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守虎 山东中医药大学 《易经》由文字系统和卦画符号系统两部分组成,文字系统由占辞、断辞等组成。其中的占筮范围涉及到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婚姻、疾病等各个方面,又通过吉、凶、悔吝、利或不利等断占之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占筮主持者的思想经验、价值观念。 由于《易经》成书的时代文字数量少、卦辞本身要求简洁,汉字本身的多义性、歧义性,加之卦画符号系统的象征作用,客观上给后人留下很大的诠释空间,见仁见智。后世的各门学科几乎都能或多或少地从《易经》中找到与本学科相关的内容,视《易经》为本学科的源头,这自然也包括医学在内。 《易经》中有关于疾病的知识,主要反映在有关“疾”的占问爻辞上: 《豫》六五曰:“贞疾,恒不死。”《豫》卦之“豫”是欢乐的意思,阐述了如何处“豫”的问题,其宗旨是提倡乐而有节,反对享乐无度。本爻中的“贞”是“卜问”的意思,“贞疾”本身反映了当时在疾病的诊断、预后上是迷信、依赖天命神意的。同时又把无节制地享乐比喻为潜移默夺人的精神意志、进而窒息人的生命的疾病,认识到了过度享乐对健康的危害。 《复》卦辞:“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复》卦所论为阳气回复的种种情形。卦辞中的“朋”指阳气。卦辞的意思是说:阳气回复的时候,人们在出入行动时不会产生疾病。认识到了阳气对于生命活动的重要性,反映了古人的尚阳观念。 《无妄》九五:“无妄之疾,勿药有喜。”《无妄》卦所论述的宗旨是要人们“无妄”,即不违背自然规律行事。本爻意指不违背自然之道养生而得病,不用治疗也能痊愈。反映了古人认识到了顺应自然之道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要性,但没有认识到一般之外也有个别、必然之外也有偶然。也反映了古人迷信自然之道、忽视人对于自然规律主观能动作用的一面。 《遁》九三:“系遁,有疾,厉;畜臣妾吉。”遁就是隐退、隐居,《遁》全卦所论为隐退之道。本爻的“系遁”是指迫于压力不得不隐退而不是自觉自愿地隐退,此时由于意愿不欲,易产生心理方面的疾病,进而影响生理健康,故“有疾,厉。”反映了情志与疾病的关系。 《明夷》九三:“明夷于南,狩得其大首,不可疾贞。”一般认为《明夷》卦所述是箕子因劝谏不成而被迫出走的情形,其中“明夷”本是一种鸟,在本卦中一语双关,隐喻光明被黑暗遮蔽。爻辞的意思是说:打猎射中鸟的头部,鸟必死无疑,如果人患病后占问遇到此爻,无疑也是很凶险的。认识到头部对于生命的重要性。 《损》六四:“损其疾,使遄有喜,无咎。”《损》卦与《益》卦相反、相成又相关,都是论述决策中的取舍之道。《损》六四爻以疾病为例论述取舍之道:减损疾病,使之尽快痊愈,没有害处。认识到“疾”对人有害,应损减、舍弃。 《鼎》九二:“鼎有食,我仇有疾,不我能即,吉。”《鼎》卦全卦以与饮食相关之事隐喻男女夫妻两性生活,本爻爻辞文字表面意思是说:鼎中虽然有食物,但妻子有病,不能同我一起进食。其深层的隐喻之义是:妻子有性功能上的隐疾,不能满足丈夫的性要求。“疾”是指女性不能人道、生育繁衍子孙后代的隐疾。 《丰》六二:“往得疑疾。”《丰》全卦所描述的是古代一次日食的景象。本爻中的“往得疑疾”是说在日食发生、天地昏暗之时,人们由于不适应,而容易患上心志疑惑、迷乱的疾病。亦即《左传》所说的“晦淫惑疾”。 《兑》九四:“商兑未宁,介疾有喜。”《兑》全卦所论为语言艺术。本爻意为:商谈、谈判虽然还没有最终达成一致意见,但双方的矛盾、隔阂已经消除。其中所说的“介”通“疥”,“介疾”即疥疮之疾,比喻矛盾、隔阂,说明人们体会到人际关系的矛盾、隔阂,如“介疾”之于人体般使人感到烦恼与不快。 除“疾”字以外,《易经》中还有一些卦的爻辞,也从不同角度反映出当时保健养生和卫生意识,如《噬嗑》六三爻辞曰:“噬腊肉,遇毒。”反映了由于食物变质而引起的中毒现象;《咸》卦通过阐述少男少女的交感,对女性的性生理特征有相当深刻的认识,实为我国最早的性学文献;《大过》九二“枯杨生稊,老夫得其女妻,无不利”及《大过》九五“枯杨生华,老妇得其士夫,无咎无誉”,反映出了当时社会中婚姻中男女不平等的观念;《姤》、《鼎》二卦通过隐喻的方式反映了婚育两性生活;《井》卦描述了水井由败坏、“泥而不食”到修缮后“井冽,寒泉食”的过程,已经充分认识到饮用水水质对于健康的重要性;《艮》卦六二“艮其腓,不拯其随,其心不快”说:腿脚长久不动、连带臀部也不能动,引起心理反映上的不快之感;《艮》卦九三“艮其限,列其夤,厉薰心”说:腰部长时间不动造成的肌肉疲劳,其感觉好象肌肉撕裂一样,这种感觉反映在心理上好象火焰薰烧一般,反映了人们对生理与心理关系上的认识。 另外,还有训《咸》卦之“咸”为“针”,认为《咸》卦是一篇针砭文献者;认为《艮》卦之“艮”为“内视”之义,从精神养生的角度来解释全卦者。似此之类见仁见智的观点,则需谨慎对待。 参见: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理伦探讨 > 医理纵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