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 作者:于华 侯喜… 蝴蝶效应是指通过触发中介机制而引起目标反应的效应,中医药治疗疾病的一个特点就是以机体的自组织过程—— 气化活动作为中介,通过治疗手段来“触发”中介机制的反应,从而达到调整阴阳、扶正祛邪之目的。所谓触发作用,在西方复杂性研究中被称为“蝴蝶效应”。“蝴蝶效应”理论,是美国科学家通过对触发作用的研究,推导出的如下结论I亚马孙河流域的热带雨林中一只蝴蝶扇动一下翅膀,通过各种触发机制,最后可能形成大西洋上的一场飓风。此理论表述的就是一个触发机制及其作用。而中医治疗疾病,就常常通过蝴蝶效应而取效。 中医学用以推动机体自我调节的物质技术手段很多,中药、针灸和脐疗是最突出的内容。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可以不直接对病因和病灶起特异性的治疗作用,而是作为物质、能量、信息输入,作用于机体的气化过程,推动机体的自组织、自保持能力来达到愈病目的。脐疗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一般分为药物脐疗法和非药物脐疗法两大类。药物脐疗法是指通过将药物加工制成一定的剂型,敷置于脐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非药物脐疗法则是通过灸脐、熨脐或脐部拔罐等非药物方法,施治于脐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二者虽治疗方式不同,但作用机制大同小异。笔者拟从脐与经络脏腑的关系,脐的组织结构特点、脐疗的现代科学依据及脐疗发挥作用的途径四个方面,对脐疗作用机制进行探讨,并探讨脐疗与蝴蝶效应的关系。 1 脐与经络脏腑的关系 脐为神阙,是任脉上的重要穴位,任脉为“阴脉之海”,总管一身之阴经;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管一身之阳经,其分支从小腹内直上,贯脐中央,上贯心;冲脉在循行过程中,夹脐上行,散布胸中,其分支从胞中出,向后与督脉相通。任、督、冲三脉同起于胞中,“一源而三歧”,并且在循行过程中,通过分支相互贯通。另外,足阳明胃之经脉,其直者,下夹脐。足太阴脾之经脉,上行腹部,结于脐。手少阴经脉,沿膈向下,系于脐部。由此可见,脐与经络关系密切,它通过任、督、冲、足阳明胃、足太阴脾、手少阴心经与全身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脉相联系。 2 脐的组织结构特点 脐是脐带脱落后形成的凹陷。脐带是胎儿从母体中获得营养的唯一通道,其中有两条脐动脉和一条脐静脉,胎儿出生剪断脐带后,脐静脉和脐动脉都随之闭锁。因此,脐是胚胎发育过程中腹壁最后闭合之处,此处表皮角质层最薄,屏障功能最弱,且脐下无脂肪组织,皮肤筋膜和腹膜直接相联,脐部又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静脉网及神经末梢。脐可通过附脐静脉与门静脉、肝脏、下腔静脉相联系。 3 脐疗的现代科学依据 根据脐的胚胎发育过程,从脐部的组织结构特点和现代全息生物学全息胚的概念(全息胚在结构和功能上与其周围的部分有相对明确的边界,在其内部又有着结构上和功能上的相对独立的部分即完整性,它是作为生物体组成部分的处于某个发育阶段的特定的胚胎)不难看出,脐是一个发育程度较高的全息胚,具有整体缩影这样的胚胎性质,它不仅是整体控制下的结构单位,而且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自主发育单位,脐的不同位点与整体或其他全息胚上的相对应位点组成一个同类集(这是生物全息律的体现)。当主体最高发育程度的全息胚的某一部位或器官发生疾病时,与主体生活在同一内环境中的各个发育程度较高的全息胚(如脐),亦有异常病理性反应,在有异常病理性反应的部位予以刺激,可以治疗与之对应部位或器官的疾病。近来有人应用黄金律来测量人体,结果惊奇的发现:“从脐到脚的长度,与脐到头顶的长度的比值,恰好为0.618,也就是说,其正位于“黄金点”上,按照现代数学理论,“黄金点”是调整人体的最佳作用点。 4 脐疗发挥作用
