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网 首页 内科医案 查看内容

内科医案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疾病 >> 内科 >> 内科医案

现代名老中医治疗中风成功医案142 例研究

2015-12-4 01:24| 发布者: 低头花已谢| 查看: 14| 评论: 0|原作者: 刘华 浙江… 文章来源: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刘华 浙江… 文章来源: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刘华 浙江… 文章来源: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刘华&a

中风发病率、病死率、病残率均较高, 是中医四大难治性病证之一, 历代中医学家都将本病作为重要疾病进行研究。中医对其病因病机、治法方药千余年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代名老中医(以下简称名中医) 承前启后, 治疗中风经验趋于成熟, 积累了丰富的成功医案资料, 并具有很高的学术和临床实用价值。10 年来笔者从28 部名中医医案著作中摘录了张锡纯、黄文东、岳美中、董建华等近80 余位现代及当代名中医治疗中风成功医案142 例, 进行初步整理和研究, 对临床资料、辨证治疗及独特经验进行总结归纳, 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代中医治疗中风的学术水平。

1  临床资料
142 例中, 男99 例, 女43 例, 男女之比为2. 3∶1 ; 年龄29~85 岁, 平均59. 4 岁; 病程: 1~14 d 95 例, 15~30 d 14例, 31 d~6 个月20 例, 6 个月~5 年13 例。中风主要症状:头痛45 例次; 头晕66 例次; 意识障碍(常描述为不省人事、昏迷、昏睡、嗜睡、意识朦胧、意识不清、意识模糊、神昏谵语、昏愦等) 53 例次; 运动障碍(常描述为半身不遂, 口舌歪斜, 常伴有偏身麻木) 129 例次, 其中右侧肢体运动障碍60例次, 左侧肢体运动障碍59 例次, 10 例记载不详; 大便干结或闭结37 例次; 有明显痰浊证候(主要表现喉间痰鸣, 咳嗽咯痰, 口角流涎, 苔腻脉滑) 78 例次。中风证候类型: 142 例中中脏腑53 例, 其中阳闭证44 例, 阴闭证6 例, 脱证3 例;中经络89 例。

2  辨证治疗
142 例中风医案均按中医辨证治疗, 根据病程记载分急性期(1~14 d) 、稳定期(15~30 d) 、恢复期(31 d~6 个月) 及后遗症期(6 个月~5 年) 4 期分别叙述中医辨证治疗过程。并根据不同中医辨证的医案分析初期治疗, 以后药物加减及治愈时的治法方药, 从而初步揭示现代名中医治疗中风治法方药方面的规律。

211  急性期辨证治疗 95 例中中脏腑46 例, 闭证43 例,脱证3 例; 中经络49 例。肝阳上亢类20 例, 阴虚阳亢类19例, 阳明腑实类20 例, 脉络空虚风邪阻络类8 例, 肝风与风邪相挟阻络类9 例, 痰浊阻络类7 例, 血瘀阻络类1 例, 气虚血瘀类8 例。95 例治疗时间3 d~6 个月, 平均为30. 9 d。

21111  肝阳上亢类辨证治疗 肝阳上亢、痰瘀阻络常用天麻、钩藤、菊花、茺蔚子、天虫、制半夏、茯苓、胆南星、竹茹、石菖蒲、竹沥、郁金、白芍、赤芍、桃仁及三七等治疗。肝阳上亢、痰热内蕴常用羚羊角、珍珠母、石决明、钩藤、菊花、天麻、夏枯草、玄参、白蒺藜、黛蛤散、远志、天竺黄、川贝、瓜蒌皮、竹沥、枳实、竹茹、郁金、石菖蒲及黄连等治疗。肝阳上亢、化火动风、痰火内盛常用羚羊角、龙胆草、黄芩、夏枯草、地龙、天虫、生地、玄参、当归、竹沥、全瓜蒌、远志、石菖蒲等治疗。

21112  阴虚阳亢类辨证治疗 阴虚阳亢、痰浊内盛常用药物为麦冬、生地、玄参、丹皮、菊花、羚羊角、珍珠母、龙骨、牡蛎、怀牛膝、桑寄生、远志、石菖蒲、胆南星、法半夏、陈皮、天竺黄等。肾阴虚衰、虚风内动、痰浊上泛常用药物为熟地、山茱萸、石斛、麦冬、五味子、肉苁蓉、巴戟天、菊花、钩藤、远志、石菖蒲。阴虚阳亢、痰热内盛常用药物为石斛、麦冬、生地、玄参、龟板、菊花、钩藤、牡蛎、黄芩、栀子、竹沥、天竺黄。

