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网 首页 外科医案 查看内容

外科医案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疾病 >> 外科 >> 外科医案

陈彤云教授诊治面部皮疹、慢性荨麻疹经验

2015-12-4 13:30| 发布者: 喀喀喀2| 查看: 55| 评论: 0|原作者: 王淑惠 文章来源:河北省中医院 王淑惠 文章来源:河北省中医院

陈彤云教授, 出生于中医世家, 后又深得皮外科专家赵炳南精髓, 悬壶济世长达半个多世纪, 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在北京中医医院赵炳南皮肤病医疗中心进修期间, 有幸随陈彤云教授学习, 多蒙指点教诲, 受益良多, 兹将临床捡得珍贝, 整理如下, 以飨同道。

1 辨证辨病, 互为补充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及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 皮肤病逐渐增多, 出现了一些前人没有遇到过的新病种, 如染发剂造成的皮炎、放射性皮炎、艾滋病等。陈老认为, 在辨证的同时, 还要结合现代病的特点对疾病做出明确的诊断, 辨证与辨病同等重要, 互为补充。辨证是客观的, 针对疾病的性质而言; 辨病则相对是微观的, 指疾病的病理形态、病因而言。在临床上, 陈老辨证与辨病有机结合, 互为补充。在治疗上, 陈老也很重视辨证论治与中草药的现代药理研究成果相结合。近年的研究证实, 痤疮的发生与痤疮棒状杆菌感染有关, 故在治疗痤疮时陈老除按临床辨证分型立法组方外, 还加用一些经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有抗杆菌作用的中草药如茵陈、连翘、黄柏、北豆根、虎杖、白花蛇舌草等, 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验案举例: 付@ @ , 男, 19 岁, 2001 年10 月10 日来诊。病史: 6 年前面部开始起皮疹, 逐渐增多加重, 后波及颈、前胸, 多方治疗无效。查:面、颈及前胸多数密集粉刺、脓疱、丘疹、囊肿和结节, 粟粒至枣大小, 其间夹杂深浅不一的疤痕,皮疹色红或暗红, 舌质红, 苔黄, 脉数。平素大便秘结, 口干渴。陈老诊为聚合型痤疮, 辨证为肺胃实热, 兼感毒邪。治以清热解毒, 软坚散结。药用双花、丹参、虎杖、蛇舌草各30g, 连翘、草河车各15g, 夏枯草10g, 茵陈、生石膏各20g, 当归、苦参、黄柏、川军( 后下) 各10g, 北豆根6g。同时外抹硫雷洗剂( 由硫黄、雷锁辛等组成) 。服药14 剂后, 皮疹基本无新生, 丘疹、脓疱消退, 囊肿渐消, 二便调。前方去生石膏、川军, 加土茯苓20g、黄连10g, 又服14 剂, 皮疹全消, 6 年顽疾,28 天收功。

2 制方效古而不泥古

陈老常说: “制方效古而不要泥古。“陈老善用古方化裁, 治疗慢性皮肤病。临床上常能遇到一些慢性荨麻疹患者, 虽有风寒外感之表现, 但体内湿热之象较明显, 寒热错杂, 治疗较为棘手。《诸病源候论#风瘙身体隐疹候》指出: ” 邪气客于皮肤,复逢风寒相折, 则起风瘙瘾疹。0 陈老则认为禀赋不耐, 又食鱼虾、辛辣酒酿、肥甘厚味, 致体内湿热之邪较重, 当风寒外袭, 寒邪就会入里化热, 加重湿热之邪, 形成风寒外束, 内有湿之征。对于此类型的荨麻疹, 陈老根据古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化裁制成一经验方。方由麻黄、杏仁、连翘、当归、桑白皮、茯苓、泽泻、海桐皮、白鲜皮、秦艽、甘草组成。方中麻黄、杏仁解表宣肺以散风寒之邪;当归养血活血, / 治风先治血, 血行风自灭0 ; 茯苓、泽泻、桑白皮、连翘健脾除湿, 清肺胃热, 此四味药合用可祛除体内湿热之邪; 海桐皮、白鲜皮清热除湿, 祛风止痒; 甘草调和诸药。由于此方配伍合理, 内外兼顾, 若临床辨证准确, 投之效如桴鼓。

