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网 首页 中医 理论探讨 查看内容

“神明”是认知方法(岐黄论坛)

2015-11-29 23:44| 发布者: 岚峰pisces| 查看: 11| 评论: 0

摘要: 《黄帝内经》许多篇章都提及“神明”,《庄子》、《荀子》和《易传》也频繁使用“神明”二字。《周易·系辞上》说:“极天下之赜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
《黄帝内经》许多篇章都提及“神明”,《庄子》、《荀子》和《易传》也频繁使用“神明”二字。《周易·系辞上》说:“极天下之赜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神明为“神而明之”,不是一个专用名词词组,不是精神的代名词,神与明各有其含义。

《汉书·艺文志》所载的《黄帝四经》四篇,其中有对“神明”的解释。神明实乃认识客观事物的依据和方法。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四篇古佚书,经唐兰先生研究认定即《汉书·艺文志》所载的“《黄帝四经》四篇”,使我们有幸看到《黄帝四经》的内容,其中有对“神明”的解释。《黄帝四经·经法·名理》说:“道者,神明之原也。神明者,处于度之内而见于度之外者也。处于度之内者,不言而信。见于度之外者,言而不可易也。处于度之内者,静而不可移也。见于度之外者,动而不可化也。静而不移,动而不化,故曰神。神明者,见知之稽也。”道(自然界事物的客观规律)是神明的根源。神明是指客观事物都具有“处于度之内”的本质、本体和表现于“度之外”的现象。客观事物的本质、本体,不用言说而客观存在。客观事物的现象可以言说但不能随意更改。本质的属性是静而不移,现象的属性是变动,但不会有质的变化。由于事物的本质与现象具有“静而不移,动而不化”的特点,所以称为神。神明实乃认识客观事物的依据和方法。神指客观事物本质,由于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很难全面、准确地把握,古人认为变化莫测,即《周易·系辞上》所说:“阴阳不测之谓神”;明,《说文解字》:“照也”。是事物的本质属性映现于外的现象。本质与现象有着必然联系,根据现象可以认识事物本质,这种认知方法,就是“神明”。

神明是先秦哲人对本质与现象这一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即客观规律是神明认知方法形成的根由,神明是认识客观规律的依据和方法。故《淮南子·原道》说:“通于神明者,得其内者也。”《周易·系辞下》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成书于战国至秦汉之间的《黄帝内经》,屡及“神明”二字,也应该是指认知方法。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即《周易·系辞上》所说:“一阴一阳之谓道”,是指阴阳双方相反相成是自然界的根本规律,是认识万事万物的纲领,是事物变化、存亡的根源,是事物内在规律可以昭彰于外的根本原因,所以治疗疾病就是根据外“现”,推求属于本质属性的阴阳变化。这样就解决了治病怎样去求本,求本的方法,这才符合阴阳应象的“应象”宗旨,才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开篇明宗提出论点的原意。

《素问·移精变气论》说:“欲临病人,观死生,决嫌疑,欲知其要,如日月光,可得闻乎……色脉者……上古使僦贷季,理色脉而通神明,合之金木水火土四时八风六合,不离其常,变化相移,以观其妙,以知其要,欲知其要,则色脉是矣。”准备到临床去,想得到“观死生,决嫌疑”的要领,能否象日、月光可见那样?古时候僦贷季分析色脉来达到使病因病机彰显的目的,又配合四时、五行、八风、六合,基本上可以达到“观死生,决嫌疑”。如果疾病发生了变化,就通过观察色脉变化去把握疾病。所以,“色脉”是“观死生,决嫌疑”的关键。《素问·移精变气论》进而总结:“夫色之变化,以应四时之脉,此上帝之所贵,以合于神明也,所以远死而近生”。色的变化是与四时脉象统一的,这是上帝非常重视的,用“明”于外的色脉来把握疾病的本质属性及其变化(神),这是能“远死近生”的原因。

不应回避,《素问·灵兰秘典》所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这里的“神明”二字历来都被解释为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事实上《黄帝内经》中神明的含义是一致的,心主血脉又藏神,主宰着五脏六腑的血液供给,为“君主之官”,是控制机体内在生理功能反映成外在生命力的枢纽,是“神”(各脏的生理机能)能“明”(反映成生命力、其中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关键。这才符合《素问·灵兰秘典论》“愿闻十二脏之相使,贵贱何如?”的宗旨,即揭示十二脏间相互关系,而不是各脏功能。所以,心在十二脏中,是出“神明”,是使各脏变化莫测(阴阳不测)的生理功能彰著于外的关键。心不主“神明”就会“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可以把“道闭塞而不通”理解为血运不畅,形伤而神不得外明。

此外,《素问》的《生气通天论》、《脉要精微论》、《方盛衰论》所提到的“神明”均应理解为“神能外明”,本质属性与外在征象存在着的必然联系。

总之,《黄帝内经》从先秦哲学中引进了神明认知方法,使中医药学掌握了借助于生命现象,或者说透过生命现象,发现(把握)生命运动本质的方法,在生产力低下,可以凭借的技术手段有限的时代,通过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现象达到把握生命和疾病本质的目的。事实上中医药学的“以象测脏”、“审症求因”、“辨证论治”等方法,正是神明认知方法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和具体化。(任秀玲 内蒙古医学院中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