肝肾不足、阴血亏虚、痰瘀阻络常用药物为当归、川芎、赤芍、胡麻仁、麦冬、枸杞子、石菖蒲、胆南星、远志、丹参、桑枝、鸡血藤、地龙、天虫、全蝎。

阴血不足、脉络瘀阻常用药物为生熟地、当归、白芍、丹参、赤芍、红花、地龙、郁金。

肝肾阴虚、虚风内动常用药物为生地、龟板、麦冬、西洋参、白芍、石斛、沙苑子、怀牛膝、全蝎、天麻、槐米、钩藤、龙齿、玳瑁、代赭石。

阴血不足、肝阳上亢常用药物为当归、白芍、生地、玉竹、胡麻仁、何首乌、丹皮、怀牛膝、天麻、钩藤、白蒺藜、夏枯草。

阴血不足挟痰浊阻络常用药物为当归、玉竹、白芍、生地、川芎、竹茹、石菖蒲、胆南星、茯苓、法半夏、天竺黄、钩藤、丝瓜络、桑枝。

[1] [2] [3] [4] [5] 下一页

    21113  
    阳明腑实类辨证治疗 单纯痰热腑实药用全瓜蒌、胆南星、天竺黄、石菖蒲、郁金、生大黄、芒硝。

    肝阳上亢、痰热腑实药用钩藤、菊花、黄芩、全瓜蒌、制半夏、竹沥、天竺黄、郁金、石菖蒲、川贝、生大黄、芒硝。

    阴虚阳亢、痰热腑实药用水牛角、生地、丹皮、白芍、丹参、槐米、地榆、钩藤、夏枯草、川牛膝、代赭石、大黄。

    阴虚阳亢、痰瘀腑实药用羚羊角、石斛、玄参、麦冬、生地、桃仁、红花、石菖蒲、竹沥、生大黄。郁怒伤肝、血瘀腑实药用柴胡、栀子、丹皮、赤芍、当归、麦冬、甘菊、桃仁、全蝎、大黄、芒硝。

    肝阳上亢、热盛腑实药用夏枯草、甘菊花、生龙骨、生牡蛎、石膏、紫石英、赤芍、木贼草、桂枝、天虫、地龙、全蝎。


    肝阳上亢、热盛血瘀腑实药用甘菊花、钩藤、黄芩、石膏、丹皮、桃仁、红花、王不留行、枳壳、大黄、芒硝。


    肝阳上亢、阳明腑实药用黄芩、钩藤、枳实、玄参、桂枝、芒硝、大黄。

    肝阳上亢、痰浊腑实药用生龙骨、生牡蛎、石决明、怀牛膝、胆南星、法半夏、石菖蒲、天竺黄、陈皮、茯苓、枳实、红参、黄芩、大黄。

    肝阳上亢、热盛阴伤、腑气不通药用牡蛎、龙骨、石膏、知母、桂枝、薄荷、菊花、玄参、赤芍、竹茹、白薇、酒制大黄。

    21114  

    脉络空虚挟风邪阻络类辨证治疗 脉络空虚、风热阻络常用秦艽、羌活、防风、白芷、黄芩、石膏、生地、熟地、当归、川芎、白术、茯苓、白芍、独活、丹参、川牛膝、远志、石菖蒲、全蝎、甘草。

    脉络空虚、风寒阻络常用防风、防己、独活、桂枝、秦艽、桑枝、麻黄、当归、红花、川牛膝、丝瓜络。

    脉络空虚、风痰阻络常用桂枝、桑枝、威灵仙、防风、荆芥、络石藤、川芎、杏仁、苏子、制半夏、桔红、茯苓、枳壳、胆南星。

    脉络空虚、风痰阻络、阴阳亏虚常用桂枝、杏仁、制半夏、麻黄、当归、天虫、枳实、附子、玉竹、人参再造丸。

    21115  肝风与风邪相挟阻络类辨证治疗 风痰阻络、肝风内动常用白附子、全蝎、天虫、丝瓜络、秦艽、鸡血藤、制半夏、远志、地龙、川芎、丹参、钩藤、甘菊花、石决明、怀牛膝、白芍、当归、天竺黄、麻黄。
    肝阳化风为主挟痰浊风邪阻络常用羚羊角、石决明、灵磁石、茺蔚子、天麻、怀牛膝、地龙、白芍、牙皂、竹沥、半夏、西洋参、防风、独活、全蝎。

