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内经》“魄门亦为五脏使”的魄门,其启闭功能与心神的主宰、肝气的条达、脾气的升提、肺气的宣降、肾气的固摄有密切关系。魄门启闭功能失度,影响脏腑气机升降失常,出现大便干结或泄泻不止,引起五脏病变。治可通调魄门——魄门为五脏主使和使用。 关键词:魄门;五脏;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11222.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7)07-1339-02 “魄门亦为五脏使”出自《素问·五藏别论篇》,它揭示了魄门的生理功能与五脏之间密切关系。文中“魄”通“粕”,魄门是五脏之终端,乃糟粕排泄之门,其启闭功能依赖心神的主宰,肝气的条达,脾气的升提,肺气的宣降,肾气的固摄,方能不失常度。而其启闭正常与否,关系到脏腑气机的升降,影响着脏腑的功能,这对我们临床辨证、判断疾病寒热虚实、确定治则、选择方药、判断预后等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 心神主宰魄门启闭 心藏神,主神志,具有统帅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功能。故《类经·脏象类》云:“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心神主宰和协调人体的生理活动。若心神正常,人体各部分的功能互相协调,彼此合作,互助互用。但心神的正常生理功能尚需依赖气机出入升降,若魄门开闭有度,气机升降有序,则思维敏捷,心脏功能正常,脏腑活动协调。当心失所主,则脏腑气机逆乱,百病乃生。故《素问·灵兰秘典论篇》日:“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主不明则传导之官的大肠必会受其影响,魄门关闭,燥屎内结,浊气上逆,干扰清空,堵闭神明出入之窍,可致神昏谵语。此时。若采用通里攻下魄门的方法,如大承气汤之类,通启魄门,能使病情得以迅速缓解。 案1 张某,男,79岁,于2003年11月8日入院。卒然跌倒,嗜睡状态,呼之能应,左侧肢体偏瘫,喉中痰声漉漉,言语不利,大便5日未行。测血压200/110mmHg,经头颅CT扫描示:左侧脑干基底节区梗塞。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中医诊为中风(中脏腑)。证属痰火壅结阳明,上蒙神机。治宜:通腑下瘀,涤痰开窍。大承气汤加减:大黄10g,芒硝10g,枳实10g,川朴10g,天竺黄10g,陈皮6g,茯苓15g,胆南星10g,姜竹茹10g,丹参15g,川芎10g,青礞石30g。服2剂,药后排出大量粪块。神志清楚,痰鸣减少,唯右侧肢体偏瘫。原方减芒硝加桃仁10g,赤芍15g,地龙8g,葛根15g续服。先后经中西药合用调治20余天,肢体逐渐恢复,好转出院。 2 肝气条达魄门启闭 肝为风木之脏,性喜条达,具有舒畅、条达、宣散、疏泄等综合生理功能。肝的疏泄功能对全身各脏腑组织的气机升降起着平衡、协调、调节作用。肝气条达,脏腑经络之气运行通畅无阻,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等功能活动才能有序进行。而肝的疏泄功能主要通过协调肝胃气机升降来完成,使清阳之气升发,浊阴之气下降,随大肠传导排泄,魄门启闭有常,气机才能和畅顺达。若肝失条达,疏泄失常,气机逆乱,运化失司,则魄门开合失度,肝胃气滞、肝胆湿热、湿浊塞阻、气机上逆,出现腹胀便秘。治宜:开启魄门,疏肝理气。 案2柴某,女,48岁,2001年4月15日初诊。3天前因饮食不节,多食油腻之物,出现右胁下疼痛,可放射到腰背部,伴恶寒,发热,恶心口苦,纳食减退,大便3日未行。经B超提示:胆囊炎,胆石症。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证属饮食积滞,肝失疏泄,胆腑郁热,阳明燥屎内结。治宜:清热通腑,疏肝利胆。大柴胡汤加减:茵陈30g,柴胡10g,黄芩10g,枳实10g,大黄10g,元胡15g,川楝子10g:,姜半夏10g,川朴10g,过路黄15g,鸡内金15g。服3剂。二诊,药后泻下燥屎数枚,魄门已开,塞滞疏通,疼痛减轻,寒热已除。原方加生山楂30g,佛手10g。续服3剂,症状缓解。 3 脾气升提魄门启闭 脾主运化,除了能将水谷化生精微物质。输送至全身外,还包括了肠道的吸收传送排泄等功能。故脾与大肠、魄门在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上息息相关。