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自形成以来,即重视“既病防变”。这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既病以后,应当积极治疗,使疾病尽快痊愈;二是把握某些难以治愈之疾病的发展、变化规律,掌握主动权,防止疾病进一步恶化。如《金匮要略》中所言:“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外感温热篇》中也谈到:温病“面色白者,须要顾其阳气”,“面色苍者,须要顾其津液”,“先安未受邪之地,恐其陷入易易耳”。再如《用药如用兵》中所言:“传经之邪,而先夺其未至,则所以断敌之要道也”,“横暴之疾,而急保其末病,则所以守我之岩疆也”。本文重点讨论既病防变的第二种含义。举例论述如下: 一、慢性乙肝病毒携带 乙肝病毒侵入人体以后;如果没有出现任何症状、体征及肝功能指标异常,则无从辨证论治。乙肝病毒虽然有“自外而入”的传播途径,但是在没有症状、体征的时候,就不具备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中任何一气的特点。虽然具有传染性,但无中医所说的“疫疠”之特点。所以,多年以来,探讨中药抗乙肝病毒的研究,如清热解毒、利湿解毒、扶正解毒……实际上都背弃了辨证论治这一基本原则,因为不管有无湿、热、毒之“证”一概盲目投之,无的放矢,所以收效甚微。 此类人群,有一部分会发展为慢性肝炎、肝硬化或其它肝脏疾病。单就发展为慢性肝炎甚至是肝硬化这类情况,据笔者临床所见,绝大多数最初表现为肝气郁结或兼肝郁化热之证,然后演变为多种复杂证型。中医认为,肝气之条达最为重要,肝气一郁则诸证丛生。其演变规律为: 病邪内伏,郁遏肝气——肝气不舒:胁痛;郁而化热:伴心烦、口苦、尿黄;肝郁气滞——血行不畅——血瘀:积聚;横逆犯脾:胁痛、纳呆、脘腹胀满;聚湿生痰——气、血、湿、痰互结:积聚、臌胀;蕴湿化热:胁痛、积聚、臌胀加重,出现黄疸。 根据以上规律,对无症状的乙肝病毒携带者,预先采取干预性治疗,阻断肝气郁结这一环节予以养肝疏肝,佐似健脾;同时根据其体质、禀赋,或补元气,或益精血。经笔者临床观察此法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二、慢性肝炎 慢性肝炎初期,临床上可能没有明显的血瘀、痰结脉证。但就其发展规律来看,日后可能形成血瘀、痰结(可见于肝纤维化患者)因此,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佐似活血化瘀,化痰软坚,在方中加入丹参、赤芍、鳖甲、海藻之类的药物当属必要。 三、慢性肾小球肾炎 慢性肾小球肾炎,往往发展为慢性肾衰竭,患者多死于尿毒症。如何延缓或阻止其发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尿毒症的病机,就中医角度来看,系肾阳衰败,气化无权,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最后五脏阳气俱衰,形成“关格”重症。据此,可以逆推慢性肾小球肾炎发展、演变的过程: 肾气不足,风邪乘虚内伏于肾——耗损肾阳——气化失司、浊阳内停、阳气衰败、暗灼肾阴——阴虚阳浮——阴损及阳、阴阳俱虚——五脏阳气具衰 罹患慢性肾小球肾炎者,有特殊的体质因素。中医认为属先天肾气不足,然后风邪乘虚而发病。为什么说外因是“风”邪呢?其根据有三:(1)《内经》论水肿,大都责之于“风”;(2)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感受风邪则诱发疾病或加重疾病;(3)西医所谓变态反应性疾病,如荨麻疹、风湿热、过敏性鼻炎……,按中医辨证均属风邪为患。慢性肾小球肾炎,亦属变态反应性疾病范畴。 另外,该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还会有瘀血因素存在,其形成的因素亦有三:(1)邪气内伏,郁遏气机;(2)阴虚血少,血涸则行缓;(3)阴虚阴盛,寒凝血瘀。 依据上述病因病机的发展规律,采取积极的措施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疾病的发展:首先,慢性肾小球肾炎经过正确的辨证论治,其临床症状往往能获得一段时间的缓解。在此期间,根据患者的体质、脉证,予以温补元阳,兼以滋阴填精(阴中求阳),同时佐以祛风活血。在扶正的基础上祛风,既可以托邪外出,又可以预防外风侵袭;在补阳气的基础上活血化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回复衰弱的阳气,推动气血运行,防止寒凝血瘀。笔者运用此法,使不少患者的病情得到缓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