    风邪入中挟肝阳化风常用秦艽、桑枝、桂枝、防风、杏仁、羌活、独活、川芎、鸡血藤、桔红、丝瓜络、穿山甲、乳香、没药、地龙、桑寄生、珍珠母、甘菊花。

    风邪痰火挟肝阳化风常用桂枝、竹沥、半夏、桔红、郁金、白蒺藜、茯苓、羚羊角、钩藤、石斛、枳实、石菖蒲。

    风热痰火挟阳亢腑实常用桂枝、石膏、知母、当归、葛根、羌活、白薇、制半夏、竹茹、甘菊花、钩藤\夏枯草、大黄。
    21116  
    痰浊及血瘀阻络类辨证治疗 痰热阻络常用黄连、干竹茹、胆南星、制半夏、茯苓、枳壳、厚朴、生米仁、石菖蒲、地龙;

    气虚挟痰浊阻络常用黄芪、白术、茯苓、党参、竹茹、制南星、制半夏、枳壳、石菖蒲;

    气阴虚挟痰浊阻络常用党参、茯苓、白术、玉竹、麦冬、北沙参、制南星、竹茹、桔红、制半夏、积壳、石菖蒲;

    痰浊类据辨证常加用平肝熄风中药如天虫、钩藤、白蒺藜、石决明或加用活血药如泽兰、丹参、当归、红花、郁金。

    瘀血阻络常用当归、赤芍、怀牛膝、桃仁、红花、丹参、丝瓜络、络石藤、生地、白薇、益母草。
    21117  

    气虚血瘀类辨证治疗 气虚血瘀挟有风邪常用黄芪、党参、当归、红花、川芎、熟地、乳香、没药、川牛膝、苏木、莶草、威灵仙、桂枝、桑枝、丝瓜络、羌活、鸡血藤。

    气虚血瘀挟肝阳上亢常用黄芪、地龙、桃仁、川牛膝、赤芍、桑枝、甘菊花、钩藤、羚羊角、胆南星。气虚血瘀挟气滞痰浊常用党参、黄芪、白术、当归、川芎、柴胡、陈皮、荆芥、防风、法半夏、石菖蒲。

    阴阳气血虚、血瘀常用黄芪、党参、桂枝、生地、当归、赤芍、阿胶、炙甘草、杜仲、桃仁、红花、鸡血藤。

    21118  闭证和脱证辨证治疗 闭证在前面所述辨证施治基础上应用开窍中药或中成药。

    阳闭常益清热化痰开窍, 轻者常用郁金、石菖蒲、牛黄清心丸; 重者常用安宫牛黄丸、至宝丹。

    阴闭轻者常用化痰开窍如石菖蒲、郁金、半夏、南星、细辛; 重者用苏合香丸。

    脱证治疗: 阳气脱常用人参、黄芪、附子、南星回阳救逆;

    心肾火虚阳气欲脱用六味地黄汤加胡桃肉、五味子、黑锡丹、巴戟天; 阴阳虚脱用地黄饮子加红参。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212  稳定期辨证治疗 14 例中中脏腑2 例, 均表现为嗜睡;中经络12 例。肝阳上亢类4 例, 风邪阻络脉络空虚2 例, 气虚血瘀类7 例, 阴阳两虚类1 例。14 例治疗时间14 d~6 个月, 平均57. 36 d。

      21211  肝阳上亢类辨证治疗 
      肝阳上亢、风痰血瘀阻络常用甘菊花、钩藤、山羊角、天虫、茺蔚子、石决明、桑寄生、地龙、 莶草、南星、远志、桃仁、红花、当归、赤芍、丹参、石菖蒲、郁金。

