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网 首页 内科医案 查看内容

内科医案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疾病 >> 内科 >> 内科医案

什么是戴阳证?戴阳证治验

2015-12-4 04:55| 发布者: 低头花已谢| 查看: 7| 评论: 0|原作者: 赵桂芝1,…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赵桂芝1,…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戴阳,是指久病重病面色苍白却时而泛红如妆、游移不定。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戴阳有诸多思考,现浅议如下。

1 提出问题

对于戴阳的病机和预后,《中医诊断学》本科规划教材认为是因久病肾阳虚衰,阴寒内盛,阴盛格阳,虚阳上越所致,属病重[1]。而高职高专《中医诊断学》教材却说是久病脏腑精气衰竭,阴不敛阳,虚阳浮越所致,属病危[2]。一说是肾阳虚,阴盛格阳于上,一言是阴不敛阳,虚阳浮越于上;一说是病重,一言是病危。让人莫衷一是,不知何去何从。再查格阳,《中医基础理论》本科规划教材称:阴盛格阳,又称格阳,系指阴寒偏盛至极,壅闭于内,逼迫阳气浮越于外,而相互格局的一种病理状态,属于真寒假热证[3]。而戴阳属于格阳吗? 二者关系如何? 孰轻孰重? 再者,《中医诊断学》教材称假神之“突现两颧泛红如状”也是由脏腑精气极度衰竭,正气将脱,阴不敛阳,虚阳外越,阴阳即将离决所致,和高职高专《中医诊断学》教材所言戴阳病机几乎一致,那么是否可称“突然两颧泛红如妆”表现为戴阳? 反之,戴阳是否是假神表现呢? 另外戴阳是否可称“戴阳证”? 凡此种种,有待一探究竟。

2 各家说法

蔡少华等[4]认为,戴阳是一个既包含症状又包含病机的概念,指因虚阳上越而致颧赤如妆的一个症状合病机名称。其形成原因既可由精气亏虚、阴不敛阳、虚阳上越引起,也可由阴寒内盛、格阳于上而成,且认为戴阳不宜作为一个证候名称。因为形成“戴阳”的病因病机有两种:一是因阴寒内盛导致虚阳外越,即阴盛格阳于上,多为阳气素虚之人,复受外寒而致,往往起病较急、病程较短,有受寒病史,治宜温阳与散寒并进,如四逆汤、回阳饮等。一般处理及时,许多病人可以阴退阳回而愈。二是因精气大亏,阴阳俱虚,虚阳不能内守而浮越于外所致,即临床上所谓的“假神”,又称“回光返照”、“残灯复明”,多见于内伤重病久病之人,起病缓,病程长,一般提示阴阳离绝,难以救治,治疗惟以独参汤、参附汤等,以冀拖延时日。

庄泽澄教授[5]认为,戴阳与假神不同,戴阳是阴盛格阳、真寒假热之象,可以治愈;而两颧泛红如妆的假神表现是因脏腑精气极度衰竭,正气将脱,阴不敛阳,虚阳外越所致,是死亡预兆,难以治愈。严惠芳等[6]认为,格阳与戴阳均属阴阳失却相对平衡而表现出的病理状态。格阳,是指体内阴寒过盛,格拒弱阳于外,表现为内真寒而外假热的证候。戴阳,系阴阳上下格拒而成,二者均属真寒假热证,病机均为阴阳格拒。疾病发展至阴阳格拒的严重阶段时,格阳与戴阳常并见,只因表现的部位、形式不同,名称亦异。崔秉东[7]亦有大致相似观点。百度百科中认为,戴阳多由命门火衰、虚阳上浮所致,治宜回阳通脉,如通脉四逆汤等。戴阳与格阳都属真寒假热的病理变化。

刘保和[8]等独辟蹊径,认为戴阳与格阳都因阳气衰微于内、下,则在内、下的阴液不能被阳气蒸腾于外、上,在外、上的阳气不仅失去了阴液的携带而不能达于内、下,反而因阴液的渐趋枯竭而更加升浮甚至离散于外、上,使人体的外部或上部出现某些热象,并最终导致阳脱而亡的严重后果。

[1] [2] 下一页

    3 思考感悟

    戴阳之名首见于《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言:“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对于病人面赤的机理,说法各异,以致对“戴阳”的内涵理解也不同。但不管当初张仲景所言戴阳何意,发展到今天,戴阳指的是病人内有寒,外却见面赤似热的假象,如戴了面具一样,故名“戴阳”。戴阳是对病证症状上的描述,而格阳是病机上的概括。虽都属真寒假热证,但论述角度不同,无法判别二者孰轻孰重。对于戴阳的病机及突然两颧泛红如状的假神关系,笔者赞同蔡氏所说,即戴阳可由阳虚感、阴寒内盛、格阳于外( 上) 所致,也可由脏腑精气大亏、阴不敛阳、虚阳浮越所致。若是第一种情况的戴阳,属于格阳范畴,诊治及时得当多可治愈;如系第二种情况所致的戴阳,即应属“假神”表现,提示阴阳即将离决,一般难以救治,但也并不绝对。山西名中医李可即治愈了1例戴阳而见假神之象的危重患者。

    某女,68 岁,传染科住院病人,诊断为肺结核、肺气肿合并急性感染。经抗结核、抗菌治疗无效,请中医协治。诊见双颊艳若桃花,双目神采外露,发热烦躁,咳喘月余。盗汗,渴喜热饮,双膝极冷,心动神摇,六脉细数无伦,心率132 次/min,舌淡。患者年近古稀,肾元久虚,复加久病耗伤,过服清热凉剂,致成上盛下虚戴阳格局,有欲脱之虞。急急固肾敛肝,引火归原,纳气归根为治:山萸肉90g,红参( 另炖)15g,生龙牡、白芍各30g,炙草15g,油桂3g ( 米丸吞) ,附子30g。上药连服3 剂,脱险后出院回家将养。此戴阳为下元虚极,真阳不能下守,浮游于上,阴盛格阳之危候。又因过用秦芜鳖甲之类,开破肝气,致肝虚不敛。故用参附龙牡救逆汤合张锡纯来复汤( 山萸肉、红参、龙牡、白芍、炙草) 加油桂固摄下焦、温纳浮阳,重用山萸肉敛肝固脱[9]。

    另笔者认为,《中医诊断学》教材称戴阳为“戴阳证”,不甚恰当。因为证候是对病人症状和体征的概括,涵盖了病因、病位、病性及邪正盛衰等内容,能反映疾病的本质,据证可立法处方用药。而戴阳一词只是对病人出现的面赤假象( 症状) 的一个称呼,不宜称“戴阳证”。

    4 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提出以下三点:一是戴阳是对病人出现的面赤假象从症状上的概括,格阳是对病人内寒外热假象从病机上的概括,二者无法比较孰轻孰重。二是戴阳病机应有二:阳虚( 多为肾阳虚) 感寒,阴寒内盛,格虚阳于外,属格阳范畴,多可治愈;久病、重病脏腑精气大亏,阴不敛阳,虚阳浮越所致,属“假神”表现,不易治愈,但也不可概言。三是戴阳不宜称为戴阳证。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