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性血尿(肾小球性血尿)是指肾小球疾病(尤其是肾小球肾炎)所引起的血尿,它的治疗往往比较困难、迁延难愈。因此,探讨中医药治疗肾性血尿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笔者曾师从北京中医药大学吕仁和教授,兹将吕老对肾性血尿的证治体会介绍于下,并试分析其学术思想特点。 1 平肝清热法 明代王肯堂提出五脏病变均可以出现尿血。肝属阳,主生化,主疏泄,主藏血。肾属阴,血闭藏而不固必渗入尿路中而尿血。 肝疏泄太过,大怒伤肝、伤及血络;或肝失藏血、血不归经;肝肾阴虚,虚火灼伤肾络,都可引起尿血。因此,可以引用平肝清热之法治疗尿血证,临床可以应用柴胡疏肝散、小柴胡汤、羚羊钩藤汤、或茵陈蒿汤加减治疗。唐容川《血证论·尿血》指出:“……是以血尿之虚证与女子崩漏之证无异,宜用四物汤加减治之。肝如郁火者,加丹皮、炒栀子、柴胡、阿胶、芥炭……。” 肝气郁而化火,所谓“气有余便是火”,或情志剧烈变动;或嗜好烟酒,多食肥甘,蕴热化火,或外感六淫之邪不解,邪入肝胆郁而化火,肝火过胜,疏泄失司,阴血妄行,血由尿道而出,发生尿血。《医学心悟》曰:“肝主疏泄,肝火盛,亦令尿血……平肝,加味逍遥散主之”。《血证论?尿血》:“治肝经遗热,其证小腹满,胁肋刺痛,口苦耳聋,或则寒热往来,宜龙胆泻肝汤加桃仁、丹皮、牛膝、郁金”。《内科临证录》(张耀卿、陈道隆):“……又肝伤血枯。或肝胆火盛,迫血妄行,头痛昏眩而脉洪,宜泻火清热,……。” 吕仁和老师临床常用柴胡15g、赤芍10g、白芍10g、炒山栀10g、山羊角10g、羚羊粉0.6g(冲)青蒿30g、或钩藤10g、生石决明30g(先煎)、珍珠母30g(先煎)、菊花10g、枸杞子10g、夏枯草10g为基础方加减,治疗表现为急躁易怒、胁肋胀满、小腹胀满、口苦、月经色黑或不调、舌暗、苔薄黄或黄腻、脉弦滑的肾性血尿患者。我们总结吕老是应用平肝清热法以治尿血,并且在临床有较明显的疗效。 2 凉营祛瘀法 本人从师于吕老,常见吕老师擅用具有“清营凉血”作用的中药治疗肾性血尿患者,基本方为:水牛角粉10g(冲)、羚羊粉0.3g(冲)、血琥珀粉1.5g(冲)、丹皮10g、赤芍10g等。而这些患者并非具有发热、舌绛等热入营血证者。笔者总结吕老是应用“凉营祛瘀”法治疗肾炎血尿。 以上启发我们,临床可以用温病学“凉营祛瘀法”治疗肾炎血尿。分析此理论根据,可以这样理解,热入营分有热伤营阴、热扰心神、热陷心包和热伤血络四种病机。慢性肾炎血尿显然不符合前三种情况,但它符合热伤血络的病机特点,因此,从理论上而言,可以借用清营凉血法,治疗热伤肾络之血尿。正如《太平圣惠方·治尿血诸方》所言:“夫尿血者,是膀胱有客热,血渗于脬故也。血得热而妄行,故因热流散,渗于脬内而尿血也。” 因此,临床上只要具备肉眼或镜下血尿,舌红、苔黄或少苔、脉实有力,舌下瘀斑,肾脏穿刺病理有系膜细胞增生、肾小球纤维化、硬化、间质炎细胞浸润、肾小球毛细血管襻管壁增厚、肾小球基底膜增厚等均可以应用凉营祛瘀法,尤其适合于月经有瘀块、色黑量多或涩少、脉沉涩、腹痛、面色晦暗的患者。方药可以应用清营汤加钩藤、丹皮、羚羊粉、水牛角粉、升麻、元参、紫草、牛膝等。同时在应用营血分药的同时,可以配合宣通气机之药,以求营分热邪有外泄之路,如丝瓜络、通草、竹叶、马鞭草、茜草等。 犀角咸寒,主清心营之热,唯其价昂而药源缺乏,临床以水牛角代之,水牛角粉5-10g(冲服或装胶囊)。羚羊角咸寒,善清肝热而熄肝风,吕老认为羚羊粉入心肝二经,具有平肝、养阴、镇静安神作用。丹皮辛寒,清泄肝血中之伏热。钧藤性平,平肝熄风。三药配伍,清肝热而熄肝风,加入清营汤中其用,有相辅相成之功效。 