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网 首页 中医 理论探讨 中医发展 查看内容

中医该如何发展 名医“问诊搭脉

2015-12-2 23:09| 发布者: 逆之羽| 查看: 5| 评论: 0|原作者: 樊卓婧 檀… 樊卓婧 檀…

摘要:   许多白发苍苍的名医名家们,之前都精心作了准备,带着厚厚的资料,一笔一划写好了发言稿,现场不少话题都引起了激烈的讨论。他们对本报近期大量报道我市中医文化建设和发展给以高度评价。  诊室铭  ——名中 ...

  许多白发苍苍的名医名家们,之前都精心作了准备,带着厚厚的资料,一笔一划写好了发言稿,现场不少话题都引起了激烈的讨论。他们对本报近期大量报道我市中医文化建设和发展给以高度评价。


  诊室铭

  ——名中医王明如为座谈会所写

  医不在诩,精诚则名;药无贵贱,妙用则灵。斯是诊室,惟医德馨;橘泉丹溪绿,杏林东垣青。谈笑康复乐,往来亲朋情。可以参西医,阅读于《内经》。无尊卑之区别,无良莠之不同;卢扁保健康,岐黄除疾病。无贤已告知,医乃仁术心。

  话题1 中医与现代生活

  本报关于“一代名医宋世焱驾鹤西去”的报道感动了许多人,在现场,许多医生谈到宋世焱,感慨不已。在西医如此发达的年代,为什么人们还会如此怀念一个不坐门诊20多年的老中医?他们总结,一来是对宋老医德的认同,二来是对中医的信任和认可。只是,许多现代人未必真正理解中医和中医师。

  中医师并非“掐指算病”

  传统中医如何科学地融入现代社会,是热议的话题之一。

  “中医学子不能太现代化是误区,我认为现在的学子就应该现代化。”浙江省名中医、市第一医院主任中医师王明如的态度很肯定。

  王明如觉得,有些东西是不能变的,比如宋老那样的“仁心仁术”,比如辩证统一的思维方式。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好的中医都是仙风道骨、掐指一算就能断病情的老夫子。

  时代变了,受环境污染、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激烈等原因影响,病情和以前相比更加复杂了。所以,很多时候仅是望闻问切还不够,依然要依靠现代的理化检查手段。

  曾担任市第一医院院长的浙江省名中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黄志强对此十分认同,他说,自己这样说并不是因为做了多年的西医医院院长而被“同化”了,的确是他在平时诊断病人当中会碰到许多病人,仅靠搭脉问诊是不能完全正确地诊断的,只有把中西医有效地结合起来,才是对病人最大的帮助。

  “西医能用的手段方法,我们用了并不代表我们就不是中医,关键看我们是不是用中医的思维方式,用药是不是强调整体观念。”王明如说,“禽流感”、“甲流”都是过去没有的病,中医通过辩证施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学古而不泥古,继承后创新,治好西医治不了的病,就是现代化。

  不了解中医容易被忽悠

  此外,王明如还觉得,让中医变得通俗易懂,让更多的现代人接受和理解也是一种现代化。中医不是玄学,要用科学的方法来解释。北京卫视“养生堂”栏目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用浅显易懂的方式,普及科学的中医养生知识,效果就很不错。说到普及中医养生知识,许多中医师都有话要说。

  “现在的中医养生的图书很多,我去书店看,花花绿绿,看得我真是眼花啊,看看价格又是吓一跳。”浙江省名中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叶海主任中医师笑着说,图书价格不低,但是良莠不齐,容易误导群众,前几年张悟本的绿豆方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不单是图书,还有中医养生会馆。”中医师龚文波说,这些养生会馆的价格要比医院高很多,不少员工是非医学专业出身,通过简单培训,掌握初步技法就上岗,而且往往一种技法老少男女通用,这是很不科学的。

  “关键是现在老百姓对中医了解太少,容易被忽悠。”浙江省名中医、主任中医师沈力认为,中医没有古装剧和某些机构吹得那么玄,这是一门实实在在的科学,只是古人的思维方式和现代人不一样,所以需要特别专业的翻译。推广中医的图书是必要的,但是需要专业的机构出版,并且要有权威的管理部门认证。

  话题2 中医与中药

  本报报道的“名医钟一棠重新出山”,也是现场热议的话题之一。可现在让老中医们感到遗憾的是,现在一些中药材质量大幅下降,从而严重影响疗效。许多名家对此感触颇多:“认可中医,关键是疗效,其他说再多都是空谈。可没有好药,哪来的疗效?”

