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网 首页 内科医案 查看内容

内科医案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疾病 >> 内科 >> 内科医案

晁恩祥教授治疗疑难杂证验案举隅

2015-12-4 03:12| 发布者: 青橄榄网络| 查看: 12| 评论: 0|原作者: 卢世秀 1… 文章来源:河北省廊坊市广阳区人民医院中医科 卢世秀 1… 文章来源:河北省廊坊市广阳区人民医院中医科

晁恩祥, 男, 1935 年 7 月生, 主任医师,教授, 博 士生导师, 全国第三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 工作指导老师, 从医 40 余年, 对内科疑难病、脾胃 病、肺系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研制了“固本止咳夏治片”、疏风宣肺治疗哮喘及咳嗽型哮喘等有效方 剂, 特别对疑难杂病的治疗经验独到。笔者有幸侍诊 左右, 受益匪浅, 兹举验案 3 则, 以飧同道。

1 咳嗽变异型哮喘并药源性肝损伤


患者, 女, 59 岁, 2005 年 8 月 2 日初诊。2002 年 冬季出现喷嚏流涕, 晨、晚加重, 当地医院考虑为“过 敏性鼻炎”。至 2003年春节出现夜间阵咳, 咳少量白 沫痰, 2003 年 7 月某医院诊为 “咳嗽变异型哮喘”, 给予普米克都保、澳克斯都保、雷诺考特治疗有效, 但仍间断发作。2005年 6 月因发热 1 天, 胸片示有 2ml 胸水, 当地医院诊为: 结核性胸膜炎, 予抗炎治 疗 1 天后发热即退, 抗痨治疗至今。8 月 1 日在北京 某医院查: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968 U/L, 丙氨酸氨 基转移酶 1183 U/L, 胆红素 30.1μ mol/L, 胆汁酸 20.5μmol/L, 直接胆红素 12.9 μmol/l。胸 CT 示: 左肺 陈旧结核, 右侧肋膈角胸膜肥厚粘连。血嗜酸性粒细 胞 0.309(0.01~0.05)。肺功能示: 轻度混合性通气功 能障碍,扩张试验(- )。现咳嗽阵作, 咯大量泡沫痰, 黄白相间, 气短乏力, 精神差, 身体消瘦 ( 体重 30kg), 脘腹胀满, 时恶心, 不欲食, 眠可, 二便调,舌 淡红, 苔白腻, 脉弦滑。诊断: 咳嗽变异型哮喘; 药源 性肝损伤。中医辨证: 肝胃失和, 肺气失宣。当肺、肝、 胃同治, 调和肝胃与宣肺止咳并举。方用平胃散合风咳一号方加减。处方: 苍术、白术各 10g, 陈皮 10g, 厚 朴 10g, 焦三仙各 10g, 鸡内金 10g, 党参 10g, 苏子、 苏叶各 10g,炙枇杷叶 10g, 地龙 10g, 蝉蜕 8g, 五味 子 10g, 百部 10g, 前胡 10g, 鱼腥草 25g, 金荞麦 25g, 栀子 10g, 苦参10g 。3 剂, 水煎服, 每日 1 剂。

8 月 5 日二诊: 药后食欲好转, 脘腹胀满消失,仍畏食生冷, 大便正常, 咳嗽, 咯白色泡沫痰, 量较 多, 午后重, 舌淡红, 边有齿痕, 苔白,脉弦。治疗继以 宣肺化痰止咳、健脾和胃之法。处方: 紫菀 15g, 款冬 花 15g, 百部 10g, 陈皮 10g, 伏苓 15g, 焦三仙各10g, 鸡内金10g, 苏子、苏叶各 10g, 炙枇杷叶 10g, 地龙 10g, 蝉蜕 8g, 五味子 10g, 金荞麦 15g, 苦参 10g。14 剂, 水煎服, 每日1 剂。 8 月 19 日三诊: 药后咳嗽减, 咯白痰, 量中等, 精 神明显好转, 食欲好, 大便正常。舌淡红, 苔黄腻, 脉弦 小数。8 月 12 日查:ALT: 222U/L, AST: 69.968U/L。因 患者仍痰量较多, 且舌、脉有痰热之象。治疗当疏风 宣肺, 清热化痰, 上方加入清热化痰之品。守方加减服药 21 剂, 咳嗽消失, 仅偶有少量白痰, 精神佳, 纳 食好, 二便调。肝功完全恢复正常。 按: 晁恩祥教授认为, 此患者病情复杂, 初由风 邪袭肺, 肺气失宣, 日久失治,痰郁化热, 证见咳嗽阵 作、咳泡沫痰、黄白相间、量多、气短; 复因误诊、误 治, 致肝胃失和(药源性肝损伤), 而见恶心、纳差、脘 腹胀满、全身乏力、身体消瘦等症。根据病机变化,抓 住本证上、中二焦同病、肺气失宣与肝胃失和并重的 特点, 治疗法当调和肝胃与宣肺止咳并举。方中平胃 散加味调和肝胃以治中焦, 风咳一号方加减疏风宣 肺, 缓急止咳,清肺化痰以治上焦。由于药证相符, 咳 嗽很快缓解, 脾胃转运, 肝功恢复正常。