      肝阳上亢、痰浊内盛常用夏枯草、甘菊花、钩藤、珍珠母、牡蛎、龟板、桑寄生、地龙、怀牛膝、天虫、竹沥、半夏、制南星、桔红、枳壳、茯苓、桑枝。

      阴虚阳亢、肝热内盛常用干地黄、知母、枸杞子、龟板、甘菊花、怀牛膝、地龙、当归、赤芍、郁金、丹参、连翘、山栀、天花粉。

      21212  风邪阻络脉络空虚辨证治疗 阳虚风寒型用小续命汤(麻黄、人参、桂枝、甘草、白芍、川芎、杏仁、附子、防己、防风、生姜、黄芩) 去防风、防己、黄芩加当归、大枣、地龙。

      偏风热型用古今续命汤(小续命汤去防风、防己、附子、白芍、黄芩加当归、石膏、生姜易干姜) 去干姜加酒大黄、防风、地龙、全蝎。

      21213  气虚血瘀类辨证治疗 气虚血痰挟阳亢常用补阳还五汤(黄芪、当归、赤芍、桃仁、红花、地龙、川芎) 、桑寄生、鸡血藤、怀牛膝、木瓜、钩藤、白芍、石决明、 莶草、夏枯草。

      气虚血瘀挟痰浊常用补阳还五汤、竹沥、桔红、制半夏、石菖蒲、远志、胆星、桑枝、桂枝。气阴两虚血瘀常用补阳还五汤、生地、麦冬、石斛、北沙参、玄参。

      21214  阴阳两虚, 虚阳上浮证治疗 常用山萸肉、熟地、龟板、山药、茯苓、枸杞子、丹皮、肉桂、附子。

      213  恢复期辨证治疗 20 例中中脏腑4 例, 半昏迷1 例,神志不清2 例, 时昏瞀1 例; 中经络16 例。

      肝阳上亢类2例, 阴虚阳亢类4 例, 脉络空虚、风邪阻络类2 例, 痰浊阻络类4 例, 气虚血瘀类3 例, 肝肾不足类5 例。20 例治疗时间14 d~1 年, 平均61. 85 d。

      21311  肝阳上亢类辨证治疗 肝阳上亢、痰浊阻络常用天麻、钩藤、枸杞子、甘菊花、石决明、天虫、地龙、郁金、茯苓、杏仁、竹茹、半夏、胆南星、石菖蒲、远志、桃仁等。

      肝阳上亢、痰浊血瘀常用珍珠母、牡蛎、钩藤、山甲、水蛭、当归、赤芍、丹参、桃仁、陈皮、郁金、胆南星、石菖蒲。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21312  阴虚阳亢类辨证治疗 阴虚阳亢挟痰浊常用钩藤、天虫、生地、玉竹、麦冬、白芍、火麻仁、地龙、竹沥。

        肾阴不足、肝阳上亢挟痰瘀常用何首乌、枸杞子、桑寄生、杜仲、灵磁石、全蝎、远志、白术、白蔻仁、柏子仁、五灵脂、夏枯草、鸡血藤。

        阴虚阳亢动风挟痰热腑实常用白薇、百合、干地黄、龙骨、牡蛎、紫石英、灵磁石、赤石脂、寒水石、滑石、
        琥珀、竹沥、大黄。阴虚阳亢挟痰瘀和胸阳不振常用全瓜蒌、薤白、法半夏、桂枝、郁金、红花、党参、麦冬、怀牛膝、地龙、鸡血藤、夏枯草、桑枝。

        21313  脉络空虚挟风痰阻络类辨证治疗 常用秦艽、羌活、独活、防风、白芷、川芎、桂枝、麻黄、黄芩、石膏、干地黄、赤芍、葛根、白附子、天虫、川牛膝、桃仁。

        21314  痰浊阻络类辨证治疗 痰浊阻络常用陈皮、制半夏、枳壳、竹茹、胆南星、川贝、远志、瓜蒌皮、郁金、石菖蒲、荆芥、防风。痰浊血瘀阻络常用苍白术、胆南星、茯苓、法半夏、陈皮、桃仁、红花、怀牛膝。


        痰热瘀血阻络常用黄连、石菖蒲、郁金、天虫、远志、天竺黄、丹参、蒲黄。寒痰气血瘀滞常用苍术、厚朴、陈皮、法半夏、茯苓、麻黄、桂枝、红参、当归、川芎、鸡血藤。

        21315  气虚血瘀类辨证治疗 气虚血瘀常用补阳还五汤加鸡血藤、牛膝、三七、乳香、没药、桑枝、木瓜。


        气虚血瘀挟痰浊常用补阳还五汤加石菖蒲、远志、胆南星、天麻、全蝎、白附子、天虫、川贝、礞石、鸡血藤。


        21316  肝肾不足类辨证治疗 肝肾阴血不足挟痰浊常用玉竹、当归、熟地、山药、茯苓、白芍、丹皮、川芎、白芥子。
        肝肾不足、气血虚常用熟地、怀牛膝、黄芪、黄精、鹿角胶、续断、山药、龟板、当归、桂枝。