  现在药材质量不如从前

  多数医生都有切身体会,因为环境、水土等诸多原因,现在药材的质量大不如从前,所以,像范文虎那样开两三味中草药就治好顽疾的传奇很难再复制了。叶海举了个例子,治疗骨伤的常用药蜂房,以前往往有字典那么厚,现在薄得跟《读者》一样,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效果差了,价格却高了。叶海说,以前开膏方,三四十元够了,现在很普通的一个方子就得六七百元,价格数千元甚至上万元的方子比比皆是。像原来那些疗效好的党参、玫瑰花、黄芪、金银花等,现在都不太敢用了,要么在量上减少,要么选择一些药效相近而价格相对便宜的药材。但是还有很多药无法替代,价格却高得离谱。医生左右为难,开吧,价格实在太高,不开吧,效果又不好。

  方子难开,有时候不单单是因为药贵,浙江省名中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洪善贻主任中医师说:“医改之后,处方限制越来越多了,每一方多少钱,每一味药开多少都有限制。比如天麻,一次只能开9克,余下的就不能用医保。我们发挥的空间就越来越小了。”

  洪善贻觉得,药价贵有贵的道理,一来越来越多的患者看中中药的价廉物美,中药需求量增加了,二来眼下农产品价格都在涨,如果药材价格太低会影响药农的积极性。而限制处方本质上是为了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其实也没错。国家应该加强对中药材的管理,合理地进行调控,对于一些生产种植中药材的药农应该像补贴农产品生产经营者一样给以适当的补助,这样也许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药材供不应求的紧张局面。

  不要让患者当“小白鼠”

  医生开中药慎之又慎,而许多中成药却往往砸了中医的牌子。“只要打出中成药的牌子,就能轻轻松松在市场上流通。”浙江省名中医、主任中医师陈学达说,很多人都有一个误区,就是中成药没有副作用。西药要用到临床需要经过层层不良反应测试,在说明书里,会详详细细地列出一大堆可能会发生但几率很小的副作用。中成药的说明书,副作用说明往往只有最简单的两个字“未明”,这不是没有副作用,是没有精心检测,许多不良反应是用到临床上以后才发现的。

  “老百姓不是小白鼠,希望有关部门加强管理,不能让某些中成药打击了患者对中医的信心,砸了中医的牌子。”陈学达说。

[1] [2] 下一页

  话题3 中医人才培养

  中医传承,人才培养是个绕不开的话题。刚刚启动的王晖工作室,引起了各大媒体的关注,这种现场传授“实战经验”的方式,也得到了各位名医的赞同。如何让自己奉献毕生的事业后继有人?浙江省名中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王晖表示,我市的中医人才的培育需要集合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当然政府部门更要给以中医传承事业以更多的关心和支持。

  每千人仅0.47个中医师

  好的中医师供不应求,且大多集中在城区。市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沈树恩介绍,全市现有注册中医师2734人,按照我市常住人员计算,平均每千人只有0.47个中医师,这个比例是非常少的,而县市区这个比例更少。

  “所以有人比喻,中医就像宴席上的一个西红柿,只能作为点缀。”沈树恩颇为无奈。他觉得,中医不像西医有个量化标准,中医强调传承和实践,成长周期长,搭脉、问诊及处方更注重临床经验的积累,具有特殊的成才规律。一般一个西医毕业生3年至5年就可以临床派上用场,中医类毕业生则要6年至8年摸索积累经验才能成才。还有,市民喜欢找老中医看病的传统思想也在某种程度上延长了年轻中医师的成长周期。

  为此,沈树恩建议,建一所中医学校,为我市培养更多的中医药人才,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办学办医,争取一定时间后,使中医人数与总人口比提高到1:1500这个合理的标准。基层医疗机构应该多招一些年轻中医师,此外,名老中医应该把重点精力放在两件事上,一是解决疑难杂症,二是培养新人。

  “熟读王叔和,不如临床多。”陈学达说,“王晖工作室”以师带徒的方法很好,他也专门去听了几次,也细细地读了本报关于问诊现场的报道。他觉得,师傅在讲解的时候,应该更多地灌输中医的思维方式,因为许多现在刚从学校出来的年轻中医师思维依然是西医式的。

  中医护理人员严重缺乏

  中医缺,中医的护士也缺。“中医院的护理应该有别于西医院,应该有中医特色护理和中医文化,但现状却颇让人无奈。”市中医院护理部主任周建平提供了一组数据,包括市中医院在内,全市共有8家中医院,护理人员1086名,但中医护理专业毕业的仅有47名,仅占全体医护人员总数的4.4%。换句话说,西医院校毕业的护理人员比例高达95.6%,中医护理人员严重缺乏。

