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是内脏的总称,在《内经》中,它是生命活动的主体。《灵枢》有〈本脏〉篇,即以脏腑为本的意思。而五脏又是脏腑的主体,被称为人体生命活动的核心、中枢。因而学习与研究中医,首先要掌握五脏概念。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即重视基本概念。昔者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从商品这一“细胞”开始,其法可鉴。今则提出五脏概念的研究题目,运用文献考察、临床验证、实验探索的方法,从历史演变、学术解读、科学内涵进行探讨,为中医研究与发展做基础工作。 一、五脏概念的历史演变 (一)演变 1、解剖直观,形成五脏概念的本始含义 医学理论源于对生命体的直接观察,这便是最早的解剖学知识。古人通过屠宰动物做牺牲、战争与刑罚杀戮,或者有目的的医学解剖,了解人体内外的形态结构。如《史记·殷本纪》说纣王“剖比干,观其心”“刳妊者,观其胎产”;《汉书·王莽传》记载医生与七巧屠剖解叛军头目“量度五藏,以竹筵导其脉,知所终始。” 以为治病参考。《灵枢·经水》更明确说“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因此,古人早就知道从解剖实体研究生命体,古代文献也多有关于人体器官的记载,如甲骨文、金文的心字为心,心形,中有血;《灵枢》的骨度、经脉等篇记载了全身骨骼筋脉及各种自然标志;肠胃篇记载了消化道解剖形态、长度,误刺重要脏器后的严重后果。《难经》进一步记载五脏六腑形态、长短、重量等等。这些都说明,五脏概念的本始含义是依据解剖实体观察而来的。 通过直观察验,凡是脏腑器官实体与其功能联系显而易见者,便被确定了下来,如目视、耳听、鼻嗅、口味功能,肺的呼吸功能、心与血脉联系以及胃受纳饮食、膀胱贮藏水液与排尿、子宫孕育胎儿功能等等。眼见为实,以解剖实体为基础,运用直观之法求解脏器功能,遵循机能与结构相统一的原则,其概念形成的主体是内脏的解剖实体。这种方法及其形成的概念,无论东方、西方,都是人类认识自身生命奥秘最初使用的方法。 2、仿象臆测,促使五脏概念的虚化演变 以直观方法认识内脏功能,其作用是有限的,除显而易见者外,不得不“望形生意”,通过对解剖实体形象的忖度,臆断其功能。这是在古代技术不发达的条件下,形成概念的合乎逻辑的方法学取向之一。如谓心脏在人体正中,故与中央主宰之神相应,主人身之神;《灵兰秘典论》《痿论》谓肺覆心上,如帝王之华盖,故为“脏之长,心之盖”,推测其对心有辅佐作用、治节诸脏而称为相傅之官;《太阴阳明论》借助“以膜相连”的解剖观察,想象脾“能为胃行其津液”等。 仿象臆测是直观研究方法受到限制后的一种无奈之举,虽然多不符合解剖五脏的实际功能,虚化了五脏概念,但它的观象测脏方法,却为中医方法学的演变提供了借鉴、过渡之桥。它的命运有两种:一是不符合实际而被淘汰,如《本脏》关于五脏形态特征与人格、禀性、道德品质的对应,如说“心偏倾则操持不一,无守司”之类;二是被医学实践验证而保存下来,成为五脏概念的基本含义,如《玉机真藏论》脾“中央土以灌四旁”,为后天之本脾营五脏说理。其“望形生意”之所以有用,主要是将包括内脏解剖形态在内的观象测脏之法,纳入意象思维的方法学轨道,如心位中央,为“君主之官”,在脏腑分工合作系统中发挥主导作用,从而成为系统整体研究生命规律的方法学组成部分。 3、意象思维,五脏概念系统整体化 当意识到解剖实体的直观察验不能满意解释复杂的生命现象,更不能有效指导医疗实践后,古代医家转而采用当时盛行的自然哲学方法,即运用精气·阴阳·五行之理,对生命现象进行系统整体把握,从生命过程及生命体各部分机能活动的关系,分析其机制与规律。 五脏概念的形成,显然与五行之意象思维有关,它以五脏作为生命活动整体格局之中五个基本“要素”,以其刚柔相济、生克制化机制来探索生命规律。能说明这种方法学的证据,当推《五脏生成论》所说的“五脏之象,可以类推。” 按王冰解释:“象,谓气象也,言五脏虽隐而不见,然其气象性用,犹可以物类推之,何者?