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网 首页 中医 理论探讨 中医发展 查看内容

访南方医科大学彭康教授:一位中医人的三个“关于”

2015-12-3 00:07| 发布者: 亦夕醉知己| 查看: 3| 评论: 0|原作者: 记者 李林… 记者 李林… 记者 李林…

摘要: 文章来源:医师周刊 作者:记者 李林… “作为一名医生我想说的就是:医生也是患者,医生本人也是人,也吃五谷杂粮,也要生病。患者可能不能成为医生,但也有“久病成医”之说,但医生一定会是患者。所以,作为一名 ...
文章来源:医师周刊 作者:记者 李林…

“作为一名医生我想说的就是:医生也是患者,医生本人也是人,也吃五谷杂粮,也要生病。患者可能不能成为医生,但也有“久病成医”之说,但医生一定会是患者。所以,作为一名好医生最根本的就是要设身处地的站在一名普通病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处理问题,我想一切的问题都能在良好的愿望和氛围中解决。做医生不易、当病人更不易。这是我行医的立足点,朋友们,在人生中,我们因病而相识也是缘分,是医患,也是朋友。共同前行,提高生活的质量,保障健康的身体,你需要,我需要,大家都需要。为你服务,也是为我服务,中医“大医精诚”告诫赋予我们的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

——摘自彭康博客

关于医患关系

当记者如约来到彭康教授办公室的时候,敲门却无人应答。经打听才知道彭教授正在为一名女士进行诊断。送走了这位患者,我们的采访正式开始。可谁知道不到两个小时的访谈竟被无数次打断,其中很多都是病人打来的求诊电话。而他们通话时所流露出的熟稔让记者不禁生疑:这是朋友间才有的语气啊?

  师从国医大师颜正华教授和军委保健医臧堃堂教授的经历,并非每一个医生都能拥有,彭康就有此幸运。“行医,特别是中医,做人是第一位的。只有人做好了,才能真正为病人着想,才能真正提高医术。”这便是前辈大师们带给彭教授最大的影响,而他也反过来这样要求学生。多年来彭教授一直延用一个手机号码,而且对于他的患者一直毫无保留,无论何时患者都能拨通,并得到及时的帮助。或许我们可以从此中找到彭康赢得众多“病友”的原因。

彭康教授在新浪开设了一个博客,起名“康博”,不管多忙,他都会及时更新博客内容。其实“康博”源自于他早先的想法,要把心里想说的话与更多人分享,这里面不仅仅是与同道进行学术交流,为学生进行专业答疑,更重要的是能够帮助广大的病患,并和他们成为朋友。谈及当下不算太和谐的医患关系,彭教授说:“病人都想重获健康,而医生都想把病给治好,医患之间必须要学会换位思考,相互理解。”同时,彭教授认为现在有很多医生以太辛苦为由而不让子女学医的做法是片面的,“医生这个职业很好,治好病,患者高兴,自己也会有很大的成就感。在我看来,任何荣誉都比不上患者的认可,都不如在病人心里的地位来得重要。树立在患者中的威信,和他们成为朋友,这才是一个医生最应该在乎的事情!”

[1] [2] [3] 下一页

文章来源:医师周刊 作者:记者 李林…

关于中西医结合

采访过程中,记者请彭康教授谈谈对中西医结合的看法,他略显兴奋地表示:中西医结合应该说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是西方国家所没有的。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非常重视这一块,强调要中西并举。而且从实践上也是这样一路走过来的。西医自进入中国以来,的的确确对中医造成了冲击。但是在中华民族几千年来都在依靠中医进行疾病防治,正说明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为什么中医可以生存下来,与西医共同发展?因为在医学方面,人体很复杂,疾病很复杂,需要我们多学科、多角度去加以认识。也许中医可以解决一些西医解决不了的问题,而中西医结合又可以解决一些中医和西医都解决不了的问题。中西结合,水平更高。

1983年,彭康教授毕业于湖南中医学院医疗本科,获医学学士学位。那时,中国虽然刚刚经历了70年代中西医结合发展的辉煌阶段,但整个中医的地位仍然不高,与现在相比更是不可同日而语。“在我们那个时代,中西医结合是中医人很向往的一个专业,因为中医需要现代化,需要与西医的结合,这在当时非常时髦。”出于对现代科学的向往,彭康报考了中西医结合专业的硕士研究生。非常有意思的是,在当年的47个同学中,只有两个是中医出身。撇开同学间的友谊来说,中医与西医之间的理念交流算不上顺畅,中医人缺乏自信。

