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网 首页 内科医案 查看内容

内科医案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疾病 >> 内科 >> 内科医案

裴正学教授治疗白血病经验

2015-12-4 03:26| 发布者: 王牌胡汉三| 查看: 5| 评论: 0|原作者: 夏小军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夏小军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裴正学是甘肃省肿瘤医院主任医师、教授, 首席专家, 著名中西医结合专家, 全国首批名老中医, 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擅长治疗疑难杂症, 尤以治疗白血病有独到见解。现就其诊治白血病经验总结介绍如下。

1 病因乃邪袭毒蕴, 脏腑虚损

白血病是造血系统恶性增殖性疾病。其特点是白血病细胞在骨髓中恶性增生, 并浸润至全身其他组织器官, 从而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 主要为发热、贫血、出血及肝、脾和淋巴结肿大等。中医学虽无此病名, 但根据白血病相关临床表现, 在历代医籍中均有论述, 其中急性白血病与急劳证候相似, 慢性白血病与虚劳证候相似。裴教授认为, 导致白血病病因是多方面的, 主要与感受外邪、热毒内蕴及脏腑虚损有关。先天不足或后天失调, 易感外邪, 邪毒外袭, 侵犯卫气, 人里化热, 内陷营血, 热毒蕴结, 深人骨髓, 乃发本病。疾病初起, 多有外感证, 或从虚损而起, 临床表现多样。如《圣济总录》所言: “ 急劳者? ? 缘察受不足, 忧思气结, 荣卫俱虚, 心肺奎热,金火相刑, 藏气传克, 或感受外邪, 故烦躁作热, 颊赤心松, 头痛盗汗, 咳嗽咽干, 骨节疫痛, 久则肌肤销烁, 咯涎唾血者, 此其候也” 。

2 病机为本虚标实

裴教授认为, 白血病病变部位在骨髓, 涉及五脏, 热毒为其基本病理产物, 兼夹癖血。病机属本虚标实, 虚实夹杂; 病情演变为邪正交争, 消长变化。热毒伤络, 血不循经, 故见出血; 热毒蕴结, 深伏骨髓, 髓热熏蒸, 可见壮热不已; 热毒流注, 与癖血互结, 则骨关节肿痛; 热毒侵袭脏腑, 蕴结胁下, 脏腑气机不利, 气滞血疲, 则见瘤积、肝脾肿大; 热炼津液为痰, 而成痰核; 热毒内伏骨髓, 耗灼精血, 致贫血虚损。本病症状复杂, 非纯实或纯虚之证, 常表现为本虚标实, 虚实夹杂, 邪愈盛, 正愈虚, 故病机以虚为本, 实为标。疾病转归取决于邪正消长盛衰, 邪正相争胜负, 决定着疾病之进退。就目前广泛关注的病毒学说和细胞凋亡学说而言, 在一定程度上, 前者则重于“ 邪” 的含义, 后者包含着“ 正” 的内容。

3 辨证注重五脏相关

裴教授认为, 在辨证时应注重五脏相关, 特别在扶正方面总结出五脏虚劳辨证论治规律。如在肺肾型辨证中分肺肾阳虚和肺肾阴虚, 并观察到前者末梢血白细胞计数常呈低下, 后者常趋增高, 但骨髓象的变化, 二者尚无显著差异。再如肺肾肝型中分肺肾阴虚、肝阴不足及肺肾阴虚、肝风内动两类,前者除白细胞上升外, 其他血象指标均见下降; 后者则多出现脑膜白血病证候。肺肾肝脾型分肺肾虚、肝木克土及肺肾肝虚、脾不统血两类, 前者常见肝脾肿大; 后者常并发慢性出血。五脏交病型则分五脏失调、实火在肝, 五脏失调、虚寒在心及五脏失调、阴亏阳陷三类, 其中五脏失调、实火在肝者多系虚中夹实, 肝脾肿大不易消退; 五脏失调、虚寒在心者血象均在常规以下, 多见于白血病晚期; 五脏失调、阴亏阳陷者白细胞、红细胞均低下, 或因化疗后骨髓抑制过度所致。从五脏失调与白血病的关系, 突出了白血病的中医辨证理论, 将微观辨证与宏观辨证有机结合, 是裴教授数十年临床经验之精华。