肝象木而曲直,心象火而炎上,脾象土而安静,肺象金而刚决,肾象水而润下。夫如是皆大举宗兆,其中随事变化,象法傍通者,可以同类而推之尔。”这里的木火土金水,就是五行之法象。对五脏来说,只是象征性符号,它所表征的五脏“气象性用”即其功能特性。人体正是以五脏功能间的生克制化及其与自然界的通应,完成机体复杂生理过程的。除五行之外,四时盛衰递迁、封建官职制度等,都曾经作为这种方法分析的法象模式。 五脏概念的三种学术形态及其发展三阶段,说明它经历了复杂的学术演变过程,最后“详于气化、略于形迹”的五脏概念成为主导,形成主流派,使五脏概念在内涵上发生了重大转变,但在实际应用中仍然存在三种概念错杂情况,如外科、产科、五官科、针灸推拿科等,因临床医学的需要,仍不绝“形脏”痕迹。即便如此,五脏概念演化过程是客观存在的,演化结果应当受到尊重,这正是中西医学根本差异所在,蕴涵着中医学宝贵的科学价值。 (二)寻迹 由解剖实体直观形成五脏概念,到运用意象思维建立系统整体的五脏概念,在方法学和学术内涵上都是根本转变,其迹象可查。 五行之说源于《尚书》,五行与四时、五脏的联系反映于《周礼·月令》。《月令》在四季祭祀所用动物内脏归属五行方面,有春祭先脾属木,夏祭先肺属火,季夏祭先心属土,秋祭先肝属金,冬祭先肾属水的记载。郑玄说这样配属的依据是五脏在体内的解剖位置上下前后。医家的五行,最初是从经学移植过来的,其五行配五脏理论,是否最初也如同《月令》,现还无据可考,但在《内经》则确是依据“五行之气”的特点配属的,并在医疗实践中取得成功,故郑玄说:“今医疾之法,以肝为木、心为火、脾为土、肺为金、肾为水,则有瘳也。若反其术,不死为剧。”(引自王玉川《五行探秘》,华夏出版社,1995年125页)说明在五行配五脏原则上,《内经》已选择弃解剖实体而从“气象性用”。 《内经》还展示了有关脏腑概念学术大辩论的痕迹。《素问·五脏别论》篇始黄帝即提出,医家“或以脑髓为脏,或以肠胃为脏,或以为腑,敢问更相反,皆自谓是”,说明当时脏腑概念混乱、有争论。焦点是什么?据下文当是脏腑分类标准的争论。是以解剖形态还是功能所主分脏分腑,学术界未能统一。《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了传说中的上古俞跗擅长外科,《后汉书》《三国志》也都记载了华佗实施外科手术的事迹,可能就是其传人。此外,在近期考古中也发现,据今四千年前已能开展头颅手术(1999年第7期《考古》韩康信、陈星灿文)。这些资料显示,在该篇论文写作之前,确实存在以解剖实体观察形成理论,指导疾病诊治的事实,或形成学派。但因前已述及的缘故,它们受到临床实践的挑战,当然就产生了争论。该篇岐伯所言以取象天地阴阳藏泻论脏腑功能特点,成为脏腑概念功能化的转折点,也成为这次争辩的结论。五脏概念也因此走上系统整体思路之轨道。 (三)探源 五脏概念的演变,根本原因是学术发展的需求。社会发展,经济繁荣,交往增多,疾病变化,必然向医道医术提出更高要求。解剖实体直观方法,由于近代科学技术远未出现,没有物质工具可资利用,因而不能满足理论研究的需要,也不能指导临床实践。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古代医学家们便转求先进的思维工具,以弥补不足。 在五脏概念的具体演变方向上,民族文化背景、哲学理义、思维逻辑、认知方式等起了导向作用。其系统整体思想决定了五脏概念的整体性、动态性的方法学特征;重道轻器思想确立了五脏概念以机能为本体、忽略形质的独特生命结构理论;意象思维、辩证逻辑、主客一体、关系实在、模型范式等认识论特色,均反映在五脏概念的形成与内涵上。 当然,儒家重死厚葬的伦理、慎肢体剖割的禁忌等封建礼教,也制约着从解剖实体直观形成和发展五脏概念的努力,但它不是决定性的因素。任何力量也阻挡不住医疗实践的强烈需求。这也可以解释清末王清任“医林改错”之举企图改变中医内脏概念,结果成效甚微的原因了。(烟建华 北京中医药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