五脏六腑以及魄门正常生理活动所需的水谷精微,有赖于脾的运化、大肠传导、魄门的启闭以及糟粕的排泄。而脾气的运化特点,以上升为主,“脾宜升则健”,脾能升清,则水谷精微才能正常吸收和输布,气血生化有源,机体生命活动正常,魄门亦能开合有节。若脾不升清,运化失职,消化、吸收、排泄功能失常,水谷精微与糟粕浊物混杂而下,魄门难以正常关闭,则为泄泻。正如云:“清气在下,则生飧泻”。治宜补脾升提运中法,以理中汤、参苓白术散为基本方,使脾和气升运健,魄门开合有度,泄泻停止。 案3 励某,男,36岁,2001年11月3日初诊。反复泄泻3年,达经中西药对症抗炎常规治疗,疗效甚微。经肠镜检查为慢性结肠炎。求诊现:大便溏泄,色黄伴有黏液,稍有饮食不慎时,大便次数即增多,兼见完谷不化,1日2-3次,脘腹胀闷,肢倦乏力,有时伴肛门下垂感,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证属:久泻不止,脾胃虚弱,中气下陷。治宜:益气升清,健脾止泻。补中益气汤合理中汤加减:黄芪15g,炒白术15g,升麻6g,柴胡6g,陈皮6g,当归10g,甘草4g,干姜6g,党参15g,山药30g,茯苓15g,桔梗3g,大腹皮10g,豆蔻6g。服药7剂,腹胀症状好转,大便次数减少。药已对症,原方加炒扁豆15g,焦楂肉30g。前后共调理2个月,病愈。 4 肺气宣降魄门启闭 肺主气,人身之气均为肺所主,其功能体现在肺的宣发和肃降作用,肺气的肃降调节着气机升降出入运动。又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传导,魄门开合,也需依赖肺气的清肃下降。反之,魄门正常开闭,又有助于肺气的宣发、肃降。肺气宣降正常,散纳有度,则呼吸调匀有序。故唐宗海在《医经精义·脏腑之官》云:“大肠之所以能传导者,以其为肺之腑,肺气下达,故能传导,是以理大便必治脏,脏腑同·治”,若外邪侵袭,或内伤及肺,导致肺的宣发和肃降功能失常,痰热蕴肺,肺气上逆,魄门启闭失常,咳喘气急,大便干结。治宜:降气平喘,通腑肃肺法。 案4 陈某,男,72岁,2001年12月13日初诊。患者素有咳喘病(喘急性支气管炎病史)。3天前,因受凉后,出现咳嗽气急,不能平卧,咳痰色黄,胸胁胀满,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曾用西药抗菌平喘药少效,故加服中药。证属痰热壅肺,腑气不通,妨碍肺气肃降,导致持续咳喘。治宜:宣肺平喘,通腑泄热。泻白散加减:桑白皮10g,地骨皮10g,黄芩10g,桔梗8g,枳壳10g,白果10g,大黄10g,鱼腥草15g,瓜蒌仁20g,苏子10g,丹参15g,地龙8g。服3剂,药后腑气畅通,喘咳遂平。 5 肾气固摄魄门启闭 肾为“先天之本”,肾中之阳对机体各脏腑组织起着推动温煦作用。如温煦脾阳助其腐熟运化。同时肾司二便开阖,肾中阴阳平衡,肾气充固,发挥蒸化和固摄作用。肾气固摄开合协调,则魄门启闭有序,排泄功能正常。若肾阳亏虚,命门火衰,温煦无权,上不能暖土助脾胃腐热水谷;下不能固摄,开合失司,关门不利,魄门启闭无常,排泄功能出现异常,而见五更泄泻。正如《景岳全书·泄泻》篇云:“肾为胃关,开窍于二阴,所以二便之开闭,皆肾脏之所主,今肾中阳气不足,则命门火衰,而阴寒独盛,故于子丑五更之后,阳气未复,阴气盛不及之时,即令人洞泄不止也。”治宜:温肾暖脾,涩肠止泻。 案5 张某,男,44岁,2000年5月28日初诊。反复腹泻2年余,加重1个月,自述2年前夏秋之季,因饮食不节,遂致腹痛腹泻,为水样便,当时诊为:急性肠炎。经治疗后,症状好转。但日后常腹泻,稍进油腻之物即腹泻。日2-3次,无黏液血便和里急后重。经肠镜检查无异常。而医诊为:慢性腹泻。近1个月来,出现天明时感腹胀,欲急便泻,泻后则舒,遇温痛减,腰酸疲乏。舌质淡,苔簿白,脉沉细。证属:病延日久,肾中阳气不足,不能暖土固摄。治宜:温朴脾肾,涩肠止泻。四神丸合理中汤加减:补骨脂10g。吴茱萸4g,炮姜6g,附子6g,党参20g,蔻仁6g,炒自术158,茯苓15g,五味子6g,当归10g,大腹皮10g。服药7剂,药后无天明时腹胀,大便次数减少,质烂。原方加炒扁豆15g,炒薏苡仁30g,续服。以后以健脾温肾周摄法调理月余而愈。 综上所述,“魄门亦为五脏使”的理论,对我们指导临床治疗颇有重要意义。故张介宾在《类经·藏象类》日:“虽诸脏糟粕由其泻,而脏气升降赖以调,故亦为五脏使。”所以临床上无论碰到外感内伤病变,下察魄门是不可忽视的,《内经》日:“凡治病,必察其下。”因此,在疾病的治疗中,魄门病变可调理五脏;五脏病变,通调魄门。魄门为五脏主使和使用。(李雅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