验案举例: 沈@ @ , 女, 30 岁, 2001 年8 月1 日来诊。病史: 1 年来每晚临睡时周身皮肤瘙痒,起红色小丘疹, 晨起自消, 曾多家大医院诊治, 疗效不巩固, 近7 天来病情加重, 影响睡眠。患者素体偏胖, 喜冷食, 微恶风寒, 无汗。查: 全身未见原发皮疹, 四肢、躯干可见散在抓痕、血迹, 舌红, 苔根黄腻, 脉滑略数。陈老诊为: 慢性荨麻疹。辨证风寒外袭, 湿热内蕴。药用麻黄3g , 杏仁、当归、桑白皮、泽泻、秦艽各10g , 连翘、茯苓各15g, 白鲜皮20g , 生石膏30g, 甘草6g 。7剂, 日1 剂, 水煎服。患者7 天后来谢, 自述服药1 剂, 瘙痒轻, 微汗, 当晚即未起皮疹, 服完7 剂而愈。

[1] [2] 下一页

    3 急则治标, 缓则治本

    陈老常说: “医者在临证时应该灵活运用急则治标, 缓则治本的原则。”治病求本是医者之理想,然病情多变, 其本难求, 而许多慢性皮肤病, 在长期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复杂的变化, 当出现新发病时必须“ 急则治标”。如在治疗急性接触性皮炎时, 由于这类疾病病发迅速, 有时控制不及时会波及全身, 导致系统性接触性皮炎。此时陈老常用重剂清热凉血解毒之品独治其标, 并用马齿苋30g ,煎水冷敷局部以救急, 同时积极寻找并去除致敏原, 此时, 可不必顾及患者素体的强弱虚实。而有些年老体弱者患带状疱疹, 在疱疹消退后常遗有神经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治疗中最棘手的难题, 常经久不愈, 疼痛难忍。陈老在治疗这些病人时认为: 虽然疼痛是由于余毒未清, 气滞血瘀所致, 但根本原因是年老体衰, 气虚不能驱邪外出,故必须益气扶正补虚为主, 重用黄芪、太子参以培中气, 缓则治本, 常能收到奇效。

    验案举例: 孙@ @ , 女, 70 岁, 2001 年12 月19 日初诊。病史: 患者半年前左胸背部起红斑水疱伴疼痛, 在当地某医院诊为“带状疱疹”。经治疗, 皮疹虽干燥, 结痂, 但疼痛不减, 痛苦万分,多方治疗无效, 患者抱着一线希望慕名求治于陈老。查: 左胸乳下至左背部暗红色色素沉着斑呈带状分布, 局部疼痛拒按, 舌质红苔薄白, 脉细。陈老诊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药用太子参、板蓝根、忍冬藤、云苓各20g , 黄芪、怀白芍、生地、徐长卿、当归各15g, 生栀子、胆草、元胡、陈皮各10g, 甘草6g。服药14 剂, 疼痛明显见轻。后又守法加减服药21 剂疼痛完全缓解, 半年后随访,未复发。

    4 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

    中医学有两个基本特点; 一是整体观念, 二是辨证论治。陈老常讲: “ 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是祖国医学的精髓。《内经》 云‘有诸内必形诸外’ , 故不要把皮肤病看成是简单的皮肤损害, 外在的皮损往往是由‘内因’造成的, 是脏腑气血阴阳失调的外在表现。” 陈老在治疗皮肤病时强调辨证论治,注重外病内治, 常通过内服药调整脏腑气血而获效。如神经性皮炎, 陈老认为本病多因情志不遂,郁闷不舒, 心火上炎, 以致气血运行失调, 经脉失疏, 日久耗血伤阴, 血虚化燥生风; 也有因脾蕴湿热, 复感风邪, 蕴阻肌肤而发病。如症见皮损色红, 心烦易怒或精神抑郁, 失眠多梦, 口苦咽干,舌质红, 脉弦滑等症。此为情志内伤, 肝郁化火。治以舒肝解郁, 凉血疏风为法。若症见皮损呈淡褐色, 肥厚粗糙, 瘙痒剧烈, 夜间尤甚, 大便溏薄。舌苔白腻或薄白, 脉濡缓, 则辨为脾湿不运, 外感风邪, 治以健脾利湿, 养血疏风。

    验案举例: 刘@ @ , 男, 56 岁, 2001 年10 月17 日来诊。病史: 3 年前饮酒后颈部瘙痒, 逐渐加重, 后波及腰部、骶尾部, 多方治疗无效。查: 颈部、腰围部、骶尾部皮损成片, 粗糙肥厚呈苔藓样变, 边界不清, 伴有抓痕及血痂, 瘙痒剧烈, 夜间尤甚, 心烦易怒, 失眠多梦, 舌质红, 脉弦。陈老辨为肝热血燥, 治以清肝泻热, 兼以养血安神。药用胆草、生栀子、丹皮、赤芍各10g, 夏枯草、生地各20g, 丹参、白蒺藜、白鲜皮、生龙齿、枣仁、鸡血藤各30g。服药7 剂后, 皮损不痒, 夜寐安。复诊仍守法加减, 21 天后疹愈。治疗期间患者未用任何外用药。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