患者, 女, 88 岁, 2006 年 5 月 5 日初诊。患者于 4 月 11 日无明显诱因出现腹泻水样便, 日 3 ̄5 次, 无发热、恶心、呕吐, 无腹痛, 某医院予左氧氟沙星、 小檗碱、地衣芽孢杆菌、双八面体蒙脱石等, 症状加 重, 每日腹泻 10 余次, 伴肠鸣, 脘腹胀满, 遂入院治 疗。诊断: 急性肠炎。给予左氧氟沙星、地衣芽孢杆 菌、双歧杆菌等, 效果不佳, 仍每日大便 10 次左右。 肠镜示: 结肠炎性改变, 结肠多发憩室。病理: ( 回肠 末端) 黏膜中度慢性炎, 淋巴滤泡形成, ( 回盲瓣) 黏 膜中度急慢性炎。便常规: 白细胞 7 ̄10/HP。考虑患者初起为急性肠炎, 经使用抗生素造成肠道菌群失 调, 遂请中医会诊。刻下证见: 稀水样便, 无脓血, 无 腹痛, 腹胀肠鸣, 矢气多, 纳食可, 尿少, 口干唇燥, 乏力, 眠差, 舌淡红, 苔白腻, 脉弦。中医诊断: 泄泻。 辨证: 脾虚湿郁, 寒热错杂。治法: 健脾化湿, 辛开苦 降, 佐以开胃。处方: 党参 12g, 苍术 10g, 白术 10g, 藿香 10g, 佩兰 10g, 草果 8g, 车前子 12g, 干姜 8g, 黄连 8g, 苏叶 8g, 陈皮 10g, 焦山楂 12g, 砂仁 8g, 鸡 内金 8g, 白茅根 15g。3 剂, 水煎服, 日 1 剂。

5 月 9 日二诊: 药后大便每日 5 ̄6 次, 便量亦 减, 肠鸣好转, 仍腹胀, 纳可, 眠差, 口干, 尿少, 舌淡 红, 苔白腻, 脉弦。处方: 苍术、白术各 10g, 藿香 10g, 佩兰 10g, 薏苡仁 30g, 干姜 10g, 黄连 10g, 陈皮 10g, 半夏 10g, 苏叶 10g, 焦三仙各 10g, 炒枣仁 15g, 鸡内 金 10g, 青皮 10g。4 剂, 水煎服, 日 1 剂。

5 月 12 日三诊: 药后大便减至 4 次, 逐渐成形, 仍胃脘胀满, 无食欲, 口鼻干燥, 喜饮水, 睡眠好转, 舌淡红, 苔白腻, 脉弦。治疗继以健脾化湿、辛开苦降 之法。处方: 苍术 10g, 白术 10g, 藿香 10g, 佩兰 10g, 青皮 10g, 陈皮 10g, 焦三仙各 10g, 鸡内金 10g, 干姜 8g, 黄连 8g, 厚朴 10g, 半夏 10g, 石斛 15g, 白茅根 25g, 炙甘草 6g。6 剂, 水煎服, 日 1 剂。

