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病多因湿阻中焦,脾胃升降功能失常,影响肝胆的疏泄,以致胆汁不循常道,渗入血液,溢于肌肤所致。因病因多强调湿,故治疗多注重利尿驱湿。张仲景“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一语对后世影响颇大,临床有“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之明训。其实,利尿虽为退黄之要法,但决非治黄惟一方法。临证除以茵陈五苓散为代表方的利尿退黄法外,尚有如下常用退黄之法。 1.发汗退黄法 黄疸初起有表证,当发汗解表以退黄。如见恶寒发热脉浮汗出等表虚证,可用桂枝加黄芪汤调和营卫,扶正托邪;若无汗而表实内热者,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解表散邪,清热除湿;表实内热重者,可参《外台秘要》麻黄等五味汤(麻黄、葛根、石膏、茵陈、生姜)“发汗以泄黄势”。 2.清热退黄法 若身黄发热,且心烦口渴无汗,舌红苔黄者,用栀子柏皮汤清热利湿退黄;酒疸,心中懊憹而热痛,用栀子大黄汤清宣胃热,清泄腑实,热清而黄自退。 3.解毒退黄法 黄疸急起,黄色深而鲜明,口干溲赤,苔黄糙,脉弦数,可用银花解毒汤(银花、夏枯草、地丁、黄连、丹皮)或肝炎解毒饮(白花蛇舌草、夏枯草、田基黄、土茯苓、茵陈、山栀、黄柏)加减治之。 4.通下退黄法 黄疸因瘀热在里而见腹满者,用茵陈蒿汤;黄疸腹满汗出,小便不利而赤者,为表和里实,用大黄硝石汤。上二方或以大黄,或硝黄并用泄热通便,虽用茵陈、栀子、黄柏等利湿退黄,但清热通便之功颇著。 5.温化退黄法 黄疸色暗,脉迟,纳少、呕恶、腹满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此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多用茵陈理中汤、茵陈术附汤类健脾和胃,温化寒湿。 6.和解退黄法 胆胃不和,见发黄腹痛,呕吐、口苦咽干,不欲饮食者,宜小柴胡汤和胆胃,和解退黄。 7.理气退黄法 通常用于肝郁气滞,横逆犯胃,肝郁脾虚者。多见脘腹胀满,胁肋隐痛,不思饮食,肢体困倦,大便稀溏,脉弦细等症,宜疏肝理气,调理肝脾,方取四逆散、逍遥散或柴芍六君子汤。 8.逐瘀退黄法 如见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自利,其人如狂,为瘀血发黄,宜破血逐瘀之抵当汤;黄疸额上黑,暮晚五心烦热盗汗,小腹急,少腹满,大便黑时溏,系女劳疸夹瘀血证,宜硝石矾石散化瘀消坚,瘀去坚消而黄自退。 9.催吐退黄法 酒疸初起,见脉浮鼻燥欲吐者,乃正气驱邪外出之势,要因势利导用吐法治之,轻者可用栀子豉汤,病重者可用瓜蒂汤。有报道用甜瓜蒂汁喷鼻,使鼻孔流出黄水退黄作用甚佳。上法均体现了“其高者,因而越之”之旨。 10.润燥退黄法 黄疸日久,因过用利湿药等原因而见津粘血燥,大便秘结者,宜润燥通瘀之猪膏发煎,猪膏润燥利血脉,乱发通瘀利水道。临床对蓄血发黄而津液枯燥者有效。 11.补虚退黄法 虚劳发黄而见脾虚血亏者,用小建中汤甘温建中,补虚退黄。他如见脾虚气弱者宣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健脾益气;肝肾阴虚者用一贯煎等滋补肝肾;气血俱虚者则宜八珍汤类气血并补。 总之,证有千变,药亦有千变。黄疸病临证变化多端,非“利小便”一法所能通治。凡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无不可变通用之以退黄。(旷惠桃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