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网 首页 中医 理论探讨 查看内容

简论《中藏经》学术思想(学术与临床)

2015-11-29 23:32| 发布者: 。。屋里的烟| 查看: 9| 评论: 0

摘要: 《中藏经》又名《华氏中藏经》,疑为华佗弟子将华佗所授理法方药集腋成裘、自珍自用之作,实为课徒用书。其学术思想渊源于《内经》、《难经》,而以形证脉气决生死,以脏腑辨证为中心独树一帜,可谓自《内经》、《难 ...
《中藏经》又名《华氏中藏经》,疑为华佗弟子将华佗所授理法方药集腋成裘、自珍自用之作,实为课徒用书。其学术思想渊源于《内经》、《难经》,而以形证脉气决生死,以脏腑辨证为中心独树一帜,可谓自《内经》、《难经》以降,理法方药俱备之完整医经,学术思想独到、阐释医理简明、切合临床实用之医家宝典。

《中藏经》以脏腑脉证为中心,广搜而精选《内经》、《难经》以及上古医籍之中论阴阳、析寒热、分虚实、辨脏腑、言脉证之理,揆诸大旨而融会贯通,条分缕析且发挥蕴奥,最早形成以脉证为中心之脏腑辨证学说,奠定脏腑辨证理论之基础,为中医明经正道,厥功甚伟。其学术思想包括:①指导思想为“天人相应”,提出“阴阳否格、上下不宁”病机学说;②诊断思想为重“形证脉气”,创立“寒热虚实生死逆顺”脏腑辨证八纲;③治疗思想为“从顺其宜”,倡导“调平阴阳、水火相济”之大法;④学术观点为“贵阳贱阴”,启迪扶阳温补之医学流派。

总结阴阳否格、上下不宁之病机学说

《中藏经》以“人与天地相应”为指导思想,明确指出“人者,上禀天,下委地,阳以辅之,阴以佐之;人之动止,本乎天地;天合于人,人法于天。”故以人身四肢五脏、呼吸初寤寐类比天地四时五行、寒暄动静,认为人之百病、病之百候、候之百变,皆天地阴阳逆从而生:“阴阳平,则天地和而人气宁;阴阳逆,则天地否而人气厥。”阴阳者,气血也,上下也,虚实也。故《中藏经》以《阴阳否格论第六》、《寒热论第七》、《虚实论第八》、《上下不宁论第九》、《脉要论第十》诸篇论述病机。“阴阳否格”者,谓气机不从顺也。而气有阴阳之分,阴阳有否顺之机。阴阳否格,则诸病乃生。从“阴阳否格”入手论述病机,可谓提纲挈领。

“寒热”者,病机也;“虚实”者,病性也。《中藏经·寒热论第七》曰:“阳不足则先寒后热;阴不足则先热后寒。又上盛则发热;下盛则发寒。”总括之,则曰“阴阳相胜”。又予“病有脏虚脏实、腑虚腑实,上虚上实、下虚下实”总论与分论之,本于《内经》、《难经》而全于《内经》、《难经》,论寒热虚实,可谓要而不略。

上下者,病位也。脏腑之位有上下之序,五行制化有母子之系。而母子者,亦上下也。故一脏受病而累及他脏之病机,《中藏经》以“上下不宁”喻之,如“脾上有心之母,下有肺之子。心者,血也,属阴;肺者,气也,属阳。脾病则上母不宁,母不宁则为阴不足也,阴不足则发热。又脾病则上子不宁,子不宁则为阳不足也,阳不足则发寒。脾病则气血俱不宁,气血不宁则寒热往来,无有休息。”若此,则脏腑受病之传移变化,五行生克之制化机变均涵泳于上下不宁论中矣。《中藏经》论病位及其变移之意义,可谓发前人之所未发。

气血者,阴阳也,亦病机之所本也。《中藏经·脉要论第十》曰:“脉者,乃气血之先也。气血盛则脉盛,气血衰则脉衰,气血热则脉数,气血寒则脉迟,气血微则脉弱,气血平则脉缓。”故以脉象察病机,为其特色。

创立“寒热虚实生死逆顺”脏腑辨证八纲

《中藏经》源于《内经》而异流,以形证脉气为依据,创立“脏腑辨证八纲”,曰“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辨病机则定性为寒、热、虚、实,辨病势则预后为生、死、逆、顺,指出:“夫人有五脏六腑,虚、实、寒、热、生、死、逆、顺,皆见于形证脉气,若非诊察,无由识也。”其脏腑辨证八纲之学术思想十分明确,独具特色。兹列述如次:

指导思想——天人相应。认为“天合于人,人法于天;百病、百候、百变皆天地阴阳逆从而生”。

生理观点——脏腑中心、阴阳平衡。认为“天地有阴阳五行,人有血脉五脏;阴阳平,则天地和而人气宁;阴阳逆,则天地否而人气厥”。

病机观点——阴阳否格、上下不宁。认为“否格者,谓阴阳不相从也”,而“寒热乃阴阳相胜,脏腑有虚实之变”。

辨证要旨——判定顺逆、决断生死。认为“生死致理,阴阳中明;从逆之兆,亦在乎审明”。

辨证依据——形、证、脉、气。

辨证方法——脏腑辨证。

辨证纲领——虚、实、寒、热、生、死、逆、顺。

纵览医籍,凡虚实寒热之辨者,汗牛充栋;而决生死逆顺者,凤毛麟角。《中藏经》则将决生死逆顺列为辨证之纲,明断其病证“不治”、“死”、“几日死”、“十死不治”,或断“可治”、“不妨”、“不治自愈”,辞确言明。而且在论杂病之后,更以“论诊杂病必死候第四十八”、“察声色形证决死法第四十九”两篇,列举决死之脉候共116条,专论决生死法,盖以望诊、闻诊及切诊所获知患者舌象、脉象以及声音、色泽、形体、气味等形、证、脉、气为依据,决断其病证之生死逆顺。

倡导调平阴阳、水火相济之大法

《中藏经》所论治法,既宗《内经》之旨,又有所创造发挥:调平阴阳、水火相济。其曰:“病起于六腑者,阳之系也”,“病起于五脏者,阴之属也”。诊法以脏腑辨证为准绳,治法亦以脏腑阴阳为依归。

《中藏经·阴阳大要调神论第二》提出治疗总则:“阴阳相应,方乃和平。阴不足则济之以水母,阳不足则助之以火精。”确立“调平阴阳、水火相济”之大法。故“水法”云:“喜其通者,因以通之;喜其塞者,因以塞之;喜其水者,以水济之;喜其冰者,以冰助之”。“火法”云:“喜其汗者汗之,喜其汤者汤之”。《中藏经·五脏六腑虚实寒热生死逆顺之法第二十一》继之曰:“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则温之,热则凉之,不虚不实,以经调之。此乃良医之大法也。”《中藏经·论诸病治疗交错致于死候第四十七》更推而广之,分论“有宜汤者,有宜丸者,有宜散者,有宜下者,有宜吐者,有宜汗者,有宜灸者,有宜针者,有宜补者,有宜按摩者,有宜导引者,有宜蒸熨者,有宜暖洗者,有宜悦愉者,有宜和缓者,有宜水者,有宜火者。种种治法,岂能一也!”或曰:如此种种治法,皆“正治”之法,何以《中藏经》未详“反治”之法?盖《中藏经》既以“虚实寒热生死逆顺”为脏腑辨证之八纲,则“反治”之法则施于真寒假热、真热假寒、真虚假实、真实假虚之证候,已寓于“不宜”之中矣。故《中藏经·论诸病治疗交错致于死候第四十七》详明“可汗而不汗,合吐而不吐,当灸而不灸,当针而不针,宜导引而不导引,宜按摩而不按摩,宜蒸熨而不蒸熨,宜暖洗而不暖洗以及不当下而下,不当汗而汗,不当吐而吐,不当灸而灸,不当针而针,不当导引而导引,不当按摩而按摩,不当蒸熨而蒸熨,不当暖洗而暖洗,不当悦愉而悦愉,不当和缓而和缓”等误治之弊。又以脉证为据戒之勿汗、勿下、勿吐、勿针、勿灸、勿导引、勿按摩、勿蒸熨、勿暖洗、勿悦愉、勿和缓之诸病候,曰“顺此者生,逆此者死耳。”全面系统,正反详明。

宗以贵阳贱阴之学术观点,启迪扶阳温补之医学流派

《中藏经》对于《内经》阴阳学说不仅有归纳、继承,而且有创新、发展。其“贵阳贱阴”之学术思想,为又一特色,实有启迪后世扶阳温补学派之功。

《中藏经》推崇“贵阳贱阴”思想,《阴阳大要调神论第二》集中论述,曰:“天者阳之宗,地者阴之属;阳者生之本,阴者死之基。”故“得阳者生,得阴者死;钟于阳者长,钟于阴者短;顺阴者多消灭,顺阳者多长生。”因之,强调“阴常宜损,阳常宜盈。”

然而,既云“阴阳相应,方乃和平”,又何以言“得阳者生,得阴者死”?为何“阴常宜损,阳常宜盈”?《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气者生之本,气者,阳也。证之于临床,气绝者,必亡阳;救逆者,必回阳,故曰“盖阳为生之本,阴乃死之基”,遂有“分阴未尽则不仙,分阳未尽则不死”之说。由是可知,“得阳者生,得阴者死”,是则“阴常宜损,阳常宜盈”,此乃顾惜真阳以为养生救逆之基本法则。且揆诸阴阳之大要,则先天因气以化形而阳生阴,后天因形以化气而阴生阳,无论先天后天,惟真阳之火,乃生命之根本。

自《中藏经》弘扬“贵阳贱阴”思想之后,继之者代不乏人。张元素“以扶护元气为主,谓类王道”;李东垣提出“阳主生,故寿;阴主杀,故夭”;薛立斋私淑易水而重温补,故特加意于“火”之一字;张介宾则对“阳贵阴贱、阳先阴后”思想发挥之,谓“凡通体之温者,阳气也;一生之活者,阳气也;五官五藏之神明不测者,阳气也。得阳则生,失阳则死;阳惟畏其衰,阴惟畏其盛。”可见《中藏经》“贵阳贱阴”思想对后世扶阳温补之医学流派启迪甚巨而又影响深远。(孙光荣 中华中医药学会继续教育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