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抱残守缺 阴阳学说乃我中医之根本,亦中国学问一大纲。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也,举凡形而下之事物其理当不越于此。通达阴阳消长、窥得造化机关方可为上医。内经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于此处已肇扶阳之端。立论首重温阳者当推宋代针家——窦材。其人性颇狂敖,自负扁鹊后身(与陈修园自称长沙转世,到也相似),云仲景之法只能愈轻浅之疾,若遇大症当求于黄帝之术。其法云第一为灼艾,其次为金液(硫磺九转而成丹),再次为附子。云土成砖,木成炭得以不朽者此火力也。其所传黄帝灸法动辄百壮,救垂危大症于顷刻,亦别具慧眼。然其学问有所得,亦有所偏,幸未广传。医之门户分于金元。刘守真云六气皆从火化,倡用寒凉;朱丹溪感局方燥烈,立相火论和之于后,以其二人夹儒学之声名,其学风行,世人皆以知、柏为补肾。至明张景岳见世人误于寒凉者多,立阳非有余阴常不足之论,其学以熟地人参救偏。做大宝论、真阴论,亦深通造化。赵献可做医贯,立论不出先天水火,以走马灯之火喻命门真阳,而学问已有趋下之势。而后人不善学此,震于景岳之大名,迎合病家,及至无病非虚,无病不补,竟用此等药于外感邪盛之时,故清代医家秉承河间之学,立温热之论,辟景岳之偏。清末郑钦安以俗医徒务枝叶,不求根本,分别阴阳,究肾中龙雷之火,于阳虚之症阐述极精,重用附子有胆有识。后有祝味菊重用附子救湿温之坏症,创温阳潜镇之法。范中林、吴佩衡重用桂附屡起陈疴,皆温阳派之翘楚。火性烈,其害易见,水性柔,其害易隐。世人皆畏火患之猛,狎水性之柔,多误于寒凉。于今世此害犹烈。平素生冷不断,茶叶咖啡不离于口。而清热解毒有科学之抗菌依据,滋阴补肾有中医典籍之明文,阳气日益消伐,故日常所见阳虚者甚多,往往误于寒凉而不自知。古人云“有病不治常得中医”既是此事。 温阳一派于说理时每喜引用仙经,云纯阳则仙,纯阴则鬼,半阴半阳者人也。且以阳喻君子,阴喻小人,大法扶阳抑阴,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所谓进阳火退阴符。此处大误。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老子云万物负阴而抱阳,万物不出阴阳之理,人禀一太极,阴阳不得一偏,失调则病。医以草木之毒,毒者偏性也,纠人体阴阳之偏。仙家于此所谓阳气者为生生之气,喻轻轻灵妙之质,非指肾中之火。小儿为纯阳之体,以其未有染易,生机旺盛,仅此而矣。于修法别有奥旨,非敢轻言。若高谈玄理,不务实学,则流弊广矣。 中华之幅员广阔,经有异法方宜之论;天人相感,天道运气有流转之势,非可以一法以偏盖全。苏学士以治寒疫之圣散子通治诸疫酿成大祸,即为前车之鉴。纵观诸家立言多为一偏,而轩歧仲景得其全法。河间发挥白虎、泻心、栀子柏皮之法,东垣甘温除热不出桂枝建中意,子和汗下吐即是麻桂发汗、硝黄攻下、瓜蒂催吐之引申,温阳当不越四逆之藩篱,诸家不过于一方一法别有心得。余于此处非敢轻视前贤,不过示人源流,否则宗景岳者辟丹溪,宗温病者诋东垣,反不识先贤旨意,不得中道。为医者当遵仲景之教, “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症治之”,即内经“谨察阴阳之所在,以平为期”。 此一篇亦愚多年心力所在,仅以此答三七兄,与诸位同道共享,为中医进些微之力。“士希贤,贤希圣”,虽不能为圣贤,亦当步趋之。 真寒假热,寒气已经入肾了,肾阳衰不能启水上升,当从小便利之: 白术60克,干姜30克,茯苓30克,桂枝20克,白芍10克,黑附子30克 七碗水泡一小时,煎剩二碗,早七时服一碗,下午五时服一碗,六剂。忌食生冷油腻食品。 非常感谢!这就去抓药! 另,晚上到家大约要6点半,此时服药可否? 家中煎药之壶太小,一次恐不能下七碗水,可否分两次煎? 求先生指点! 还有,身体虚胖,最近几个月尿黄浊,但喝多水后就变清。 不可,如药壶小可换成铝锅煎药。 难道是洗冷水造成的吗? stredsun君,能告诉我您现在还坚持洗吗?是否是洗冷水的步骤有问题呢? 谢谢。 谢三七生先生指点,先生宅心仁厚,必将洪福齐天。 to:长安少年 我猜是的,在广东每天洗冷水问题不大,但上大学时在江西,天寒地冻,下着雪,我还在洗,连感冒时都在洗,估计那时侯洗坏了。 现在夏天洗,冬天不敢洗了。 另,书中说服肾药前,当先饮杯淡盐水,以引药入肾,是否正确? 求先生指点! 正确。 今日已服一剂,感觉精神比以前好了,口中不在干干的,有唾液,但是喉咙有痰,白色的,尿已不黄浊了,泡沫也少多了,中午睡得很好,下午用了一下午的电脑都不觉得 累,这是以前没有的,在此拜谢三七生先生了。 本地民俗,身体不适十有八九都是上火,都要喝凉水,服凉药。 小弟看本地中医,基本上都是凉药,先生用此大热之药,刚 开始真还是很犹豫,因小弟一个月前感冒,用通宣理肺丸,皆是热药,刚服下两丸即开始咳嗽,再服两丸则剧烈咳嗽,调养几天才好,心有余悸!服前已准备万一不行就请假的,结果服后一点上火之象都没有,比想像的要好,先生实乃 当今杏林高手,小弟十分佩服! 另有一问题请教先生,西医认为高血压应少吃盐,因为根据 调查,吃盐多的地区高血压发病率高。小弟曾看过一个中医 对此的解释是盐味有咸、辛、甘三味,甘味不利于肾,故容 易导致高血压。小弟觉得此说非常牵强,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因咸味入肾,易引寒湿邪气入肾,故容易导致肾气衰竭,引 发高血压。不知先生以为然否? 小弟欲自学中医,有周易、阴阳五行、古文的基础,求先生 列一必看之书目,令小弟不至于不得其门而入。 再次拜谢先生! 天才啊,不学中医可惜了 你说的很有道理。先看看郑钦安的《医法圆通》、《医理真传》和《黄元御医书十一种》中的《四圣心源》吧,可以弄清阴阳五行的道理。 再服四剂药: 黄芪20克,防风10克,白芥子10克,陈皮10克,半夏10克,干姜20克,茯苓20克,白术15克,桂枝15克,白芍15克,炙甘草20克,黑附子15克(掰开) 七碗水泡一小时,煎剩二碗,早八时服一碗,下午三时服一碗。 是的,信为能入。(志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