[1] [2] 下一页

    5 月 18 日四诊: 大便明显好转, 日 1 次, 便溏, 仍无食欲, 胃脘胀满较前减轻, 口干, 面部烘热, 舌暗 红, 苔黄燥, 脉弦。予健脾开胃、辛开苦降、调理气机 之法巩固疗效。处方: 黄连 8g, 黄芩 10g, 半夏 10g, 干 姜 8g, 党参 10g, 苍术、白术各 10g, 青皮、陈皮各 10g, 焦三仙各 30g, 鸡内金 10g, 厚朴 10g, 砂仁 5g, 石斛 15g, 白茅根 25g, 炙甘草 6g。3 剂, 水煎服, 日 1 剂。药后大便正常, 纳食好转, 痊愈出院。 按: 本患者年事已高, 体质较弱, 突患腹泻, 西药 治疗 20 余天效果不佳, 腹泻频繁, 脾气更虚, 湿邪蕴 结不化, 久而生热, 形成寒热错杂之证, 中焦气机不 畅, 升降失常, 而见腹泻腹胀, 肠鸣矢气; 泻下日久伤 及气阴, 可见尿少、口唇干燥、乏力、眠差等。方中党 参、苍术、白术、藿香、佩兰、草果、干姜、砂仁、陈皮等 健脾益气, 化湿和胃; 焦山楂、鸡内金等消食化滞; 黄 连与干姜相伍辛开苦降, 调和中焦, 寓有半夏泻心汤 之意; 白茅根一药用之甚妙, 甘寒滋润, 生津止渴, 既 可治疗久泻津伤, 又可防止辛温燥湿之品过燥伤津。 全方寒温并用, 辛开苦降, 具有健脾和胃之功。

    3 白塞病

    患者, 52 岁, 2004 年 7 月 30 日初诊。白塞病 史, 低热两年, 体温 37.5℃ ̄38℃, 午后明显, 双下颌关节肿痛, 但皮色不红, 皮温稍高, 局部压痛, 全身 乏力, 心慌, 心烦, 眠差, 恶心, 纳差, 大便干燥, 小 便灼热, 舌淡红, 苔白厚腻, 脉弦稍数。证属湿热蕴 结, 郁久化燥, 伤及气阴。治疗当以清热透邪、益气 养阴为主, 兼以利湿。处方: 银花 10g, 连翘 10g, 生 石 膏 25g, 知 母 10g, 丹 皮 10g, 银 柴 胡 10g, 青 蒿 10g, 黄芩 10g, 太子参 15g, 麦冬 15g, 五味子 10g, 黄精 10g, 葛根 25g, 车前子 12g, 火麻仁 30g。7 剂, 水煎服, 每日 1 剂。

    8 月 6 日二诊: 低热已去, 下颌关节痛减, 恶心 减轻, 纳食好转, 睡眠欠佳, 舌质淡, 苔薄白水滑, 脉 弦细。湿热已去大半, 当以益气养阴、清热和胃安神 为主。上方去生石膏、黄芩、知母、丹皮等寒凉清热之 品, 加焦三仙、砂仁、远志、石菖蒲等和胃安神。处方: 太子参 15g, 麦冬 10g, 五味子 10g, 黄精 10g, 银花 15g, 连翘 10g, 葛根 25g, 青蒿 10g, 银柴胡 10g, 荷叶 10g, 焦三仙各 10g, 砂仁 10g, 远志 10g, 石菖蒲 10g。 7 剂, 水煎服, 每日 1 剂。

    8 月 24 日三诊: 下颌关节疼痛继续减轻, 因故 停药 1 周。3 天前体温升高至 37.6 ℃, 1 天后自行退 至正常, 并见牙龈肿痛, 大便干燥, 小便灼热。考虑为 热邪又盛, 上方去砂仁, 加生石膏 30g, 知母 10g, 栀 子 10g 清热泻火。

    8 月 31 日四诊: 牙龈肿痛消失, 时有面部烘热, 双下颌不适, 酸重感, 右侧不敢咀嚼, 舌质红, 苔黄 腻, 脉弦细, 仍为湿热阻滞, 熏蒸于上。继守上方加减 治疗, 并以此方加减治疗 1 月后, 诸证尽去。 按: 晁教授认为, 本患病机为湿热阻遏, 郁久化 燥, 伤及气阴。湿热之实与气阴之虚并存, 治疗颇为 棘手。因化湿之品多辛燥易伤阴液, 补阴之品多滋腻 易助湿邪, 用之不当, 反而会加重或延误病情, 故当 根据湿热内蕴与气阴虚二者的孰轻孰重来确定治法 与用药。综合分析脉证, 发热、下颌关节及牙龈肿痛、 面部烘热、恶心、纳差、苔白厚腻等乃湿热阻滞之象, 而且明显热重于湿; 全身乏力、心烦失眠、大便干燥、 小便灼热乃热伤气阴之象。考虑到其病久体弱, 不宜 攻伐太过, 故治以清热透邪、益气养阴为主, 兼以祛 湿。药选清热透邪与清阴分虚热之品合而用之以增 强清热之力, 用生脉散等益气养阴, 扶助正气, 另用 车前子、荷叶、石菖蒲等祛湿开胃。这样补虚不恋邪, 祛邪不伤正, 故收良效。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