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6月26日《两个“六经”莫混淆》一文,有诸多新颖观点,读之使人耳目一新,受益良多。但对文中的某些观点不敢苟同,本着辨章学术之精神,将自己学习《伤寒论》的粗浅体会,简陈如下,不妥之处,尚希方家教正。 关于《伤寒论》六经实质问题,历代医家争议较多,提出了许多观点,计有经络说、六经分证说、气化说、经界划域辖病说、阴阳说、六经形层说、阶段说、三焦说、证候群说、正邪消长说、八纲说、时空说、六病分证说、用控制论模糊识别概念分析六经之说等等,可谓见仁见智,尽管观点不一,但都认为其属于一个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对临床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两个“六经”莫混淆》文中(以下简称文中)将六经实质指认为六证,“六病的实质是六证,且从属于八纲,故八纲辨证只具抽象,而六经乃有定型。”且不论文中将病位分为“表、里、半表半里三者”,其“半表半里”难以“从属于八纲”,即使单纯将六病实质定为六证也似不妥。 对此,首先要弄清“病”、“证”和“症”的概念:所谓“病”,是对某疾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病理性概括,是对该病的本质性认识;“证”,系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现阶段的病理性概括,是对疾病当前本质所作的判断;“症”,即“症状”的简称,包括自觉的症状与他觉的体征,是机体有了病变所具体表现的现象,是诊病、辨证的主要依据。病是疾病全过程的根本性矛盾;证是疾病某现阶段的主要矛盾,证从属于病。症是病和证的表象,是确诊疾病、分析证候的依据,也是判断疗效的依据。在临床上建立中医病、证、症诊断标准,使病的标准体现疾病本质,把握疾病全局;证的标准体现疾病当前主要矛盾,确切反映病因、病性、病位和病势;症的标准体现量化,反映疾病的缓急。进一步将三者结合起来论治,使辨病论治体现治疗的全局性,辨证论治体现治疗的阶段性,辨症论治体现治疗的即时性,以辨病论治限制辨证论治,指导治疗方向,避免了无原则的随证变法;以辨证论治充实辨病论治,便于抓着主要矛盾,避免主次不分;以辨症论治应临床之急,便于减轻病人痛苦,阻滞疾病恶化。 《伤寒论》建立了相关标准,构筑了祖国医学辨病、辨证、辨症论治相结合的临床体系,直至今日,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为我们今日诊断标准的建立树立了榜样。如《伤寒论》的主要辨治体系,即今日所谓的“六经辨证”,实则即是辨病、辨证、辨症论治相结合的有机体系,此从其各篇名称即可昭示:除少数理论论述及具体操作方法论述者采用“辨脉法”、“平脉法”、“伤寒例”等外,凡涉及治疗者,多采用“辨××病脉证并治”名之,其包含了辨病、辨脉、辨证、论治四个方面内容,其有关诊断的辨病、辨脉、辨证三个方面,辨病、辨证自不待言,而辨脉之“脉”实即指“症”而言,泛指疾病过程中患者所表现的单个症状或体征。初步建立了“病”、“证”、“症”的诊断标准。在具体标准的制订上,首先将疾病分为六大种类,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各立提纲一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其所立六经提纲条文,即是“病”的诊断标准,在辨治过程中起到了纲要作用。在病的诊断标准下,又细分出诸多“证”的诊断标准,如太阳病中,又分为中风、伤寒和温病之证,分别制订了各自的诊断标准,中风证:“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伤寒证:“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温病:“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再据具体病因、病位、病性、病势及体质等等不同,又分列了桂枝汤证、麻黄汤证、桂枝加附子汤证、桂枝加葛根汤证、大青龙汤证、小青龙汤证、麻杏石甘汤证等等,制订了各自相应的诊断标准。不难看出,这些病或证的诊断标准,多是由“症”组成的,“症”的辨析,为准确辨病、辨证提供了基础,一般而言,辨症多隐含在辨病与辨证之中,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尤其是在病情紧急时,某一症便上升到了主要方面,成为整个诊断和治疗靶点,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发汗不解,腹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等等,其“目中不了了,睛不和”、“发热汗多”、“腹满痛”及“脉沉”、“下利清谷不止”、“脉结代”等“症”,以及以小便利与不利辨蓄水蓄血、多少辨燥屎成与不成、清与不清(白)辨表与里及寒与热等等,构成了辨症的诊断标准。其辨证与辨症的诸多标准,均为网目,纲领与网目的有机结合,形成了疾病诊断和论治的有机整体;这些经典标准若能掌握、领会、贯通,临床当可思过半矣,我们应继承发扬。(张喜奎 福建中医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