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强 长春中医学院2004级博士研究生 任继学 长春中医学院终身教授 二、任继学理论治验管窥 导师任老身为国家名老中医,在门诊所接诊的患者多数为疑难杂症,其中虚损疾病十之有五。随师侍诊3年有余,深刻体会到虚损之证候繁杂。任老辨治虚损性疾病并不拘泥某派、某法,而是对各家学说兼容并蓄,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辨证施治。从继承和发扬的角度出发,现将导师任老在辨治虚损类疾病的独特理论和经验列举数例,点滴钩玄,以飨同道。 (一)医误、药害致损 任老认为:目前临床上的虚损性疾病,其中由医源和药源导致者甚多。究其原由有四:其一作为医者审因不明、辨证不清、妄下诊断、药性不熟,使非损之疾渐成虚损。如滥用龙肝泻胆丸、冠心苏合丸致损者比比皆是;其二是对虚损性疾病本身知之甚少,受西医学“慢性”观念的影响,只注重疾病的表面现象而忽略了其“虚损”之病本,妄用苦寒攻伐之品(如肾炎予青霉素以消炎、肾衰投生大黄以排毒),而犯虚虚之戒;其三作为药品生产商随便夸大其商品的疗效范围或对其药品之毒副作用及疗程未作标注或标注不详,也是致损的关键因素;其四作为病者不能谨慎从医、择药致损者也不占少数。 关于医误和药害的问题,历代医家都很重视。《素问》专立五过论篇,可谓阐述医误和药害之先河;汉代·张仲景《伤寒论》原序:“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但竟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祟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明代·王肯堂曾经说过:“人有生,必有死,万物之常也。然而,不死于老者,万物皆然。而人为甚,故圣人悯之,而医药兴,医药兴而天下之人,又不死于病,而死于医药矣。”清代·王孟英亦明确指出:“执一方以疗百病无此之法,每以秉赋不齐,证因有别,劝人切勿轻尝。”《医述》云:“一见失血、咳嗽、发热等证,动以此种套药投之,一医有然,更数医皆然,庸流有然,即名医亦无不然。使患此证者,以为此外更无他法,安心守定此药,直服至死而后已。屡死而医若罔闻,终不知变计,良可叹矣!”清·周学海《读医随笔》:“人世真劳病少,假劳病多。吴师朗曾著《不居集》辨之,风寒咳嗽,饮食停滞,误治以致吐血,因吐血而即用凉润,遂逼入劳门矣。”清代·凌奂所著《本草害利》详尽地陈述了每一味药的利害得失。谓:“凡药有利必有害,但知其利,不知其害,如冲锋于前,不顾其后也……遇证则慎思明辨……辨证不明,信手下笔,枉折人命。”现代医家对此也有诸多著作如《药害临床防治大全》(贾公孚主编);《中药及其制剂不良反应大典》(欧明主编)等。鉴于此,任老临证时对既往史、用药史尤为重视。任老认为:一则往往从中能找到虚损之根源,二能指导病者的用药。 兹列上述文献,一为警已,二为示人。任老常常教诲吾辈,面对繁杂的药物和多变的证候,作为一个中医后学,首先应系统地继承关于虚损类疾病的中医文献,从中摸清前人辨证、处方用药之精髓,而后应用于临床,如此,才能显出中医药之疗效,否则,望文生义,或不顾患者实际情况,生搬硬套,一方一药治百病,那无异于“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 (二)酒害致损 关于酒害致损一说,自内难起历代医家均重视有加。任老认为:在虚损的成因上,饮酒不节也是当今临床上导致虚损性疾病的重要因素。但是,作为医者在辨治虚损时却乏有顾及者,实乃一大误也﹗任老采本草各家之言提出:酒乃质寒性热具大毒之品,不宜过饮。饮则先渗入于胃,次入于胆、浸入于肝。久饮则伤胃,损肝,害胆,以致于病见胃脘疼痛,喜温喜按,嗳气吞酸,口苦厌油,畏寒怯冷,四末不温等症,任老名之曰:胆寒犯胃证。如损及肝胆疏泄之能,则可导致风头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西医学名之高血压)、肝积(西医名之脂肪肝)、浊病(西医名之前列腺疾病)、大瘕泻(西医名之曰慢性结肠炎)、脉痹(西医名之末梢神经炎)等虚损性疾病(鉴于篇幅有限,兹不再详述上述各病之机理)。因此,任老在辨治上述虚损性疾病时,特别注重病者是否有长期饮酒史,如是则往往先投葛花解酲汤(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或枳椇子汤健运脾胃以驱其酒毒,然后再论治其虚损,临床取效颇为理想。 上一页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