《丁甘仁医案续编·溲血》“三阴不足,心移热于小肠,逼血下行,溲血已久,时轻时剧,内热口干。恙根已深,非易速痊。故拟滋养三阴,凉营祛瘀。” 3 活血止血法 关幼波老中医认为“血证诱因多,止血非上策”。诱发出血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诸凡影响气血运行的一切因素,都可以引起血证。而瘀血滞留,阻隔脉络,又是出血的病理实质。所以在治疗时,应当审证求因,针对出血的原因,使瘀血消散,气血调和,血证才能真正治愈。 缪仲淳的治血三要决中把“宜行血不宜止血”列为第一条。张子和也说“贵流不贵滞”,均是以行血(活血)的方法达到止血的目的。行血活血使瘀血消散,经络疏通,使之血循归经,故以活血止血药以治其标。 吕仁和教授常用血竭1~2g、羚羊粉0.6g、三七粉3g(冲服或装胶囊)、防风10g、荆芥炭10g、仙鹤草15g、炒山栀10g、水牛角10g、赤芍10g、白芍10g、丹皮10g、白茅根20g、地锦草30g等治疗慢性肾炎血尿。 血竭和三七粉是中药止血活血药物的代表药物。这就启发我们,在治疗肾炎血尿时不应一味地应用凉血止血中药,以防寒凉太过,而生“血遇寒则凝”之弊,如花蕊石、血余炭、棕榈炭、防风炭等,在止血时炭类止血药不宜大量采用,防其涩滞留瘀,使热邪闭于内,竟致热愈炙而血愈溢,是欲止血而反促其出血,事与愿违。适宜于应用止血活血中药,或在止血同时加入活血化瘀中药,如血竭、三七。因此,我们临床常用防风、荆芥炭、小蓟、生地榆、凤尾草、生龙骨、生侧柏叶以止血,同时又用川芎、丹皮、赤芍、丹参、茜草根、丝瓜络、泽兰、马鞭草、生蒲黄、凌霄花、红花、水红花籽、鬼箭羽、刘寄奴以活血,同时还可配合灸水蛭、地龙、或地鳖虫等治血通络药物。而血蝎、三七粉则兼有二种作用,临床较为常用。 4 益气养血法(益气养血活血法) 吕老对肾性血尿患者气血亏虚,证见面色萎黄、唇甲色淡、肢倦乏力、气短懒严、动则心悸、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弱者,用当归补血汤加减,以下为基础方加减治疗:生黄芪20~30g、当归10g、太子参15g、麦冬30g、丹参30g、丹皮10g。在此基础上,如果瘀血见证明显,如皮肤紫癜、肌肤甲错、尿色深暗、肾脏病变有肾小球硬化、舌暗有瘀斑、脉涩等,可应用益气养血活血法,在当归、黄芪两药的基础上,配伍赤芍15g、丹皮15g、丹参15g、红花10g、川芎10g、水红花子10g、桃仁10g、生山楂15g、泽兰30g、熟军10g进行治疗。 气血是构成人体的两大基本物质,人体赖气血之温热、濡润、滋养以维持生机。慢性肾病既病之后,必然会发生气血偏盛偏衰的病理变化。寇宗奭云:“夫人之生,以气血为本,人之病,未有不先伤其气血者。”吕老对慢性肾炎辩证为心脾两虚、气不统血者,重视益气养血法的运用,临床常在当归补血汤基础上加减,尤其常用于有大量蛋白质漏失及贫血的患者。并善于应用归血分的养血活血中药丹皮、丹参、川芎等。 5 行气活血、通经活络法 吕老对临床辨证为“气行郁滞、血脉不活”的肾性血尿患者,证见胸闷不舒、胁肋胀痛、女性月经色黑有血块或有痛经、肌肤甲错、口唇紫暗、舌紫暗活舌下瘀斑、脉沉涩或者肾脏病理表现为肾小球硬化、肾小管-间质纤维化者应用本法,基本方如下:川牛膝20g、木瓜20g、蜈蚣3条、土鳖虫10g、丹皮15g、丹参15g、夏枯草10g、地龙20g、全蝎8g、生甘草6g。吕老认为,活血化瘀虽不能直接治疗血尿,但对于局灶增生硬化性IgA肾病等肾小球明显硬化的血尿患者,本法活血化瘀可以防止肾小球硬化。气阴亏虚患者可加元参,元参有软坚化结的作用,可以加强活血化瘀之力。 人身气血贵在充盈和流畅,一旦偏盛偏衰或涩滞不畅则百病萌生。朱丹溪说:“气血冲和,百病不全,一有怫郁,诸病生焉。”