[1] [2] 下一页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 作者:于华 侯喜…的途径 4.1 经络的感应传导作用:经络除具有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通达气血、濡养脏腑组织及调节机能平衡的作用外,还具有感应传导作用。由于脐与经络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脐疗时,药物或非药物方法对脐的刺激(治疗信息)可通过经络的感应传导作用通达全身,作用于病变部位,发挥激发经气、疏通经络、调整脏腑功能、调理气血、平衡阴阳补虚泻实等作用,使机体的各组织器官功能得以协调,从而达到治疗疾病之目的。 4.2 神经体液的调节作用:脐疗施治于脐部,药物或非药物方法对脐的刺激,通过脐部的神经末梢,经感觉神经源传至神经中枢,再经神经中枢的分析综合作用,将信息传至效应器(脏器、腺体、肌肉等),以调节各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及内分泌免疫功能,激发抗病能力,发挥相应的治疗作用。 4.3 全息胚脐的泛作用;脐疗施治于脐部,药物或非药物方法对全息胚脐的刺激(治疗信息),可通过神经或经络传至神经中枢,再经神经中枢的中介作用传遍全身,激发出能够修复病变部位损伤或异常的泛作用,并通过体液循环使这种泛作用在体内广泛分布,使与被刺激部位所在同类集中的其他靶器官(如病变部位)也得到修复或调整,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4.4 药物的透皮吸收:药物敷脐后,药物分子经脐部汗腺通道、角质层转运及表皮层转运进入细胞间质,迅速弥散进入毛细血管,依次经附脐静脉、门静脉、肝脏、下腔静脉到达心脏,再经肺循环和体循环通达全身,作用于病变部位,而发挥治疗作用。 综上所述,非药物脐疗法、药物脐疗法,都可以通过经络的感应传导、神经体液的调节和全息胚脐的泛作用三条途径发挥治疗作用,但药物脐疗法除上述途径外,还可通过药物的透皮吸收这一主要途径而发挥治疗作用。由于脐疗时发挥作用的途径多,发挥作用的各个途径之间可产生相互激发、迭加的效果,导致了生理上的放大效应,故脐疗施治于脐部时,即使给脐部较小的刺激(治疗信息),亦能取得较显著的治疗效果。其原理在于从脐部施加刺激,使经络通畅、脏腑气血调和,使机体“阴阳自和”,从而达到祛除病邪的目的。实际就在于调动机体的自稳与自组织机制,从而提高机体物质、能量、信息的有序化程度。总之,脐疗是通过触发中介机制而引起目标反应(蝴蝶效应)而发挥治疗作用的,它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以机体的自组织过程— — 气化活动作为中介,通过对脐部的刺激来“触发”经络的感应传导、神经体液的调节和全息胚脐的泛作用等中介机制的反应,调动机体自身的调节作用,从而达到调整脏腑功能、平衡阴阳及扶正祛邪之目的,所以清代医家王三尊在《医权初编》中说:“夫药者,所以治病也,其所以使药之治病者,元气也。”这里所说的“元气”,即指机体自身的自组织能力和抗病机制。大本营就在肚脐的深部,通过三焦通达全身。 现代研究认为脐部具有得天独厚的解剖、生理学优点:凹形的脐窝,最适宜盛药;脐部皮肤菲薄;血运丰富:9—11肋间神经相互重叠分布于脐部多层,胸6—10交感神经与迷走神经约分支又分布于中上腹各脏器和腹膜胶层等。 脐疗法在我国历数千年而不衰,正是因为其具有取材容易、操作简便、方法灵活、价廉安全、适应证广、疗效卓著、无化学药物的毒副作用等优点。在人类“回归自然”的呼声日高,人们日益青睐天然药物和传统自然疗法的今天,开发、研究和推广脐疗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