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英治疗心慌头晕乏力12年医案
2015-12-4 03:06| 发布者: 雪贝贝| 查看: 4| 评论: 0|原作者: 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女 初诊日期:2006年10月11日 主诉:心慌头晕乏力12年。 现病史:12年前因过度劳累出现心慌,头晕,极易疲劳,几乎不能劳作,10余年来痛苦异常,纳食减少,难入睡,易惊醒,大便中伴不消化食物,小便正常,怕冷,口不干,喜温饮,双膝独凉,全身汗多,胃脘进食后堵塞感。舌淡暗,苔薄白,脉沉迟。 P:46~54次/分。检查:省人民医院24小时动态心电图:①显著窦性心动过缓(夜间睡眠时);②短暂窦性停搏;③并行性偶发房性期前收缩,部分呈速发及短降房速;④偶发单源室性期前收缩。 中医诊断:太少阴虚寒(心悸)。 西医诊断:? 治法;温养中土。 处方:桂附理中加生龙牡;熟附子30 g、干姜40 g、炙甘草50 g、红参10 g(另炖兑入)、生龙牡各30 g、白术45 g、紫油桂3 g(冲)。 二诊:2006年10月18日 症状:药后心慌略减轻,头晕间作,口干,咽干明显,喜温饮,怕冷,汗多减少,大便略干,需多食水果,无力排,尖干末烂,食欲大增,食量不多,乏力神疲,膝关节上楼梯轻痛,舌脉如前。 证型:同前。 处方:人参四逆合来复汤。7 剂。 熟附子50g、干姜60g、炙甘草70g、红参10g(另炖兑入)、山萸肉15g、砂仁10g(姜汁炒)、紫油桂6g(小米吞服)、桂枝30 g、白芷5 g(后下5分)、生姜75g、大枣120g、葱白3段。 按语:初诊从三阴统于太阴入手,药后胃纳增强,胃气恢复,精微物质的转化增强,汗亦减少,说明营卫调和力增强,但主症缓解不明显,口干喜温饮,大便尖干末烂,无力排,神疲,乏力,膝上楼梯痛,说明坎中真阳仍被寒邪压抑,此时以少阴阳微显著,故以四逆汤为主,并加桂枝、姜枣、葱白、芷、温通心阳开心窍。
[1] [2] 下一页
三诊:2006年11月8日。 症状:上药三剂后出现全身散在皮诊,患者自行将一剂药分作3日服,头晕未再出现,心慌、怕冷好转,大便日1解,成形,顺畅。舌暗红,苔薄白。脉象: 左 寸 关 尺 浮 无 脉体宽,指下滑略弦 无 中 无 沉 无 无 指下1/3,脉体宽 右 浮 无 弦滑 无 中 无 无 指下1/4 沉 无 无 不过指 证型:同前。 处方:四逆合麻附细。 熟附子50g、干姜60g、炙甘草70g、麻黄10g、细辛30g(后下15分)、葱白10根。 按语:经前二诊治疗,元精元阳较前明显增强,迟脉已消失,皮疹显现说明元气此阶段有能力托透深伏之寒邪,故用四逆温益元阳,麻附细加强托透寒邪。 四诊:2006年11月27日。 症状:药后2剂全身皮疹已消,心率稳定在52~62次/分,稍食油腻食物则觉难以消化,胃脘部闷胀,大便正常,膝关节不痛,舌如前,左手脉已在指下,右手脉体窄,滑如豆。 证型:同前。 处方;熟附子50g、干姜60g、炙甘草70g、砂仁10g、每2日1剂。 按语:病情已进一步趋愈,守方。 五诊:2006年12月22日。 症状:不适症状基本消失,过劳后需长时间休息,舌淡红,苔白,左尺脉沉,关纵向滑,右关尺略有搏指之象。 证型:同前。 处方:上方加北芪、茯苓、生龙牡善后,每3日一剂。 按语:患者年近六旬,过劳后心气不足之象明显,四诊后经脉已经疏通,宜缓治,四逆守方加北芪,运大气,云苓利水助心阳,生龙牡敛降助方中气机升降有序,同时可达到藏神纳魄之功,使元气含舍元神,更好地生精,精气神一体以求达到精神内守,真气从之。当然这其中需患者心性的修养。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