吕老对肾性血尿辩证属瘀血所致者,除常用丹皮、丹参、赤芍、白芍外,对久病者往往加用全蝎、地龙、土鳖虫、蜈蚣等通经活络、搜剔顽瘀。同时根据“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滞”的理论,来指导活血化瘀药的配伍,于活血方中常配伍气分药,更好地发挥去瘀作用,气分药常用木香、川牛膝等,同时配合软坚活血药如夏枯草、血琥珀、丹参、生山楂、生薏苡仁等。 6虫药通络消癥法 目前研究认为,肾纤维化是发生在肾脏的微型癥积。中医文献有关癥积的记载,最早见于《内经》的“外中于寒,内伤忧怒,则气上逆,六俞不通,凝血蕴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积乃成矣。” 既然中医的传统观念,凡通过“四诊”的宏观检测,见到或触及坚著不移的有形肿块,诊断为癥积,那么,现代中医借助科技手段,如光镜、电镜等检测到肾脏形态学改变,如细胞外基质积聚、球囊粘连、血管襻闭塞、局灶或节段节段性小球硬化与间质纤维化,以及肾瘢痕形成,也可以诊断为肾的“微癥积”。因此,可以应用活血通络法来治疗。吕仁和老师临床擅用虫药通络消癥法对上述病理改变进行治疗。临床常用全蝎、蜈蚣、水蛭、地龙、土蟹虫、蝉衣、蛇蜕等。笔者临床也常用炙水蛭12-18g(水蛭粉2-3g)、地龙15-30g入煎剂治疗IgA肾病血尿,病理上表现有肾小球硬化的患者。 [1] [2] [3] 下一页
7 清热利湿解毒法 对于辨证属于湿热毒邪蕴结、损伤肾络导致的尿血患者,证见口苦、尿黄赤、火短色、大便粘滞不爽、舌质红、苔黄腻、脉濡火弦滑或肾脏病理见又间质大量炎细胞浸润者,吕老临床常用本法进行治疗,基本方如下:炒山栀10g、白花蛇舌草30g、生甘草10g、鱼腥草30g、大黄炭10g、生大黄10g、生薏苡仁30g、槐花10g、黄芩10g、白藓皮20g、车前子30g(包)。水肿明显者,可以加猪苓30g、泽泻15g。 在肾性血尿中,湿热蕴结多见于年青体壮的患者,湿热困扰,缠绵难去,湿热蕴结,灼伤肾络而致尿血.吕仁和老师常用清热利湿解毒法,俾湿热毒邪随二便而去,常用三仁汤加减,或用上述基本方治疗。生大黄清热通腑,大黄炭活血止血,山栀清三焦之热,薏苡仁、槐花、甘草、车前子、白藓皮清热利湿解毒。车前子可使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去。“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治贵给邪以出路,不止血而血尿自止。 8 补肾活血法(补肾活血、利水清热法) 吕老对于临床辨证为肾虚挟有血瘀的肾性血尿患者,如证见腰酸痛沉重、双下肢乏力、耳鸣、眩晕、周身或四肢水肿、尿少或小便清长、肢冷畏寒、舌质淡、苔薄、脉沉细弱等,临床常用本法进行治疗,基本药物有:补骨脂10g、覆盆子10g、山萸肉10g、生地10g、狗脊10g、川断10g、川牛膝20~30g、杜仲10~20g、红花10g、桃仁10g、水红花籽10g、丹皮15g、丹参15g、泽泻20g、刘寄奴10g,常在此基础上加减进行治疗。对于存在湿热者,尿少涩痛、浮肿、口苦粘腻者,配合猪苓30g、白花蛇舌草30g、生甘草6g。 肾性血尿病久的患者,往往会有腰膝酸软无力、双下肢酸沉、耳鸣、眩晕、水肿、尿少或小便清长、肢冷畏寒等肾虚的证候,吕老师常用狗脊10g、川断10g、川牛膝30g、杜仲10g、菟丝子30g、女贞子15g、补骨脂10g等加碱治疗,此类补肾药不温不燥、不滋不腻,凡单纯肾气虚者适宜之。 肾性血尿的患者在临床往往肾虚血瘀、水湿停留兼见。肾虚,温煦气化不利,致使肾主水功能失调,水湿停留;瘀血日久亦能病水,水瘀互结,因此治宜补肾活血利水,利水吕老善用泽泻、猪苓。 