        肝肾不足、脾气虚挟有瘀血常用石斛、首乌、续断、菟丝子、枸杞子、赤芍、三七、茯苓、生晒参。

        肝肾阴虚常用生地、石斛、山萸肉、茯苓、麦冬、五味子、怀牛膝、白芍、肉苁蓉、巴戟天、三七。

        肝肾阴阳两虚常用肉苁蓉、巴戟天、杜仲、附子、肉桂、仙灵脾、黄芪、当归、石斛、五味子、麦冬、冬虫夏草、鸡血藤。

        214  后遗症期辨证治疗 13 例中中脏腑1 例, 表现为意识模糊, 胡言乱语; 中经络12 例。

        肝阳上亢类3 例, 阴虚阳亢类1 例, 痰浊阻络1 例, 气虚血瘀类4 例, 阴虚肝气横逆1例, 阳虚水泛1 例, 阴阳两虚、虚阳上浮、肝风内动2 例。13例治疗时间10 d~1 年, 平均57. 46 d。

        21411  肝阳上亢类辨证治疗 肝阳上亢、痰瘀阻络常用羚羊角、山羊角、钩藤、槐花、胆南星、瓜蒌皮、桑白皮、制半夏、竹沥、桑寄生、怀牛膝、当归、赤芍、桃仁、丹参、鸡血藤、远志、菖蒲、木瓜、枳壳或指迷茯苓丸等。

        肝阳上亢、痰热腑实常用钩藤、天虫、龙胆草、黄芩、郁金、胆南星、赤芍、竹茹、半夏、天竺黄、瓜蒌皮、指迷茯苓丸、大黄。

        21412  气虚血瘀类辨证治疗 气虚血瘀挟肝阳偏亢用补阳还五汤、钩藤、桑寄生、防己、全蝎。

        气虚血瘀、肝肾不足用补阳还五汤、肉苁蓉、杜仲、天麻。

        气虚血瘀、肝肾不足、血虚用人参、炙甘草、当归、川芎、白芍、熟地、茯苓、续断、杜仲、怀牛膝、桂心、独活、秦艽、防风、细辛、黄芪。

        阳气虚、血瘀痰湿用移山参、附子、肉桂、当归、黄芪、白芍、白术、怀牛膝、杜仲、川芎或指迷茯苓丸。

        21413  其他 阴虚阳亢、脾失健运、痰瘀阻络用熟地、当归、丹参、怀牛膝、川芎、地龙、龙骨、牡蛎、菊花、决明子、红花、山楂。

        阴血不足、肝气横逆用白芍、熟地、生地、川芎、玉竹、麦冬、北沙参、郁金、香附、柴胡、山栀、茯苓、钩藤、甘菊花、枸杞子。

        阴阳两虚、虚阳上浮、肝风内动、心神不宁用炙甘草、大枣、淮小麦、桂枝、白芍、龙骨、牡蛎、瓜蒌皮、麦冬、仙灵脾、附子、甘菊花、胆南星。

        阳虚水泛用附子、干姜、炙甘草、白芍、白术、茯苓。

        风痰浊邪阻络挟肝阳上亢用天虫、白芷、陈皮、半夏、茯苓、桔梗、桔红、天竺黄、枳壳、石菖蒲、郁金、木瓜、地龙、络石藤、钩藤、夏枯草。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215  各期不同证型治疗过程药物加减及治愈时治法方药规律 
          142 例中中脏腑53 例, 闭证50 例(其中阳闭44 例, 阴闭6 例) , 脱证3 例; 中经络89 例。闭证常相挟在肝阳上亢类、阳明腑实类及痰浊阻络类证型中。除开窍醒脑治疗外,中医辨证治疗同以上证型相同。脱证3 例中阳气脱1 例, 阴阳虚脱2 例。其余139 例中肝阳上亢类29 例, 阴虚阳亢类24 例, 阳明腑实类20 例, 气虚血瘀类22 例, 脉络空虚风邪入中类12 例, 肝风挟风邪类9 例, 痰浊阻络类12 例, 血瘀阻络类1 例, 阴阳两虚类3 例, 肝肾不足类5 例, 阴虚肝气横逆类1 例, 阳虚水泛类1 例。现按不同证型分别归纳治法用药规律。

