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网 首页 中医 理论探讨 查看内容

还“道”的平实化与可操作化(育儿宝典)

2015-11-29 09:18| 发布者: 黑巧克力| 查看: 6| 评论: 0

摘要: 《黄帝内经》诞生于先秦两汉之际,其理论的建构受到同时期的哲学影响,形成了其特有的“医学-哲学”模式,在其优势性体现的同时也加大了我们理解和教学的难度。 楚简《老子》写于战国中期之前,为目前出土最早文本, ...
《黄帝内经》诞生于先秦两汉之际,其理论的建构受到同时期的哲学影响,形成了其特有的“医学-哲学”模式,在其优势性体现的同时也加大了我们理解和教学的难度。

楚简《老子》写于战国中期之前,为目前出土最早文本,参看其中的内容,可以看出,今本《老子》对“道”的内涵的阐发更加形而上,更加抽象,“玄之又玄”,《老子》中“道”的思想对《黄帝内经》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但是长时期来,我们对《黄帝内经》中“道”的理解,过于抽象化,太过于形而上,架空起来如同是个空中楼阁,不具有实际的可操作性,不利于《黄帝内经》的教学。

揭去自设的神秘,不要仅仅把《黄帝内经》中有关“道”的论述作为一种抽象的理论层面上的词语来讲解,而要使对“道”的理解平实化可操作化,因为中医学最终要落实到“技”的层面,古人讲“医为仁术”,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术的作用。

《庄子·内篇·养生主第三》“技”与“道”的关系问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实施认识《黄帝内经》中“道”的内涵的方法。本篇通过庖丁解牛的故事论述了“技”和“道”的关系,隐含了庄子对“道”的理解和发挥,文章讲“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技艺到了十分高超的境界,文惠君感到非常惊诧,问“技盖至此乎?”庖丁回答“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然后比较详细的描述了庖丁解牛是日臻完美的过程“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目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卻,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总结这些内容,我们便可以看出庄子在这里对“道”的定义便是:在事物本性基础上的一种最合理最优秀的方法。这种解释,抛去了形而上的高度抽象,暗合了楚简《老子》中最初的“道”的本意。

《说文解字》解释“道”为“所行道也”,亦可以体会出“道”应该是在实践基础上总结出来的一种最优化最合理的方法或途径。

《黄帝内经》中“道”出现了80多次,尽管含义不尽一致,但我想《黄帝内经》无论是作为中医养生或者是中医临床的指导,其可行性、可实际操作性是最主要的,从这个层面讲对《黄帝内经》中许多比较抽象的“道”的理解,诸如“上古之人,其知道者”等等,应该是:一种在不断的实践和积累基础上探索出来的一种最有益于事物和自身发展的方法或途径。有了这种概念后再理解“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谨道如法,长有天命”、“故善为脉者,谨察五脏六腑,一逆一从,阴阳表里,雌雄之纪,藏之心意,合心于精,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等论述就比较得法了。(刘鹏 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医史文献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