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网 首页 中医 临床经验 名家专辑 查看内容

张舜华疑难病治验二则(交流探讨)

2015-11-29 21:07| 发布者: 亮仔| 查看: 6| 评论: 0

摘要: 人物简介 张舜华,女,1935年1月出生于安徽省歙县定潭。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为新安医学著名医家家族链的典范——“张一帖”的第14代传人。行医50余载,临床经验宏富,尤擅伤寒、肾病、肝胆病、癫狂 ...
人物简介

张舜华,女,1935年1月出生于安徽省歙县定潭。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为新安医学著名医家家族链的典范——“张一帖”的第14代传人。行医50余载,临床经验宏富,尤擅伤寒、肾病、肝胆病、癫狂、妇科等疾病的诊治,创立多种效方达药,其验甚广;对中医治则、治法多有发挥,在辨证用药上制定了择时施治等原则,具有重要临床价值。其临床研究成果曾获安徽省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省自然科学三等奖。

精神分裂症

吕某,女,45岁,农民。

1975年10日5日初诊:患者精神病多年,经治疗后病有好转。近因情志不遂,旧恙复萌,而且病情较前增剧。据家属述其平素心胸狭窄,每多疑猜忌,遇事抑郁不舒,前几日因怒而突发精神失常,无端啼笑,喃喃独语,幻视,幻听,时而恐惧,时而狂妄,通宵不寐。自称肩背酸痛,口渴喜饮,大便欠畅。经某县人民医院和上海某医院确诊为“精神分裂症”。服镇静安眠药一月余少效,故来求诊。

先生观其精神抑郁,脸红目赤,舌质绛,苔黄厚腻,脉滑有力。认为此属肝郁化火。

诊断:狂证(痰火上扰型)。

治法:镇静安神,开窍祛痰。

处方:珍珠母(先煎)60g,生铁落(先煎)60g,生龙骨(先煎)20g,柏子仁12g,酸枣仁12g,茯苓

15g,炒枳壳5g,风化朴硝(后下)9g,广郁金12g,石菖蒲12g,制远志15g。

10月10日二诊:服药5剂,意识稍清,恐惧狂妄好转,大便亦通。惟睡眠仍欠安,偶有幻听,舌脉如前,从原轨进退。

去朴硝、枳壳,加合欢皮、合欢花各15g,忘忧草20g。

10月19日三诊:续服5剂,精神基本正常,肩背酸痛大减,幻听亦不明显,脉转细缓,舌质转淡红,苔转薄黄。惟纳谷呆钝,偶有多疑,神困肢软。再守原方,佐以扶正和胃,以竟其功。

去铁落、龙骨,加元参15g,麦冬12g,建曲20g。

11月6日四诊:服药15剂,患者基本恢复健康,已能参加家务劳动。效不更方,嘱将原方续服15剂,并嘱其亲属多方开导,解其隐曲,乐其意志。

经追访,得知5年来未见复发。

按:根据患者的脉搏、舌苔、症状表现,非大剂量的珍珠母、铁落、龙骨重镇之品不能安其神、镇其惊。方中用二仁、麦冬、郁金、忘忧草、合欢皮、合欢花等药物,助其宁心、解郁、安神之功。菖蒲、远志以交通心肾、涤痰开窍,茯苓渗湿化痰,枳壳宽肠行气,朴硝润下软坚,使痰去窍开,肩背酸痛自除,殆亦治病求本之意。

萎缩性胃炎

陈某,女,35岁。

1988年4月10日就诊:胃病数载,虽经多方治疗不愈而不堪其苦,遂来我院就诊。症见形体消瘦,两胁攻胀,面色不华,烦躁易怒,胃脘部隐痛,时有灼热感,嘈杂不适,

纳谷欠馨,若得食则胃胀更甚,伴神疲乏力,大便溏薄,每三五日一行。舌质红,苔黄腻,脉细数。乃脾胃素弱,纳化失常,阴虚津少,胃络失养之象;脘闷嘈杂、苔黄腻又为湿热内蕴之征;两胁攻胀、烦躁易怒乃木旺克土、肝用过亢所致。证属脾胃阴虚,湿热蕴结,肝用有余。治以清化湿热为先,柔肝养阴辅之。

药用:藿香、佩兰各9g,苏梗10g,苍术、白术各10g,怀山药15g,佛手片10g,谷芽、麦芽各15g,绿萼梅10g,云苓15g,白芍12g,甘草6g,炒蒲黄10g,五灵脂10g。

嘱其忌食生冷油腻及辛辣动火等刺激性食物,另忌过度思虑及忧郁,注意调养情志。

4月22日再诊:服药10剂,胃部灼热感已失,脘胀嘈杂感减轻,唯纳谷欠馨,时有头晕,精神欠振。舌质暗滞,苔薄黄、微腻,脉濡数。湿热基本已去,病有好转之势,法宜养气养阴、柔肝和胃。更方如下:

北条参10g,麦冬10g,肥玉竹9g,白扁豆15g,怀山药15g,白芍10g,绿萼梅9g,陈皮15g,甘草6g,焦三仙各15g,炒蒲黄(包煎)10g,五灵脂10g。

4月30日三诊:进上方7剂,胃脘隐痛消失,偶见食后脘胀,纳谷见增,嘈杂未作,大便仍不成形,但能每日一行。苔白腻,脉细弱。方已奏效,依上方去玉竹加藿香、佩兰各10g,服用7剂。后迭经三诊,诸症均查。为巩固疗效,守方不更,再进7剂。

6月15日六诊:诸症未作,食欲增,大便成形,形体见丰,2年来随访,一直工作,未见病复。

按:萎缩性胃炎在中医学中属“胃脘痛”、“嘈杂”、“痞证”等范畴,本例属脾胃虚弱,胃阴不足,湿蕴久而化热,既有胃阴不足,又有脾虚肝旺,既有湿热中阻,又兼后天失常虚实夹杂之候。其中,湿热之邪为标,脾胃虚弱为本。故当先祛湿邪,湿祛则热孤,继则柔肝养阴,甘凉濡润,益胃阴以增强胃之腐熟功能。法宜宣化、渗利、疏理三法合用,标本并治,药证合拍,脾胃纳化正常,沉疴得平。

萎缩性胃炎初起一般多表现为湿热内蕴之实热证,治疗上多从清热祛湿人手。然而,如若病久不愈、正气渐耗,或清利过度、正气损伤,或素体虚弱、正气不足,都可出现虚象而形成虚实夹杂之候,其治较为复杂。特别是出现了阴虚夹湿之证,治疗就更为棘手,滋阴则助湿,使邪更盛,燥湿则伤阴,使正气更为虚损,互为影响,互为因果。为此,医生应详为辨证,根据虚实孰重、孰急而决定治则、选用方药,并随时观察病情变化,灵活化裁。张舜华先生根据数十年的临床治疗经验,凡见病理切片报告有肠上皮化生者,均应加用刺猬皮、穿山甲以软坚散结、消息肉、化瘀滞;凡脾气虚损、胃脘作痛者,宜用黄芪配莪术、三棱以益气消瘀,用药剂量视病情而增减,药后胃痛多趋缓解或消失,坚持服用,病变常可消匿于无形;疼痛甚者,加用活血化瘀、散结止痛之失笑散,该方不仅善于止痛,还能改善微循环,调节代谢失常和供给病变的神经血管以营养,从而使肠上皮化生和增生性病变得以转化和吸收;舌质红、脉弦者,可再用白花蛇舌草、石斛等;脘胀甚者徐长卿必不可少,以其善于行气消胀、缓急止痛。以上药物用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屡获佳效。(李梢 清华大学)

相关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