊治。不规律的饮食让李伯藩很早便患上了胃病。近些年来,他的胃病常常发作,但他还是强忍着,不停地工作。 如今,步入古稀之年的李伯藩身体状况已不比年轻之时,但他丝毫没有因此就给自己减少工作量。每天晚上11点后,当忙完了一天的工作,李伯藩又会泡上一杯茶,搬出长年积累下来的病例资料,伏在灯下,认真翻看,仔细整理,有时又陷入深深的思考。他说:“我有一个愿望,要把自家几代人的临床经验写成书留给后人,这样我百年之后还可以继续为人民服务。” (据中国中医药报 记者张晓东 2015-02-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