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网 首页 中医 理论探讨 查看内容

中医对糖尿病发病机理的认识(传统医学)

2015-11-29 07:47| 发布者: 逆之羽| 查看: 7| 评论: 0

摘要: 安徽省郎溪县中医院 (242100) 温兴韬 糖尿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与中医所称的消渴基本一致。中医对本病的发病原因及病理机制有着极为深刻的认识。这种认识不仅良好地为历代中医师防治本病提供了正确的思维方法和治疗原则 ...
安徽省郎溪县中医院 (242100) 温兴韬

糖尿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与中医所称的消渴基本一致。中医对本病的发病原因及病理机制有着极为深刻的认识。这种认识不仅良好地为历代中医师防治本病提供了正确的思维方法和治疗原则,更重要的是对广大患者的日常生活保健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先天不足 五脏虚弱

消渴之名,首见于《内经》。《灵枢、五变》篇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指出了五脏虚弱是发生消渴的重要因素。按照现在的观点认为糖尿病的发生与体质因素、遗传因素有关。这就是为什么生活在同样的环境中的人,有的发病,有的不发病。所以对于体质柔弱者,宜加强调补,锻炼身体以增强体质。

二、饮食不节 积热伤津

《外台秘要.消渴方》篇说:“饮 噉 无度,咀嚼 鲊酱,不择酸咸,积年长夜,酣兴不懈,遂使三焦猛热,五脏干燥,木石犹且干枯,在人何能不渴?”《丹溪心法. 消渴》篇说:“酒面无节,酷嗜炙 ……于是炎火上薰,腑脏生热,燥热炽盛,津液干焦,渴饮水浆而不能自禁。”说明饮食不节与本病发生有密切关系。《素问.奇病论》说的更明确,其中言“消渴者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明确指出得消渴病的人多由于吃得太多太好,即过量摄入高热量的饮食造成肥胖,而肥胖可使人生内热,长期内热就可转消渴。

在养生学方面有杰出贡献的大医家孙思邈很强调食养的重要性。他反对暴饮暴食,提倡少食多餐,他说:“善养性者,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数而多,多则难消化,常欲令如饱中饥,饥中饱耳。”近年由于物质条件迅速改善,而暴饮暴食的现象亦令人十分担忧。

三、情志失调 郁火伤阴

对于情志失调可诱发本病,历代医家论述不少。《儒门事亲. 河间三消论》说:“消渴者……耗乱精神,过违其度,而燥热郁盛之所成也。《临床指南医案. 三消》说:“心境愁郁,内火自燃,乃消症大病。”《医宗己任篇.消症》谓:“消之为病, 一原于心火炽炎,……然其病之始,皆由不节嗜欲,不慎喜恕。”这些充分说明长期过度的精神刺激,导致气机郁结,进而化火,消烁肺胃阴津是发生本病的重要因素。古人强调养生要注重养性,即恬淡虚无,颐养精神,做到精神上乐观,生活上知足,而重要的是能“于名于利,若存若亡;于非名非利,亦若存若亡。”如今科技高度发达,但竞争却日趋激烈,工作压力,情感纠葛亦与日俱增。如何及时调整心态,改变观念,使自己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对每一个人都极为重要。

四、房劳过度 肾精亏损

古代医家认为,房室不节,房劳过度,不仅可令人早衰短寿,还可诱发本病。《备急千金要方. 消渴》篇说:消渴由于“凡人生放恣者众,盛壮之时,不自慎惜,快情纵欲,极意房中,稍至年长,肾气虚竭,……此皆由房室不节之所致也。”《外台秘要.消渴消中》篇说:“房室过度,致令肾气虚耗故也,下焦生热,热则肾燥,肾燥则渴”。说明房室过度、肾燥精虚,与本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

孙思邈特别反对纵情恣欲,认为情欲过度是罹疾早衰的重要原因。他提倡抑情节欲,在于不违生理,而使气血充固,精神内守,真气长存。至于醉饱入房对身体的危害更大。《三元参赞延寿书》说:“大醉入房,气竭肝伤,丈夫则精液衰少,阴瘘不举;女子则月事衰微,恶血淹留,生恶疮。”现代临床的大量事实也证明,男女性功能障碍、糠尿病、心血管病与酒后入房有相当密切的关系。因此和谐而又有节制的性生活对于养生保健是很重要的。

五、滥服药物 耗伤阴津

古人认为嗜服壮阳之石类药物,致燥热伤阴可发生消渴病。如今虽服用传统的石药之风已不复存在,但为了达到长寿或快情纵欲,长期服用温燥壮阳之剂,或久病误服温燥之品,以致燥热内生、阴津亏损而发病者为数不少。

此外如今西药盛行,很多西药使用不当均会对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近年的研究观察认为多种西药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血管扩张剂、激素、抗菌素、避孕药等,其中有不少品种可直接或间接地抑制胰岛素分泌,或使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影响血糖的利用。

以上充分说明了人体先天禀赋不足、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房劳伤肾或滥服药物均可诱发或加重糖尿病。燥热内生、阴津亏损是糖尿病的基本病机。若能掌握这些知识,并在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加以防范,必能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或最大限度地降低糖尿的危害,真正提高糖尿病人的生活和生命质量。(wxt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