          21511  脱证3 例 阳气虚脱经抢救后阳回神清, 继用十味温胆汤扶正祛痰治愈。阴阳虚脱治疗阴固阳回, 意识清楚后去温热大补元气的附子、肉桂、黑锡丹及红参, 用地黄饮子加减善后。

          21512  肝阳上亢类29 例 9 例治疗过程中按初期治法用药治愈; 3 例用益气活血法善后, 常用黄芪、当归、桃仁、红花、乳香、没药、赤芍、丹参、鸡血藤、地龙、山楂, 其中1例加玄参、麦冬养阴; 4 例加强养阴药运用收功, 常用玄参、生地、枸杞子、石斛及麦味地黄汤; 清热平肝法善后3 例,常用决明子、山栀、丹皮、黄芩、夏枯草、槐米及青木香; 加强活血化瘀法善后2 例, 常用桃仁、红花、丹参; 大活络丹、独活寄生汤、养血熄风通络法(秦艽、白芍、生地、川芎、地龙、天虫、 莶草、钩藤加补阳还五汤) 善后各1 例; 清热化痰善后4 例, 常用半夏、竹沥、郁金、胆南星、海蜇皮、昆布、海藻, 其中1 例最后用生地、锁阳、桑麻丸; 1 例滋补肝肾法(黄精、玉竹、杜仲、首乌、怀牛膝、石斛) 收功。

          21513  阴虚阳亢类24 例 5 例治疗过程中按初期治法用药治愈; 5 例用益气养阴活血法为主善后, 常用中药为补阳还五汤、左归饮、白芍、生地、玉竹、首乌、旱莲草、龟板、丹参、川牛膝; 6 例加强滋阴补益肝肾收功, 常用生地、石斛、女贞子、麦冬、玉竹、玄参、枸杞子、桑寄生、怀牛膝、续断、狗脊; 3 例善后治疗用益气养阴中药, 常用黄芪、百合、地黄、山萸肉、玄参、人参、石斛、麦冬、龟板、女贞子、川贝、白芍、牡蛎、玉竹、黄精; 另5 例分别以活血、益气、补肾强筋骨、安神、养阴通腑、化痰通络法善后, 常用红花、地鳖虫、丹皮、补中益气汤、首乌、怀牛膝、酸枣仁、淮小麦、玄参、生地、天花粉、芒硝、大黄、二陈汤、杏仁、白芥子、橘红、秦艽、桑枝。

          21514  阳明腑实类20 例 治法除通腑外, 常同时用清热化痰、豁痰开窍、平肝熄风法治疗。治疗过程中按初期大法贯穿全过程者4 例; 以养阴活血化痰法(地黄、麦冬、石斛、太子参、玄参、瓜蒌、竹茹、天虫、全蝎、赤芍、丹参、桃仁、钩藤、羚羊角) 为主善后者3 例; 治疗过程中由通腑法过渡到养阴活血平肝化痰再以益气养阴活血法(补阳还五汤、左归丸、丹参、生葛根、槐花、首乌) 为主善后者3 例; 以益气活血法善后者3 例, 常用补阳还五汤、人参、当归、川牛膝、丹参、葛根、乳香、没药、鸡血藤; 以清热平肝法(珍珠母、牡蛎、代赭石、夏枯草) 及清热平肝化痰法(生地、玄参、牡蛎、夏枯草、钩藤、杭菊花、全瓜蒌、黄芩、半夏、陈皮、赤芍、红花、桑枝) 为主收功者各1 例; 以养阴增液通腑法(增液汤、芒硝、大黄) 收功者1 例; 以益气温阳化痰平肝法(人参、附子、天麻、石菖蒲、天竺黄、瓜蒌皮、枳壳、石决明、钩藤、羚羊角、三七) 收功者1 例; 以养血补阴补肝肾收功者1 例,常用生地、麦冬、北沙参、当归、潼蒺藜; 以清热养血祛风收功者2 例, 用黄芩、石膏、地黄、当归、白芍、川芎、苍术、茯苓、羌活、独活、秦艽、白芷、防风、地龙。

