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R22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2720(2009)15-0664-03 【关键词】伤寒论;保胃气 祖国医学对“胃气”的认识由来已久,它是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灵兰秘典论》说:“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玉机真脏论》说“五脏者,皆廪于胃气,五脏之本也”。可见古代对胃气非常重视,胃气的充沛与否,是维持机体的正常功能和防病却疾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四季脾旺不受邪”,故历代医家无不重视保护人体的“胃气”。这一思想在仲景《伤寒论》中,表现得更加突出,值得认真探讨与总结。 1 《伤寒论》中胃气的概念 仲景所说的“胃气”一是指胃阳,如229条:“若胃中虚冷,不饮食者,饮水则哕”,是说胃阳虚衰,不能纳化水谷,不但饮食减少,甚则饮水之后,水寒之气上搏,胃气上逆则作哕。 一指胃阴而言,如71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燥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是说表汗太过,汗出津伤,津亏胃燥,这是胃阴不足,少少与饮之,滋润胃燥,胃阴充足即愈。 一指脾胃之阳而言(也叫中气),如73条:“太阳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者……”,这是脾胃之阳不振,寒湿不化,升降功能失常所致。 一指脾胃之阴而言,如249条:“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这条就是说脾被胃所约束,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脾胃之阴都不足,津液愈亏,肠中愈燥,则大便愈结。在治疗上需润胃之燥而解脾之约束,通腑气以解便结之难。 总之,《伤寒论》中所指的“胃气”是广义的,他概括了脾胃中焦的功能,包括胃阳、胃阴、脾胃之阳、脾胃之阴、脾胃同居中焦主受纳,运化具有升清降浊之功,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一升一降,一润一燥,相反相成,对立统一,共同完成受纳、消化和输布的生理功能,使人体气机生生不息。脾与胃在病理上,也是相互影响,因此在治疗上常常是脾胃同治,不能截然分开。 2 《伤寒论》在辨证中,谨察中焦,重视胃气 仲景在辨证施治过程中,三阳病以六腑辨证为基础。病情多属表、属热、属实。治宜重在驱邪,兼顾胃气,特别注意不伤胃气;三阴病,以五脏辨证为基础。病情多属里、属寒、属虚。治宜重在扶正,在扶正中首重“胃气”。 在《伤寒论》115条云:“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其气上冲说明虽经误下,胃气尚盛,能鼓邪外出,故与桂枝汤从表而解。若不上冲,说明“胃气”受伤已重,无力拒邪,表邪乘虚而入,法当从里,“桂枝不可与之也”。230条:“阳明病,腹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上焦通清阳宣上,津液下行,则大便自调,故仲景推论曰“胃气因和,濈然汗出而解”。76条:“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者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水药不入口,为发汗伤及胃气,胃无力纳物所致,需急培建中气。若不识此,而更发汗,必致胃肾俱伤而吐下不止。364条:“下利清谷,不可攻表,汗出必胀满”。下利清谷,脾肾阳衰,当温其里,若再发汗,必致脾肾阳气更伤,水涩停滞而胀满。332条:“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彻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以胃气亡而定其死。 “胃气”的盛衰,生死之转机,仲景运用四诊合参,通过审二便、问饮食、切脉、询按腹部以及结合呕吐、汗出、寒热等症状综合分析而定,得出胃气的盛衰的一般规律,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判断。 2.1 大便:大便稀溏者,多为脾胃气虚。如“自利益甚”、“自利不渴”的太阴虚寒症。 大便硬者,多为胃阳亢盛。如阳明实热的“大便必硬”、“大便当硬”、“此有燥屎”。 大便初硬后溏者,多为胃阳不足,胃中冷。如191条:“必大便初硬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大便初溏后硬者,多为胃阳来复。如187条:“伤寒脉浮面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阳……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 2.2 饮食:一般说来,能食者,说明胃气强,如215条:“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气汤”。不能食,证之胃气弱,如191条:“若中寒者,不能食”。 2.3 腹满:腹满与便硬相兼,多为胃气亢盛。如大承气汤证。 腹满与呕吐相兼,多为脾胃阳虚。如273条:“腹满而吐,食不下”的太阳虚寒证。 腹满兼大实痛者,为胃阳亢盛。如241条:“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腹满兼时腹自痛者,为脾胃阳衰,如273条:“自利溢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2.4 身热:身热与自汗出,不恶寒,反恶热相兼,多为胃阳亢盛;身热吐利汗出“四逆拘急”、“手足厥冷”相兼者,多为脾肾阳虚。 2.5 渴与不渴:口渴者,多为胃阳亢盛,如白虎汤,口不渴者,多为胃虚寒,如理中汤。 若此,反复辨析,四诊合参,以决胃气盛衰的理论和方法,至今仍为辨析外感热病中胃气盛衰存亡的大法,为后世医家所推崇。 3 《伤寒论》在治法、方药、服法、禁忌、预后等方面重视“胃气” 《伤寒论》在辨证中,三阳经病,以津液有无决定安危;三阴经病,以阳气存亡定生死。但六经病过程中,从辨证到治疗、从发展到传变、从治法到用药、甚到服药方法、治禁和预后等各方面,都体现了“重视胃气”的精神,文中都贯穿了保胃气的基本法则。 3.1 在治法上 3.1.1 祛邪不伤胃气 3.1.1.1 发汗必滋化源,如太阳中风的桂枝汤,五味药中就有姜、枣、草三味,调补中洲之品,并嘱服药后,又啜热粥一升余,以充化源。化源畅,营卫状,则祛邪有力。风寒表实证之麻黄汤。此系风寒之邪外束,卫阳闭遏,营阳都滞,必赖辛温发汗,以开腠理,而祛风寒。仲景在组方时,以麻黄、杏仁发表宣肺,桂枝温阳,甘草益胃。并嘱其微取汗出,唯恐伤及胃气,再如大青龙汤、葛根汤、葛根加半夏汤、桂麻各半汤、桂二麻一汤、桂二越婢汤等方剂之用,也即是如此。正如石柿南说:“久病不起于先天,必起于后天”,总之,仲景“发汗必滋化源”的学术思想,即本承《内经》“人以胃气为本”的精髓。 3.1.1.2 攻邪不伤胃气,通过攻邪而达到保护胃气的目的,如原文:“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表证误下,邪热内陷,或由表邪循经内传,天形邪热,凝聚胃脘,按之濡软不硬痛,关脉浮为热甚中焦,治当以清热泻痞大黄黄连泻心汤,该方大黄仅取承气一半,不取煎煮,而用麻沸汤浸渍。三黄轻扬轻淡,气味皆薄,取其泻下邪热,攻邪不伤胃气,通过驱邪而达到保护“胃气”的目的。 3.1.2 扶正保护胃气。《伤寒论》中对胃气虚者,直接采用温补之法,如“理中”、“建中”、“四逆辈”。重在温补中焦脾胃之气,使中焦温,寒邪散、阴阳和而痛自解,这些都是通过补正,以达到驱邪和保胃气的目的。 3.1.3 通过存津液而达到保护胃气的目的。原文“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病至少阴,邪从热化,热炽伤津,燥实内结阳明;又因燥热炽盛,逼迫胃肠津液下泄,故自利清水,色纯清,属热结旁流证。而且自利越重,津液越伤,燥结也就越重,肾阴将枯竭,所以当用大承气汤,急下存阴,通过存阴液而保护胃气。(林延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