[1] [2] 下一页

    4扶正祛邪贯穿治疗始末

    裴教授认为, 白血病的发生既与五脏有密切的关系, 病情发展中又有邪正盛衰的变化, 故治疗时既要按脏腑虚象以扶正, 又要按病邪盛衰以祛邪。扶正祛邪既不是单一扶正, 也不是单一祛邪, 必须是扶正与祛邪有机结合, 相互为用, 两者不可偏废。根据白血病的病机特点, 扶正以治虚, 祛邪则治实; 缓则扶其正, 急则祛其邪。扶正之法以补气养血、调和阴阳为主; 祛邪之法不外清热解毒、活血化癖两端。具体应用时, 扶正之法常按脏腑气血、阴阳虚实辨证用药, 并配合适当的对症治疗。如肾阴虚多选用熟地黄、拘祀子、桑堪子、女贞子等; 肾阳虚多选用山茱英、补骨脂、淫羊霍、巴戟天、鹿茸、肉从蓉、鸡血藤等; 气虚多选用黄蔑、人参、党参、太子参、白术等Α 阴虚液亏多选用沙参、西洋参、天冬、麦冬、石解、玄参、龟板胶等Α 血虚多选用当归、熟地黄、白芍、何首马、龙眼肉、大枣等; 血热出血多选用生地黄、赤芍、黄连、黄岑、白茅根、紫草、大蓟、小蓟等; 出血不止多选用地榆炭、茜草炭、侧拍炭, 阿胶、仙鹤草、三七、藕节、焦桅子、海镖蜻等: 由于白血病以虚为本, 以实为标, 特别是急性自血病临床常见一派风热、实火证候, 且多具温病特征, 故在祛邪时尤注重清热解毒之品的应用,如金银花、连翘、薄荷、蒲公英、板蓝根、紫花地丁、重楼、桑叶等, 均为其临床所习用, 并根据热毒侵袭部位不同随症选药。同时, 常在以上基础上酌加具有抗癌作用的清热解毒药, 如白花蛇舌草、半枝莲、龙葵、猪秧秧、喜树根、重楼之类Α 还可酌加雄黄、蟾蛛等具有辛温性质的解毒抗癌药。此外, 对于全身骨节疼痛、胸骨压痛明显、肝脾肿大、舌暗、脉涩, 或合并低热者, 当从疲血论治, 常选用三棱、鳌术、黄药子、三七、蛇六谷、山慈菇等Α 合并高热不退者, 酌加生石膏、寒水石等, 但均应根据邪正盛衰, 脏气虚实, 病程长短, 灵活辨证施治, 务求攻而不伤正, 补而不助邪。

    5 中西合参, 灵活变通

    创新方裴教授早在 60 年代就提出: “ 西医诊断, 中医辨证, 中药为主, 西药为辅” 的中西医结合十六字方针, 并体现在治疗白血病的全过程。他认为, 白血病与其他恶性肿瘤相对而言, 其诊断标准明确, 治疗时缓解指标清楚, 检验方法比较方便等, 都是突破白血病防治难关的有利条件。就白血病而言, 特别是急性白血病, 由于其起病急骤, 病势凶险, 某些情况下还需要配合西药化疗, 以急则治其标, 并为中医治本赢得时间。鉴于此, 裴教授在继承前人整体观、扶正观的基础上, 积极引进现代医学新技术、新方法, 师古而不泥于古, 发展又有创新, 拟定多种中药处方配合化疗治疗白血病, 效果显著, 扶正固本兰州方是其代表方之一。该方系裴教授 60年代组创, 曾因以此方为基础治愈1例急性粒一单细胞白血病患者, 在1974年苏州全国血液病会议上被定名。方中生地黄、山药、山茱英滋阴补肾; 党参、人参须、北沙参、太子参健脾益气; 桂枝、白芍调和营卫; 浮小麦、甘草收敛安神。若白细胞计数偏低可加肉桂、附子; 红细胞计数偏低加女贞子、旱莲草; 血小板计数偏低加玉竹、黄精; 兼纳差、腹胀者加木香、草豆落; 发热者加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生石膏、寒水石; 出血者加牡丹皮、赤芍三七、阿胶。本方主要用于白血病血细胞总数偏低者。对于白细胞总数增高者, 则以自拟紫龙合剂治疗, 方由紫草、龙胆草、金银花、马齿芜、寒水石、生石膏、三棱、获术、贯众、马钱子(1 枚, 油炸, 此药苦、寒, 有大毒, 能通络止痛、散结消肿油炸之后去其毒性) 组成。此外, 还用蟾酥、雄黄少许, 制成青叩胶囊, 以毒攻毒, 重在祛邪。裴教授数十年临床实践证明, 急性白血病在应用西药化疗鬓同时, 合用中药扶正之剂, 往往可获得满意疗效至于慢性白血病, 则单用中药扶正与祛邪相结合, 便可获得完全缓解, 较之西药化疗副作用少, 远期效果好。扶正固本兰州方配合化疗治疗白血病, 起到了增敏减毒的效果, 化疗间歇期于本方中加人马钱子Χ油炸Δ、土大黄、水蛙3 味, 则可扶正化疲, 攻补兼施。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