《内科临证录》(张耀卿、陈通隆):“……如因肝肾阴虚不能藏血摄血者,应养阴以敛血;……”可见,若为肾阴虚,不能摄血或阴虚火旺,灼伤肾络亦可致尿血,可用知柏地黄丸。如因肾气亏虚,肾气化不利,精微不固、肾失封藏、瘀阻肾络亦可致尿血,此时治宜平补肾气,吕老用上述基本方加活血化瘀药,如红花、桃仁、水红花子、丹皮、丹参等。 9 炭类止血法 吕老为加强止血之力,有时加用数味炭类中药,如大黄炭10g、地榆炭10g、荆芥炭10g进行治疗。《罗氏会约医镜·妇科·尿血》治孕妇劳伤经络,热乘于血而致尿血,用四物汤加山栀发灰方。其中发灰(血余炭)有止血作用。因此,对于年老体虚、尿血日久不愈者,可借鉴是书加炭类止血药以止血疗虚,同时可配伍花蕊石、防风炭、黄芪炭等炭类中药以加强固涩止血的作用。 10 通腑泻热以治尿血 对于胃腑蕴热、热结便秘的肾性血尿患者,吕老常配合熟军10~15g、枳壳20g、枳实20g、焦三仙各10g、炒山栀10g进行治疗,若大便艰涩难下,可加元明粉6~10g。 《丹溪心法·溺血》用当归承气汤治阳明腑实尿血。用当归15g、厚朴6g、枳实6g、大黄9g、芒硝9g(后下),水煎服,此与吕老处方之义相同。丹溪当归承气汤中以大承气荡涤肠中热实,当归和血引血归经。该方用于阳明经腑实证尿血者,大承气泄下阳明积热,必须具备痞、满、燥、坚、实等阳明实热证,方可投用本方。而吕师用小承气汤泄下热实以治尿血,此处并不必痞、满、燥、坚、实俱备,只要有大便干燥、胃肠结热即可用之,此其区别。 11 调补脾胃、升清降浊法 吕老对于脾胃虚弱、全身乏力、纳差、便稀溏、四肢酸懒、气短乏力、小便较多泡沫、色淡红、舌胖有印、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弱的患者,应用调补脾胃、升清降浊法。常用的基本方如下:党参20g、芡实10g、炙甘草6g、炒薏苡仁30g、砂仁8g(后下)、金樱子10g、焦三仙各12g、陈皮10g、半夏10g、白茅根20g、升麻10g、柴胡10g。 升降出入是人体气机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它不仅体现出脏腑正常的生理活动,而且维持着各脏腑之间的协调关系。脾主升清,胃主降浊。《素问·六微旨大论》曰:“非出入,则无从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叶天士倡“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虚不健、清阳不升、脾不统血可致尿血、淋浊。吕师常用六君子汤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 12 数法并用 吕老在治疗肾性血尿时并不拘泥于以上诸法,由于肾性血尿患者原发病的不同、病理类型有异,临床症状也不尽相同,并且因病程迁延,往往多虚实夹杂或病涉多脏。因此,吕老临床在辨证的基础上往往灵活应用上述诸方法,并且有时数法并用,在临床取得了明显的疗效。吕老用药简约,处方轻灵而不庞杂,主次分明,有自己处方用药的特点。兹举例如下: (1)吕老“疏风清热、解毒利湿活血”治血尿方:荆芥炭10g、防风10g、炒山栀10g、蝉衣10g、白花蛇舌草30g、猪苓30g、泽兰20g、鱼腥草30g、青翘30g、生甘草10g、丹皮10g、赤芍20g、三七粉3g(冲)。 (2)吕老“益气养血活血、健脾清热利湿”治血尿方:生黄芪30、当归10g、车前子30g(包)、芡实10g、金樱子10g、猪苓30g、白花蛇舌草30g、鱼腥草30g、炒薏苡仁30g、焦三仙各10g、刘寄奴10g。 (3)吕老“疏风清热、行气活血利水”治血尿方:荆芥炭10g、防风10g、炒山栀10g、蝉衣10g、白花蛇舌草30g、猪苓30g、泽兰30g、生甘草10g、木香10g、三七粉3g(冲)、生薏苡仁20g。 