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网 首页 中医 理论探讨 查看内容

“动血耗血”与“凉血散血”(交流探讨)

2015-11-29 09:18| 发布者: 亮黑亮黑| 查看: 5| 评论: 0

摘要: “动血耗血”与“凉血散血”,语出叶香岩《外感温热篇》,言简意深,兹就其大旨姑妄言之。 动血耗血 所谓“动”,乃妄动也。温病入营不解,深入血分,必动其血。动血的结果,耗血伤津,故此证每每虚实兼杂。但叶氏之 ...
“动血耗血”与“凉血散血”,语出叶香岩《外感温热篇》,言简意深,兹就其大旨姑妄言之。

动血耗血

所谓“动”,乃妄动也。温病入营不解,深入血分,必动其血。动血的结果,耗血伤津,故此证每每虚实兼杂。但叶氏之言,多指邪气盛而正不虚,或虚不甚者。心主血,肝藏血,温邪动血耗血,其病变多涉及心肝两脏而病情危笃。温邪动血有两种表现:一为温邪迫血溢于脉外而致斑疹,或吐血,或咯血,或衄血,或尿血,或便血等;一为温邪消烁津液致血液浓稠黏滞,运行迟缓,渐而成瘀,故临床多表现为斑疹色紫,出血,舌质紫绛。

瘀血内阻,脉道不得通畅,血液不循常道而外溢。如是者,出血导致瘀血,瘀血引起出血,动血耗血,耗血动血,互为因果,其病必进。津血同源,温邪劫津必耗血,邪热迫血必伤津,津血俱伤。因此,所谓动血耗血,实际上就是温邪伤津耗液,迫血妄行,血流瘀滞。

凉血散血

此为叶氏针对温邪入血、动血耗血而制的治疗原则。其内涵应是清热解毒,养阴生津,凉血止血,活血化瘀。此治则寓清于补,寓止于行,补而不恋邪,涩而不留瘀,能妥善地处理温邪入血后在病理变化方面表现的以下几个矛盾:①清温邪与伤津的矛盾:临床表现为温邪伤津与津伤热炽。在治疗上,若清热则易津液不复,养阴则易滋腻恋邪。惟清热解毒与养阴生津同用,方可克服上述弊病;②伤津与瘀血的矛盾:临床表现为津伤血液浓稠导致血瘀,因血瘀而耗伤津液。在治疗上,若只养阴生津,则旧瘀难去;单用活血化瘀,则津伤不复。叶氏在清热养阴的基础上,佐用活血化瘀之法,既生津,又去瘀,无顾此失彼之害;③出血与瘀血的矛盾:临床表现为出血与瘀血互为因果。其治若止血而不分寒热,甚至仅用炭类收敛止血,则涩而存瘀,恋而留热,邪无出路,必反动其血;若仅活血祛瘀,势必加剧出血。叶氏将凉血止血和活血化瘀两法合用,可阻断出血与瘀血的相互影响。

组方用药

叶氏治疗温邪入血之证,在组方用药问题上非常讲究。他根据《内经》“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苦甘”理论,指出上述证候应当采用“如生地、阿胶、丹皮、赤芍等物”来治之。虽是举例,但治疗重点已跃然显现。因热入血分证之所以险恶,关键在于温邪炼血成瘀与热邪迫血妄行两个主要环节。叶氏用“直须”二字,强调临证者应该当机立断地选用上述直入血分之药,凉血止血,活血化瘀,力求急挫病势,化险为夷。不仅如此,上药除凉血止血,活血化瘀外,其中甘寒之生地,甘平之阿胶尚有清热生津,滋阴润燥的作用。由于叶氏所举之药,具有清热养阴,凉血散血之功效,故用于治疗温邪入血之证,是恰当的。然而,笔者认为,上述诸药清热解毒之力甚弱,须加入适量的清热解毒之品,以增强其克邪之力。(陈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