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点草
2015-12-18 04:00| 发布者: 岚峰pisces| 查看: 3| 评论: 0
黑点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黑点草【拼音名】 Hēi Diǎn Cǎo 【别名】 立竹根、山黄瓜、黄瓜菜、瓜米菜 【来源】 百合科油点草属植物疏毛油点草Tricyrtis pilosa Wall.,以根入药。夏秋采挖,洗净晒干。 【性味】 甘、淡,平。 【功能主治】 安神除烦,活血消肿。口渴,烦躁不安,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3~5钱。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页首《*辞典》:黑点草【出处】 《四川中药志》 【拼音名】 Hēi Diǎn Cǎo 【别名】 立竹根(《四川中药志》),黄瓜菜、疏毛油点草、大黄瓜香、瓜米菜(《陕西中草药》)。 【来源】 为百合科植物柔毛油点草的全草。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根茎短;茎直立,圆柱形,绿色,被有线状短柔毛。叶互生,广椭圆形,长5~11厘米,宽3~5厘米,先端渐尖,边缘被棕色短柔毛,全缘或具浅波状缺刻,叶基部膨大抱茎,具4~5对羽状脉或基出脉,上面油绿色,下面绿色,均无毛。伞房花序顶生;小花黄白色,花柄硬壮,长2.5~4厘米;苞片小,卵状心脏形或线形;花被钟状,6裂,裂片披针形,内有黄白色斑点,其中杂有紫色斑点,外面疏生腺点,基部具蜜腺,裂片自蜜腺上部反卷;雄蕊6,花丝短,3棱平展,花药背着;雌蕊单一,花柱短,分3枝,先端反卷,每枝2分叉,子房3室。蒴果三棱形,长3~4厘米。种子多数。花期7~8月。 【生境分布】 生于山区、林边及半阴暗的地区。分布河北、浙江、湖南、四川等地。 【性味】 《四川中药志》:"味涩,性平,无毒。" 【功能主治】 《四川中药志》:"治周身发肿,发痧气痛,热入心包及风疹瘙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8钱;或用酒磨汁。 【备注】 本植物的根(山黄瓜)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摘录】 《*辞典》 页首《中华本草》:黑点草【出处】 出自《四川中药志》 【拼音名】 Hēi Diǎn Cǎo 【英文名】 all-grass of Pilose Toadlily 【别名】 立竹根、山黄瓜、黄瓜菜、大黄瓜香、瓜米菜 【来源】 药材基源:为百合科植物黄花油点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Tricyrtis maculata (D. Don)Machride [Compsos maculata D. Don;T.pilosa Wall.;T.bakerii Koidz.] 【原形态】 柔毛油点草,多年生草本。高50-100cm。茎无毛或上部被微糙毛。叶互生,无柄;叶片广椭圆形,长5-14cm,宽3-5cm,先端渐尖,边缘被棕色短柔毛,上部的叶基心形而抱茎。聚伞花序顶生或生上部叶腋,总花梗和花梗密被微毛和腺毛;花梗长1.5-2.5cm;花被片6,通常黄绿色,有紫褐色斑点,椭圆形,长15-18mm,外轮花被基部具囊,开放后花被片向上斜展或近水平伸展;雄蕊6,花丝稍长于花被片,开花时先端外反,密生腺毛。蒴果棱状长圆形,具三棱,长2.5-3.5cm。种子多数。花果期7-9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坡林下、路旁等处。 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河北、陕西、甘肃、河南、湖北、湖南等地。 【性味】 甘;性微寒 【功能主治】 清热除烦;活血消肿。主胃热口渴;烦躁不安;劳伤;水肿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用酒磨汁。 【各家论述】 《四川中药志》:治周身发肿,发痧气痛,热人心包及风疹瘙痒。 【摘录】 《中华本草》 页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