时代在不断发展,观念也在不断更新。在彭教授看来,观念的更新不是简单靠出台某项政策,而是源自于社会的需求。简单来说,治疗疾病要由疗效说话。目前,中西医结合的互相补充和配合可以最大化地发挥出两种医学模式各自的优势,效果显著,举个简单例子:在采用放化疗杀灭癌细胞的同时,也可能要了患者的命。而中医扶正气,提高免疫力,与放化疗结合起来,既能够保护正常的免疫系统,同时又可杀死癌细胞,这便是中西医结合的妙处所在。  

时间带来了这样的改变:中药药理学由边缘学科进入了正规教育课程,一些中药新剂型也逐步被用作了临床抢救用药……从过去的不相往来,到如今许多西医开始主动学习中医药,观念上的认同使得中医地位逐渐提高,“当年西医出身的同学现在也会请我同去会诊,因为他们发现有些问题必须要中医介入。”彭教授微笑着说。

学习西医也反过来加深了彭康对中医的理解。多年前,他的导师臧堃堂教授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为什么中药一定要小老鼠点头?当时的彭康非常不理解,但随着临床经验和人生阅历不断丰富,他逐渐认识到中西药的起源是不同的,西药几乎都来自实验室,而千百年来中药都是直接用人来评价好坏的。这并不是说中药不需要做动物药理实验,而是告诉我们在某些方面需要尊重传统和历史。

时过多年,彭康教授有过对中医的困惑,但一路走来,再回过头去看,他反而更加理解和热爱自己的专业。他把这些人生经历讲述给学生听,要求他们更多地接触社会,在社会中发现自身价值。“我的学生不一定都要去大医院做医生,但他们一定要理解自己的专业,认同自己的专业。”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文章来源:医师周刊 作者:记者 李林…

关于未来发展

所有的知识都是为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升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这是科研的目的。临床上发现的问题,须由科研手段来解决。彭康教授于1997~1999年在香港浸会大学理学院生物系作访问学者,从事中药降血糖胰岛素受体药理研究。当时彭康教授在军队背景下去做这件事情很不容易,他也很珍惜这次机会,在香港做了很多工作,包括参与筹建浸会大学的首届中医班。谈起这段经历的时候,他一连用了三个“非常好”来形容香港的治学环境:学术氛围非常好、人和设备结合得非常好、观念理念非常好。“我想,如今内地很多大学的硬件设施肯定在某些方面早就好过香港了,但我们还是缺乏一些好的管理。所以未来科研想要出好成果,必须得有好的管理理念!”彭教授如是说道。

假设西医学生和中医学生同样经过五年学习,那么西医学生可以在工作中更早地成才,中医却不行。谈到人才培养模式,彭康教授认为医学生需要本科教育这样的学院式培养,而且在这方面西医是可以进行程序化操作的。但是中医存在一些个性化的东西,因此在培养上也应该有所不同。如果未来可以将导师制引入本科教育,可能会更加有利于中医成才。

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属于广东省中医药强省计划的一个重点建设项目,从筹建至今已经走过了差不多六年时间。而作为这个医院的最初筹备者之一,常务副书记彭康在谈及医院的未来时,充满了信心。他介绍说,南方医拥有全军唯一的中医系,全军所有的中医药人才都源自这个跨越35年历史的航母。可以说在中国任何一个西医院校都找不到这么强的中医基础及临床系统,而与真正意义上的中医药大学不同的是,南方医又具备他们所没有的强大的西医背景。正是这样的背景造就了好的中西医结合生存条件,才能拿到国家的中西医结合临床重点学科。虽然目前医院在某些方面还有所欠缺,但是只要以重点学科作支撑,不断培养人才,朝着既定目标坚定不移走下去,必定会越办越好。

展望中西医结合的前景,彭康教授更是踌躇满志。他认为中西医结合具有鲜明的特色和优势,在不远的将来,中医定能被世界医学包容,甚至有可能改变西医的某些观念。有了国家对中西医结合的重视,加之大家的共同努力,路会越走越宽,中西医结合也一定会在世界医学发展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