另外,在用药加减化裁上,吕老于滋补肝肾时善用二至丸(女贞子15g、旱莲草15g);治咽痛善用生甘草6g、木蝴蝶10g、牛蒡子10g;祛风除湿治肩背痛,常配伍生薏苡仁30g、秦艽15g、威灵仙10g;调补中焦、化痰除痞、清热行气,善用陈皮10g、半夏10g、焦三仙各10g、砂仁10g(后下)、厚朴6g、乌药10g、香附10g、虎杖30g;对合并蛋白尿者常于辨证基础上运用健脾益肾固涩法,常配伍芡实10g、金樱子10g、补骨脂10g、覆盆子10g;对于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血尿患者,如HBsAg阳性,则伍用白花蛇舌草30g、龙葵10g、舌莓10g、白英10g、生甘草10g、茵陈30g以清热解毒,抗肝炎病毒,从而利于血尿的消退。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验案举隅: 验案一 王某某,女,38岁。双下肢皮肤间断性紫癜10余年,尿常规异常1个月,1个月前化验尿常规BLD1 ,镜检RBC5~8个/HP,于感冒后升高到15~20个/HP,月经正常,双膝及双腨部酸重疼痛,夜寐差,时有耳鸣,舌质红,苔薄少,脉弦细。
吕老辨证为血尿、紫斑,肝肾阴虚有热,灼伤肾络,西医考虑不除外过敏性紫癜性肾炎。吕老处方如下: 狗脊10g 川牛膝20g 杜仲10g 丹皮、丹参各15g 猪苓30g 白花蛇舌草30g 赤白芍各15g 水牛角粉5g(冲服) 泽泻20g 泽兰20g 三七粉3g(冲服) 羚羊粉0.6g(冲服) 前方加减治疗30余剂,患者反复查尿常规阴性,随访3个月,皮肤未再出现紫癜,尿常规始终在正常范围。 验案二 范某某,女性,14岁,于2005年8月19日初诊,尿镜检异常2年。近1个月来双眼圈色黑,乏力,大便不干,小便有异味,苔薄白,脉细数。尿常规:BLD2 ,镜检RBC46个/HP,尿相差镜检为肾性RBC尿,临床考虑为隐匿性肾炎。吕老辨证为血尿,气血两虚,肝经湿热,灼伤肾络,治以益气养血、平肝清热利湿法,方用: 生芪20g 当归10g 焦三仙各10g 白茅根20g 生甘草6g 猪苓30g 白花蛇舌草30g 三七粉3g 羚羊粉0.6g和 西红花1g分别装胶囊汤药送服。 8月26日二诊,腰酸软,偶有咽痛,舌质淡红,舌薄黄,脉弦细。诊为肾虚肝热,与风热相兼。处以下方: 狗脊6g 川断6g 川牛膝10g 木瓜10g 柴胡6g 赤芍10g 枳壳6g 生甘草6g 鱼腥草30g 连翘20g 银花20g 白花蛇舌草30g 加减治疗20余剂,随访2个月,腰酸痛缓解、反复查尿常规隐血始终阴性。 验案三 叶某,女性,50岁,2005年8月初诊。尿潜血阳性30余年,患者于18岁时出现尿镜检异常,反复尿潜血2 ~3 。于1980年行肾穿刺活检示“局灶节段硬化性肾炎”。18岁发病时有肉眼血尿,从未曾出现过浮肿。近期眼干,频繁眨眼,时有心悸,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化验肾功能及免疫全项正常。 吕老辨为血尿,肝肾阴虚,肝热灼伤肾络,治以平肝清热、滋肾益阴。方用: 菊花10g 生地、熟地各10g 砂仁6g(后下) 枸杞子15g 丹皮、丹参各15g 石斛15g 元参30g 炒山栀10g 枳壳、枳实各6g 茵陈30g 羚羊粉0.6g(冲) 珍珠母0.6g(冲) 上方7付后,患者眼干、眨眼等症状明显减轻,加减治疗40剂,患者尿潜血转阴,尿相差镜检RBC:5000/ml。随访2个月尿潜血始终阴性。后以杞菊地黄丸善后调理。
上一页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