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网 首页 中医 理论探讨 查看内容

“禀赋之邪”说病因(学术争鸣)

2015-11-29 09:17| 发布者: 开飞机的穷人| 查看: 40| 评论: 0

摘要: 中医将病因分为两大类:“六淫”及疫疠邪毒等病因为外感性致病因素;七情、房室、劳倦、饮食等所伤之病因为内伤性致病因素。 因先天禀遗父母之病,或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形成失常或脆弱的胚胎,致后天脏腑功能失调, ...
中医将病因分为两大类:“六淫”及疫疠邪毒等病因为外感性致病因素;七情、房室、劳倦、饮食等所伤之病因为内伤性致病因素。

因先天禀遗父母之病,或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形成失常或脆弱的胚胎,致后天脏腑功能失调,自气生邪,应称为“禀赋之邪”,即遗传性致病因素。此可单独作为一个重要的致病因素——遗传性致病因素。

“禀赋之邪”应纳入病因学

病因是指引起疾病的原因,即可以破坏人体的生理状态导致疾病发生的一切因素与条件。“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疾病的发生,就是“正邪相搏”打破了人体阴阳动态平衡的结果,由于阴阳失调,导致脏腑气机升降以及气血功能紊乱,从而产生一系列病理变化。先天遗传性致病因素,使一出生后的个体便处于一种阴阳失调、脏腑气机及气血功能紊乱的状态,即先天禀赋的本身便是重要的致病因子,也可以说这种先天禀赋的本身是之所以后天机体失调的本由。

“六淫”、“七情”无疑是重要的致病因素,但正常的“六气”、“五志”同样可以成为某些个体的致病因素,其原因就是这些个体先天就有“禀赋之邪”这个重要的遗传性致病因素。

初探“禀赋之邪”的特性

“禀赋之邪”每以潜伏的形式隐于体内,可分为虚实,即“禀赋虚邪”和“禀赋实邪”。

禀赋虚邪:就是先天禀赋不足,即先天禀赋之气血阴阳不足。这种气血阴阳不足之体,其本身内部组织结构和功能活动之间就是个稳定性比较脆弱的协调、平衡之机体,不能正常地发挥正常机体应有的生理功能。临床上见于因父母肾精亏损致胚胎形成不良而发育的个体,即父母精血亏虚之时两精相搏而孕育之胚胎,出生时便形体羸弱,阴阳气血俱虚;或母体气血不足致胎儿宫内发育不良,即母体自身气血阴阳虚弱,不能充沛地哺养充实子体而发育不良,或不足月而早产等,同样是在生出母体之时便是羸弱失充、阴阳俱虚之体,其机体内部组织结构和功能活动之间只是维持着一种脆弱的或者说是水平较低、稳定性较差的协调、平衡关系。即使是后天正常的“六气”、“五志”即可打破其脆弱的阴阳动态平衡,使其阴阳失调,脏腑气机升降以及气血运行功能紊乱,从而产生一系列病理变化。

禀赋实邪:就是先天禀赋有风、痰、瘀、毒之邪。这种情况主要是母体在孕育胎儿时,因母体自身具有风痰瘀毒等病理产物,其子体也随之而禀受,出生之时便是一个禀赋有这些病理产物之体,这时的子体本身便为阴阳失调、脏腑气机升降以及气血运行功能紊乱之体,其可以出生时即可发病,也可不立时发病而以伏邪的形式潜匿于体内,可因后天之“六淫”、“七情”,即便是正常之“六气”、“五志”皆令其发病。如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等,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均有较强的遗传性,运用中医学理论解释其病因病机,实际上就是“禀赋实邪”、“禀赋虚邪”之结果

认识“禀赋之邪”的临床意义

1.临证时,在考虑外感性致病因素、内伤性致病因素的同时,遗传性致病因素不容忽视;

2.促进更多的医者研究“禀赋之邪”的辨证论治,丰富和发展中医学病因病机学的内容;

3.对于有“禀赋之邪”者,以“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长远观念防病于未然;

4.医者应有的放矢地提高“禀赋之邪”家族或个体的自我认识,增强健康保健、防病治病的意识;

5.对临床上常见的某些现象如怪异的性格、记忆力差等,以“禀赋之邪”来认识,是否能给予及早纠正,防患于未然;

6.提示妇产科医师要在提高孕妇自我保健的同时,仔细询问、观察和随访孕妇在孕期所受的外感、六淫之邪的情况,以提高产儿的质量。

以上是笔者浅薄之识妄论中医博深之病因学的琐杂之言,希望得到同道的批评和指正。D4(田波 宁夏中卫市第二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