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网 首页 内科医案 查看内容

内科医案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疾病 >> 内科 >> 内科医案

董国立治疗尿频、崩漏及咳嗽晕厥

2015-12-4 05:52| 发布者: 語葵| 查看: 33| 评论: 0|原作者: 高凤琴 文章来源:天津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高凤琴 文章来源:天津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天津著名老中医董国立教授,倡导以开郁为先务,宗开(开郁)、散(散结)、通(通利或温通)、活(活血或活络)四字,灵活运用,每每获效。现择其验案3例,整理如下。

例1尿频证
  
陈某,女,45岁,工人。1992年11月6日初诊。患者于1个月前,因家中办理丧事,在墓地旷野处解小便1次,尔后便自觉尿意频频,严重时10~15分钟即需排尿,尿量不多,亦无排尿疼痛之感。曾多次到医院检查治疗,尿常规等检查均无异常,虽服用氟哌酸和中药清热通淋之品,疗效不佳,故请董老诊治。
  
刻下证见:小便频数,日达10~15次不等,无尿痛,小溲不黄,伴有小腹不温,腹痛,两胁肋胀满,善太息,纳少,舌质暗淡舌苔白滑,脉象弦细涩。中医脉证合参,证属寒凝肝脉,气滞血瘀,膀胱气化失司所致。故拟疏肝解瘀,温经散寒之法,处方:台乌药15g,吴萸12g,小茴香12g,木香10g,沉香10g,香附10g,三棱10g,莪术10g,川楝子10g,补骨脂12g,甘草梢10g。每日1剂,水煎服。
  
服药3剂,小便次数减至每日5~10次。再进5剂,诸证悉除,病告痊愈。
  
按:尿频之证,系指尿意频频,排尿次数增多,无排尿疼痛,小便常规检查无异常的一种病证。常易误诊为淋证。《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说明膀胱的气化主司人体的正常排尿。又肝主疏泄,调畅一身气机,且足厥阴肝经绕阴器,抵少腹,布两胁,故膀胱的气化又与肝之疏泄密切相关。正如林佩琴在《类证治裁》中云:"小便不禁,虽膀胱见证,实与督脉三焦主病也。"董师认为,尿频一证,虽有寒热虚实之分,但临床上,尤以肝气郁结,寒凝血瘀而致者居多。言其治法,又十分强调"治水先治气,气畅溲自常"的论点。本例患者,因丧事在身,肝经本郁,加之在墓地旷野之处,又罹寒凉之邪,客于下焦,以致肝脉气滞,寒凝血瘀,膀胱制约无权,故小便频数也。方中木香、香附、川楝子疏肝开郁,行气止痛,乌药、吴萸、小茴香、补骨脂温肝肾、缩小便,功专散滞祛寒;三棱、莪术行气破血化瘀;甘草梢辅佐诸药直达病所。证治合拍,故显速瘳。

例2崩漏证
  
李某,女,38岁,售货员。1991年8月5日初诊。患者近年来,自疑患了肝炎,精神抑郁不舒。1年前,曾因在空调室内久坐受冷,月经随之而不调。近3个月来,月经每月两次,漏血涩少,色紫黑而有血块,伴有小腹欠温,两胁肋胀痛,严重时月经淋漓不断,舌质淡暗苔白,脉象沉细涩。曾在某院经妇科检查,诊断为"功能性子宫出血"。脉证分析,董师认为,此属寒凝气滞血瘀之经漏,拟温经散寒,理气化瘀之法治之。处方:柴胡12g,嫩桂枝10g,细辛3g,乌药10g,沉香10g,三棱10g,莪术10g,桃仁10g,红花10g,艾叶10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

[1] [2] 下一页


      
    服药10剂后,月经来潮量多,血块较大,但行5日即净。董师认为,此乃佳兆,即瘀血不去,新血不得归经也。故宗以上大法,随证稍作加减,再服20余剂,月经又来潮,然4日即净,稍见血块,余证均轻,惟感腰酸乏力,舌淡暗,脉象沉细。改用乌鸡白凤丸、安坤赞育丸每日各1丸,健脾补肾以复其本。如此调理2个月,崩漏告愈,月事如常。
      
    按:功能性子宫出血系指卵巢功能障碍,生殖系统无明显器质性病变而引起的子宫出血。中医将本病归属于崩漏门。正如《医宗金鉴》中所云:"妇人行经之后,淋漓不止,名曰经漏;经血突然大下不止,名曰经崩。"董师认为,崩漏之疾,病因复杂,证候各异,临床上虽以火热证为多,但因寒凝气滞,瘀血内停,血不归经者亦屡见不鲜。盖肝为血之府库,郁怒伤肝,肝伤不能藏血而血自妄行,所以崩漏;又血遇寒则凝,泣而不行,瘀血内停,血不归经,所以崩漏。该患者一是有生气郁怒及受凉病史;二是证见两胁肋胀痛,漏血涩少,经色紫黑而有血块,小腹欠温;三是舌淡暗苔白,脉象沉细涩。审证求因,证属寒凝气滞血瘀而致崩漏无疑。故在治疗上,虽未投大量止血固涩之品,而大胆选用温通活血之药,使经温气畅,瘀去宫宁,故血自归经,崩漏自止。待药后血净,董师又予滋补脾肾,扶正固本,以收奇效。

    例3咳嗽晕厥
      

    张某,男,54岁,干部。素有咳喘病史10余年,1991年8月15日就诊。主因间断性发作剧烈咳嗽时晕厥半年。证见形体稍胖,咳嗽痰稠而粘,不易咯出,头晕头痛,右腿麻木,心烦易怒,面色晦暗,舌质红,舌苔黄而略厚,脉象弦滑。脉证合参,证属肝木亢盛化风挟痰,风痰上蔽心窍,而突发晕厥。治宜清肝熄风,祛痰开窍。处方:天麻15g,全虫10g,天竺黄12g,胆南星12g,石菖蒲12g,僵蚕10g,半夏12g,全蝎10g,牛膝15g,蔓荆子12g,白芷10g,细辛3g,菊花10g。水煎服,每日1剂。
      
    服药14剂后,诸证明显减轻,守方加减共服60余剂,病告痊愈。随访1年,未见晕厥复发。

    按:咳嗽晕厥在临床上以男性40~50岁者为多。董老认为本病属于中医厥证范畴。其病因虽多,但总与痰密切相关。可谓"厥多挟痰"也。正如陈士铎在《辨证录·厥证门》和《石室秘录·死治》中所云:"肝气之逆,得痰而厥。""一时卒倒,不醒人事是也,此等病是邪气中之,痰迷心窍也。"本病例即属素有咳喘之人,痰饮内伏,加之肝木亢盛化风,挟痰上蔽心窍所致的厥证。在治疗上,董老倡导以清肝、熄风、祛痰、开窍诸法并用,尤以攻痰与开窍为要。方中天麻、全蝎、僵蚕、蔓荆子、白芷、菊花等清肝熄风;胆南星、半夏、天竺黄、菖蒲等祛痰开窍;细辛味辛,开郁散结;牛膝活血通经,引血下行。诸药合用,使肝气得以调顺,心窍得以畅达,清气得以上升,痰浊得以下降,阴阳之气得以顺接,故临床诸证迅速得以缓解,而不致发生晕厥。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