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朱教授外科临证用药经验撷取
2015-12-4 13:35| 发布者: 心之水选择| 查看: 24| 评论: 0|原作者: 侯勇 文章来源: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侯勇 文章来源: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周玉朱教授、主任医师是全国第二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导师,从事中医外科临床30多年,学验俱丰,临证用药有独到之处。笔者有幸随周老临诊,受诲颇深,兹将周老临证擅用之药经验撷取一二,介绍如下。 1 寒痹脱疽 重用麻黄 周老用麻黄治疗外科病症多为颈、肩、腰腿痛及脱疽等属风寒湿邪痹阻之证。临床多表现为局部白肿、疼痛,喜温而恶寒,舌淡,苔薄白或白腻,脉缓或沉迟或细。常用炙麻黄,用量在30~60g,小儿酌减量,配威灵仙30~50g,干姜、肉桂各15~30g,乌梢蛇10~15g,炙蜈蚣3~5条,治疗颈、肩、腰腿痛;配威灵仙30~50g,肉桂10~15g,炙黄芪、穿山甲各20~30g,炙全蝎6~8g,治疗脱疽。周老认为风寒湿痹痛及脱疽多为沉痼顽疾,非重用温散之品不足以祛邪,故重用麻黄取其温散寒邪、祛风化湿的作用;炙用以减其发汗作用,以免伤津;加威灵仙以增 2 痰饮诸证 擅用葶苈子 周老临证用葶苈子多以治疗鼓胀、大脚风、缩窄性心包炎等外科病症属痰饮实证或虚实夹杂之证。临床多表现为胸闷,腹胀,胸腹积水,肢肿,或有便秘,尿少,苔厚滑腻,脉弦滑有力。常用量为30~70g,配商陆15~30g,炙黄芪、炒薏苡仁、茯苓、生姜皮各30~50g,治疗鼓胀,多为门脉高压症腹水较甚者;配商陆、泽兰、三棱、莪术各20~30g,桂枝15~30g,治疗大脚风(淋巴水肿);配南沙参、山药、炙紫菀各20~30g,苦杏仁、川贝母各6~10g,治疗缩窄性心包炎或本病的术前用药。周老认为葶苈子是一味标本同治、攻中寓补的利水消肿药物,能通调三焦,对胸腹、肢体水湿痰饮停聚皆有效,临床大剂量应用极少有不良反应和毒性,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有较强的强心、抗菌等作用。临证常以其配伍商陆,能通利二便,对水肿胀满、大便秘结、小便不利者,疗效更佳。但商陆有毒,以干品毒性较强,经长时间煎煮,或反复蒸晒、醋制用可减弱其毒性。葶苈子味苦、性大寒,对纯属虚证水肿不宜用之,以免犯虚之戒。
[1] [2] 下一页
3 攻坚破瘀 水蛭为君 周老用水蛭治疗外科病症主要有硬化性胆管炎、脱疽、硬皮病、甲状腺腺瘤等属血瘀证者。临床表现常有患处变硬、凹陷,或为肿块,或有条索状物,皮色紫暗或苍白,伴有疼痛,痛有定处,舌质暗,脉涩,或结代,或细弱。常用炙水蛭20~60g,配土鳖虫6~8g,泽兰、刘寄奴、苏木、红花各20~30g,治疗硬化性胆管炎;配威灵仙、三棱、莪术、穿山甲、皂角刺各20~30g,治疗脱疽、硬皮病;配白附子5~10g,旋覆花、牡蛎各20~30g,制半夏、陈皮各6~10g,治疗甲状腺腺瘤。周老认为,血瘀为患,轻者表现为瘀斑、紫癜、血肿,宜活血散瘀,以当归、芍药、丹参等活血之品即可;重者则表现为硬化、萎陷、梗塞或血管闭塞、曲张,或结块成瘤,当破血逐瘀,宜用水蛭、虻虫、血竭等破血之药方可奏效。水蛭破中有补,即使对因虚致瘀或血瘀体弱者也可应用,或配伍补养气血之药为助。水蛭多以粉装胶囊或制成粗制剂,既能保存药效,又便于使用。 4 清热利湿 苦参为先 周老用苦参治疗外科病症主要有急性皮炎、湿疹、痤疮、脂溢性皮炎、急性胆道感染、丹毒等属湿热实证。临床表现多有患处红肿热痛或痒,或起丘疹、红斑、水疱、渗液,或有腹痛以胁肋为甚,伴发热及身目尿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常用量为10~50g,配黄柏、蒲公英、莶草、冬葵子各20~30g,治疗急性皮炎、湿疹;伍黄芩、黄连、柴胡、茵陈、连翘各20~30g,治疗急性胆囊炎、胆管炎;入紫草、生薏苡仁、赤芍、泽漆、丹皮各10~15g,治疗丹毒、脂溢性皮炎。周老认为,苦参味苦性寒,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临证适用范围较广,对外科病症为上、中、下三焦湿热证者皆可应用,尤对各类皮肤病疗效较好,可为首选之药,既可煎服,又可外用,具有清热燥湿、解毒止痒、祛风利水之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具有较强的抗炎、抗病原微生物、安定镇痛等作用。常配伍清热解毒化湿之药以助其效。但对脾胃虚弱或阴液不足者不宜用之,以免苦寒伤胃或利水伤津。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