          21515  气虚血瘀类22 例 11 例治疗过程中治法同初治时,无多大变更; 有11 例在某些治法上有所加强, 其中加强活血通络法(常用丹参、牛膝、三七、鸡血藤、地鳖虫、乌梢蛇、白花蛇、木瓜) 2 例, 加强养阴平肝法(女贞子、石斛、天麻、杭菊花、原方药中常用温药如桂枝、细辛、白附子舍去) 2例, 加强化痰祛风法(常用温胆汤、二陈汤、制南星、羌活、桑枝) 2 例, 加增液润肠通便药麻仁、肉苁蓉1 例, 加黄芪桂枝五物汤、散剂[ (麝香5 g、制马钱子25 g、三七25 g) 共研粉每次2. 5 g , 2 次/ d 吞服]善后各1 例, 加强补肝肾(杜仲、怀牛膝、首乌) 及化痰平肝通腑(桔红、石决明、寒水石、紫石英、石膏、防风、大黄) 治疗各1 例。

          21516  脉络空虚挟风邪入中类12 例 以初治法则始终者6例; 以化痰法(二陈汤、温胆汤、瓜蒌皮、薤白头、胆南星) 为主善后者2 例; 加强益气补肝肾化痰活血通络(黄芪、苁蓉、怀牛膝、血茸、天虫、枳实、瓜蒌皮、指迷茯苓丸、大活络丹) 治疗者1 例; 加强活血通络平肝(红花、钩藤、地龙) 治疗者1 例; 清热化痰开窍(牛黄清心丸、天虫、石菖蒲、地龙)再用小活络丹善后者1 例; 以独活寄生汤善后者1 例。

          21517  肝风挟风邪类9 例 1 例治法始终未变; 3 例以益气活血法(黄芪、党参、太子参、乳香、没药、山甲、丹参、赤芍、当归、地龙、鸡血藤) 为主善后; 1 例以益气温阳活血法(上述益气活血药加桂枝、仙灵脾) 收功; 养阴补肝肾平肝收功者3 例, 常用黄精、首乌、玉竹、石斛、当归、杜仲、怀牛膝、杭菊花、枸杞子、钩藤、西洋参、白蒺藜、木瓜, 其中1例最后用侯氏黑散善后; 1 例治疗过程中加强平肝活血化痰法(石决明、夏枯草、杭菊花、钩藤、鸡血藤、地龙、天虫、车前子、半夏) , 最后用化痰活血平肝益气法(半夏、天竺黄、远志、胆南星、石菖蒲、川贝、枳实、陈皮、丹参、川芎、地龙、鸡血藤、当归、川牛膝、决明子、钩藤、天虫、赤芍、黄芪、太子参) 善后。

          21518  痰浊阻络类12 例 治疗过程中始终按原治法者4例; 加强化湿浊法(厚朴、藿香、佩兰、地龙、黄柏、苍术) 1例; 增强养阴活血法(麦冬、北沙参、枸杞子、女贞子、首乌、白芍、桑椹子、白蒺藜、当归、杭菊花、 莶草、桃仁、赤芍)3 例; 补阳还五汤及阴阳调补活血通络法(生熟地、北沙参、麦冬、五味子、肉苁蓉、仙灵脾、续断、山楂、赤芍、三七、制马钱子、地龙) 、养阴补血活血祛风(生地、玄参、当归、白芍、川芎、赤芍、桃仁、天虫、葛根、石膏、羌活、独活、白芷、桔梗、麻黄、知母) 及归芍六君汤、丹栀逍遥丸、补中益气丸善后者各1 例。

          21519  其余11 例 阴阳两虚3 例中2 例去附子加钩藤、甘菊花、磁石善后, 1 例用地黄饮子并加强滋阴平肝法(龟板、枸杞子、生龙骨、生牡蛎) 善后; 阳虚水泛1 例, 治疗过程中因患风寒而加麻黄、桂枝、细辛, 后加强益气补肾养血法(人参、黄芪、当归、菟丝子) 收功; 血脉瘀阻1 例, 减活血药加虎潜丸、白芍收功; 阴虚肝气横逆1 例, 以白芍、生熟地、枸杞子、黄连、丹栀逍遥散善后; 肝肾不足类5 例, 均按原治法方药治疗。

          上一页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