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华教授治疗痞满经验
2015-12-4 02:08| 发布者: 語葵| 查看: 6| 评论: 0|原作者: 郭淑云 河… 文章来源:中医研究
李振华教授幼承家技,学验俱丰,擅治脾胃病证,其中对痞满的治疗效果尤佳,他认为虽然痞满病位在胃,但基于脾胃之间脏腑表里、纳运升降及肝脾、肝胃生克乘侮特殊的生理关系、病理特点,总结出治胃必联系到脾,涉及于肝的诊治经验。 兹举验案如下:www.tcmer.com中医人收集整理,严禁转载。 例1. 患者,女, 43岁,银行职员。1985-09-20来诊。患者胃脘痞满反复发作4年。初诊:自述因工作繁忙,饮食无规律,加之情志不畅,致胃脘胀满反复发作。经服多种西药、中成药仅取一时之效。胃镜检查提示:慢性浅表2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现胃脘胀满,隐痛时作,连及两胁,每日勉强进食约100 g,食不知味,疲乏无力,常因劳累及情志不畅而加重。望之面色萎黄,形体消瘦。舌质淡,体胖大,边有齿痕,苔薄白而润,脉弦细无力。李老诊其为脾虚肝郁,胃失和降之痞满(慢性浅表2萎缩性胃炎伴肠化) 。依据脉证,系由烦劳及饮食失宜,损伤脾胃,使脾失健运,肝气郁结,胃气壅塞所致。治以健脾疏肝,和胃降逆。方以自拟经验方香砂温中汤加减:党参15 g, 白术20 g, 茯苓15 g, 陈皮10 g,半夏10 g,木香10 g, 砂仁6 g, 香附12 g, 枳壳10 g, 川芎10 g, 炙甘草5 g。10剂,水煎服,每日1剂。1985-092-30二诊: 服药后脘胁胀满减轻,胃脘隐痛发作间隔时间延长, 食量增加。效不更方, 继服15 剂。1985-10-15三诊:诸证明显减轻,纳食知味。继以上方稍事加减,调治半年,患者脘胁胀满及胃痛未发作,余证悉平。胃镜复查:慢性浅表性胃炎。按:本患者为饮食所伤,损及脾胃,脾虚运化失司,胃弱失其和降,则致胀满、胃痛、纳差等症;脾虚日久,“土虚无以荣木”,加之情志所伤,使肝脏疏泄失常,则胀痛连及两胁;气虚血亏,形体失养,则面色萎黄,消瘦乏力;舌脉均为脾虚肝郁之象。其证总属脾虚、肝郁、胃滞。香砂温中汤方中以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取四君子汤义,补中益气、健脾养胃,立足补虚;辅以陈皮、半夏、枳壳助胃之降,行胃之滞;木香、砂仁助脾之运,疏脾之郁;香附、川芎一为气中血药,一为血中气药,以理气和血,疏肝解郁,取“治肝则可安胃”。诸药相合,共奏健脾益气、疏肝解郁、和胃降逆之功,药证相符,则取效彰著。www.t cmer.com中医 人收 集整理,严禁转载。 李老认为,本病胃黏膜萎缩,特别是伴肠化者,亦称癌前病变,属难治之证。方药有效,亦需坚持服药,在食欲增加,胃消化功能尚未恢复之时,宜适量控制饮食,并防止情志所伤。据李老近二十年研治此病观察,凡坚持服药,均未出现癌变,一般需服药半年至一年以上,绝大部分患者可以治愈。 按:李振华教授认为本病病因乃情志失调、饮食所伤,导致肝郁脾虚,中阳不足,胃失和降。取香砂温中汤加减治之,方中党参、白术、茯苓、干姜、炙甘草温中健脾益气;香附、乌药疏肝理气解郁;陈皮、半夏、砂仁、厚朴、丁香降气和胃消痞;山楂、神曲、麦芽消食化积开胃。全方针对肝郁、脾虚、胃滞的病机特点,集疏肝、健脾、和胃、消积、降气等药于一炉,通中有补,补中寓行,使脾虚得健,肝郁得疏,胃滞得和,而收佳效。www.tcmer.com中医人收集整理,严禁转载。 注:本病案引自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李振华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研究》www.tcmer.com中医人收集整理,严禁转载。中医人是,中国最专业的中医药门户网站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