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不但是属性分类的依据,而且还代表着不同功能,以及以功能为单位的物质和信息,因此,《内经》认为阴阳又是具有功能的物质和信息单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等都说明阴阳是功能单位。 因为阴阳物质、信息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特点,因此,也具有不同的功能,如《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阳是运动、活跃、亢奋的物质或信息(包括气),具有卫外、固护的作用。“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阳气不但固护于外,而且可以温养脏腑,补充精神,濡养筋骨。 《素问·生气通天论》:“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与阳的卫外功能相对,阴是具有静止、收藏、宁静等特点的物质或信息,具有濡养、滋润的作用。阴精包括精、血、津液,相对卫而言营血是阴,阴精是充养机体的重要物质,是人体精神、活动的物质保障,也是化生阳气的物质基础。 《难经》:“阴沉而伏,阳浮而动。”阴阳的功能表现既是相对的,又是相互联系的。由于功能的相对性,所形成病证的表现、病机特点也是相对的。但阴阳在生理情况下的功能是联系互动的关系,如“阳生阴长,阳杀阴藏”,即阴阳功能具有联动性,阴的收藏是为了应合阳的卫外及外向活动,阳的固护也是为了促进阴的生成与贮藏,表现在自然则可以理解为阳气生发,阴形滋长,阳气收敛,阴形蕴藏。 由于阴阳具有互生互用的功能关系,因此,《内经》强调“亢则害,承乃制”。阴阳必须协调平衡,人才能够保持健康。然而,《内经》更强调阳气卫外作用的重要性,《素问·生气通天论》:“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因此,在对阴阳功能的认识上,《内经》强调阳气(阳)的重要性和它所发挥的主导作用。 在病理状态下,阴或阳都可能会因为某种病因的作用,而偏虚,或偏亢,阴偏虚则精血、津液不足,不能濡养脏腑、经络、肢体,或不能有效制约阳,而致阳亢;阴偏盛则寒饮、水邪、痰浊、瘀血停聚,或导致阳气被遏,而不能温煦脏腑、经络、肢体。阳偏虚则不能温煦脏腑、经络、肢体,或不能温化水液,畅行血脉,而致水饮、痰瘀停聚;阳偏盛则为火热气逆,或耗伤阴血、津液,而致阴血、津液不足,脏腑、经络、肢体失养。 《内经》和《难经》对阴阳的生成,认为阴阳是来源于肾的物质,因为肾藏真阴真阳,阴阳物质及作用是先天所具备的,即有了生命就有阴阳,就有阴阳的作用,因此,阴阳的作用源自生命体的形成,源自生命所具有的活力,源自先天肾。在生存的人类,阴阳又依赖后天的滋生滋养。《内经》认为阴阳的作用无处不在,包括脏腑、经络、肢体的活动及功能发挥都需要依靠阴阳的正常作用,《内经》认为这种作用就像大自然中宇宙、日月的运行和万物生长(自然阴阳)的变化一样,因此,《内经》常以自然来比类分析阴阳的作用。 阴阳是广泛存在的物质作用,因此,脏腑、经络等都有阴阳作用的表现形式,如心阴、心阳,肺阴、肺阳,脾阴、脾阳,肝阴、肝阳,胃阴、胃阳,三阴经、三阳经等,但在《内经》中却未论及大小肠、胆、膀胱、三焦等的阴阳,而且在阴阳的偏盛偏虚中也不提肝阳虚、肾阴盛、肾阳盛等。原因应是论大小肠、胆、膀胱、三焦时,其功能与对应脏密切相关,因此不另立论,而论肝阳时,主要从肝的功能特点出发,肝易阴血耗伤而致阳亢,因此不重其阳(功能)的可能不足。肾的阴阳功能则主要强调肾多虚少实,真阴真阳只应时刻填补,因此无偏盛之实证。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化气,阴成形”较好地说明了阴阳的不同作用趋势和特点,这种作用特点无论在生理或病理方面都可以得到印证。因此,作为生理的阳是积极促动的物质方面,而作为病理的阳,则是具有火一样破坏作用的物质方面;作为生理的阴是静谧、濡润的物质方面,而作为病理的阴,则是具有水(冰)一样作用的物质方面。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言“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较好地说明了阴阳的不同作用,以及具有阴阳功能的气、味、精等物质、信息的作用规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等,则说明阴阳的病理作用、生理关系,以及阴阳物质相互联系,彼此依存、转化、影响的生理、病理联系。 从以上各方面看,阴阳似乎是无处不在,无所不包的东西。但从理论上来说,阴阳是中医理论最基本的逻辑学,阴阳逻辑与现代逻辑基本可以相通,由于它使用了“阴阳”这个符号而使得中医的说理更具体清晰,更规范,逻辑关系更严密。因此,阴阳逻辑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石,中医固有的阴阳逻辑是关系逻辑,包括科学逻辑的某些内容,这种逻辑关系无论演绎归纳、推理联系或数理推算等都围绕阴阳这个符号展开。(黎敬波 广州中医药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