  周建平说,不是说西医毕业的护理人员不好,只是她们缺少中医的基础,像按穴、敷药等基本中医护理技能,都要重新学起,肯定没有科班出身的中医护理人员上手快。

  “浙江中医药大学护理专业的毕业生非常抢手,就业率100%,还远远满足不了各大中医院的要求。如果我们天一职业技术学院也设置中医护理专业,肯定也会非常受欢迎的。”周建平建议,更多的大专院校设置中医护理专业,政府应该鼓励,并拨出专项资金用于中医护理人才的培养。

  此外,对于专职的护理人员,最好政府牵头组织脱产的培训班,一般是半年一期,至少3个月。对此,周建平深有感触:“我自己也不是科班出身,我在1986年的时候参加过一期由省卫生厅组织的中医护理学习班,时间为一年,我自己觉得帮助很大,但现在这样的学习班几乎没有了。”

  声音

  市卫生局局长张乐鸣:

  要继续落实扶持政策

  市卫生局局长张乐鸣对我市中医中药事业一直以来十分关心和支持。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医中药不仅需要行政主管部门、各级医疗机构加以扶持,更需要借助媒体的力量来推动这项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十分感谢《东南商报》对甬上中医药文化的极大关注。

  张乐鸣表示,我市各地现在都在大力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应用工作,探索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的途径和方法,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在市中医院的指导下,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制作了高血压、慢支、支气管哮喘等十种社区常见病多发病的健康处方,分配到各全科门诊及辖区内各社区卫生服务站中,提供给相关病人服用,将中医药技术应用于社区常见病多发病防治中。

  因此,今后我市还要继续贯彻落实市、县两级中医药扶持政策,完善相关配套文件,确保各项保障措施落到实处。推动全市中医药文化建设。启动新一轮名中医评选工作和宁波市名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带教工作。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教授何镇飚:

  让受众准确了解中医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教授、传播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何镇飚认为,在中医文化方面,宁波有一定的文化优势,历史上出现了许多名医。

  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中医文化在民间的传播往往不是那么客观,因为中医在老百姓间的口口传播,经常采用的是案例或故事的形式,传播者在传播的过程中会加上主观想像,故事往往会演变成传奇,名医很容易被神化。中医讲究的是因人而异,许多个案往往没有普遍意义。要让受众更准确地了解中医,避免中医无能或中医全能的极端理解,中医的传播更需要谨慎、客观和科学。

  通过这组报道,商报在中医文化的传播中扮演了一个去伪存真的角色,既有科学的解释,又有人文关怀。对重新认识、重新理解中医文化,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宁波现有国家、省级名老中医14人

  市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沈树恩告诉记者,宁波现有国家、省级名老中医14人,这些名中医大多数都有传人,少数未曾收徒弟;有些名中医还在医疗机构坐诊,有些已经退休在家。另外,还有4位去世的中医名家:赵炯恒、张沛虬、刘中柱、宋世焱。

  钟一棠:主任中医师,浙江省名中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中医世家出身。现退休在家,一般不出诊。主要擅长内科,尤精脾胃。学生有:钟顺儿、周建扬、徐立民、钟之洲。

  王晖:主任中医师,浙江省名中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现在市中医院开了工作室。擅长运用中医“气学”理论治疗糖尿病、冠心病、更年期综合征等多种疾病。学生有陈霞波等。

  洪善贻:主任中医师,浙江省名中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现在市中医院坐诊。擅长治疗老年性眩晕、老年糖尿病及消化性溃疡、慢性胃、肠炎及肿瘤等疾病。学生有林钢等。

  叶海:主任中医师,浙江省名中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叶海是骨伤科名家陆银华的弟子。现在中医院坐诊。擅长处理各类复杂性骨折、脱位及软损伤、伤科疾病的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等。弟子有金甬、万全庆等。

  黄志强:主任中医师,浙江省名中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他是甬上名家范文虎的再传弟子。擅长内科等。现在灵塔卫生院坐诊。弟子有朱可奇等,现在第一医院坐诊。

  董幼祺:主任中医师,浙江省名中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出身中医世家,擅长小儿科疾病。市中医院坐诊。学生有刘飞霞等。

  王明如:主任中医师,浙江省名中医。他是范文虎的再传弟子。擅长内科,在市第一医院坐诊,未曾带徒弟。

  陈学达:主任中医师,浙江省名中医。目前退休在家,未曾带徒弟。

  沈力:主任中医师,浙江省名中医。在市第二医院坐诊。擅长内科等。学生有余静等。

  崔云:主任中医师,浙江省名中医。坐诊市中医院。擅长男性科疾病。

  王建康:主任中医师,浙江省名中医。坐诊市中医院。

  张谟瑞:主任中医师,浙江省名中医。坐诊奉化溪口医院。

  赵国仁:主任中医师,浙江省名中医。坐诊奉化市中医院。

  张迪蛟:主任中医师,浙江省名中医。坐诊慈溪师桥医院。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