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网 首页 中医 理论探讨 查看内容

《脾胃论》学术思想发挥(脾胃论)

2015-11-29 08:05| 发布者: 喀喀喀2| 查看: 6| 评论: 0

摘要: 《脾胃论》是李东垣学术思想的核心。他在继承前人有关脾胃论述的基础上,经过深入研究和对自己临床经验的总结,从而对脾胃的生理功能、病理机制及其治疗进行全面系统的论述。其重点内容是论述脾胃对元气的滋养作用及 ...
《脾胃论》是李东垣学术思想的核心。他在继承前人有关脾胃论述的基础上,经过深入研究和对自己临床经验的总结,从而对脾胃的生理功能、病理机制及其治疗进行全面系统的论述。其重点内容是论述脾胃对元气的滋养作用及其在气机升降运动中的枢纽作用,并进而探讨脾胃病的发病和治疗中的关键。

1、脾胃为滋养元气之源。

元气又名原气、真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动力,以肾所藏精气为主,依赖于肾中精气所化生。真气之说首见于《内经》如《灵枢 刺节真邪篇》云:“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元气之说首见于《难经》,如《难经 三十六难》曰:“命门者------元气之所系也”,明确提出了元气跟之于肾。而李杲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而提出:“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之”,从而确立了元气与胃气相互滋生的关系,把脾胃与肾的关系密切联系起来。由此他进一步提出:“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充盈,而后能滋养元气”,从而强调了后天脾胃之气对先天元气的充养作用。这就为“脾为后天之本”的论断奠定了基础,并引出“养生当实元气,欲实元气,当调脾胃”的学术论点,成为全部脾胃学说立论的宗旨。

2、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

《内经》曰:“升降出入,无器不有”,“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这些著名论断概括出了气机的升降出入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没有升降出入就没有生命活动。李杲据前人的论述在他的《脾胃论 天地阴阳生杀之理在升降浮沉》中提出:“升以而降,降以而升,如环无端,运化万物,其实一气也。”“万物之中,人也,呼吸升降,效象天地,准绳阴阳,盖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而精气先输脾归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养周身,乃清气为天者也,升已而下输膀胱,行秋冬之令,以传化糟粕,转味而出,乃浊阴为地者也。”这些论述具体而明确地说明了脾胃的升降运动过程。清阳自脾而升,浊阴由胃而降,维持着正常人体生命活动中新陈代谢。由此可见,人体气机之升降均以脾胃为轴心,借助其他脏腑的机能活动,保证了一切生命活动的正常运行,这正是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的真正体现。

3、脾胃为百病之源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是李杲论述脾胃发病的主要观点。他以“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为其立论之根本。因人之元气虽禀受于先天,而需要后天脾胃水谷精气之充养,才能盛而不衰,成为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动力。若脾胃之气既衰,元气得不到水谷之气的充养,随之也衰。由此,则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十二经脉皆失于滋养而发生各种病变。李杲关于脾胃为百病之源的观点,正是基于这一论点所提出:作为人体脏腑功能根本动力的元气失去脾胃之气的充养而虚衰,则是这一病理过程中最重要的病理变化。

另外,李杲还提出“胃气下溜,五脏气皆乱“的学术观点。“胃气下溜”指脾之清阳下陷而言,李杲也称“谷气下流”。脾之升清作用失常,则形成“谷气下流,胃气下溜”的病理变化。这也是李杲在脾胃内伤发病学说中反复论述,极力阐发脾胃内伤的核心。由于脾之升清功能的失常,将导致胃之浊阴的上逆,而致“清气在阴,浊气在阳”,“清浊相干,乱于胸中”,这也正是李杲关于“胃气下溜,五脏气皆乱”所论述的内容。

李杲有关脾胃内伤为百病之源的学说,不仅注意各种致病因素引起脾胃本身发生病变,更重视脾胃发病后所引起全身脏腑经络的病变。脾胃升降功能失常则消化吸收功能减退,导致供应人体正常生理物质的不足,从而引起元气虚衰,脏腑,经络失于濡养而发生各种病变,这就打破了囿于脾胃本身来探讨脾胃病变的局限,从而也赋予其“百病皆有脾胃虚衰而生”之观点以丰富的内涵。

4、脾胃为论治之本。

李杲基于“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提出了“内伤脾胃为本,惟以脾胃之药为切”的治疗原则。他反复强调“养生当实元气,欲实元气当调脾胃”,“善治病者,惟在治脾”,并针对脾胃内伤,“谷气下流,胃气下溜”的发病特点,确定了以补气升阳的治疗原则。李杲根据《内经》中“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的原则,用芪、参、术、草等甘温以补中,据“陷者举之”的原则,用升麻,柴胡等升阳之药以升发脾阳之气,从而创立了“甘温除大热”的理论。

综上四个方面内容,构成了《脾胃论》的核心,也是李东垣学术思想的精髓。他一生所创立的学说以及对中医的贡献和对后世的影响,都体现在他对《脾胃论》的论述上,因此后人称他为“脾胃派”的杰出代表。通过学习他的学说,我们不仅认识到脾胃在脏腑机能中所起的中坚作用,而且还了解到脾胃的病理机制及其在治疗中的关键方面, 从而更好地指导我们学习脏腑理论和临床治疗。

不过,统观他的学术思想,我们也不难发现有许多观点带有一定的偏面性。如他在论证脾胃的作用方面,只重视脾胃之阳,而忽略了脾胃之阴;在治疗上多用甘温香燥升法之品,难免会致伤阴之弊。另外,他在脏腑机能的认识上,过于强调脾胃的作用,而忽视了它与其他脏腑之间的功能协调关系。总之,我们在学习他的学说时,应该辨证地吸收和借鉴他的学术思想,而不应该全盘的肯定或否定。当然论及其他方面,我们也应该以“知常达变”的态度来学习中医各方面理论知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变则通,通则久”,才能更好地把对中医的继承和发展、创新辨证地统一起来,使中医永远保持新生活力,与时俱进!(马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