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学说是中国古典宇宙演化哲学观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学将五行学说作为其最重要的理论思想基础之一,但一直以来,由于学术界对五行学说思想内涵认识的混乱,使得其在中医学中的价值作用也受到质疑。所以,重新探讨五行思想内涵及其起源建构过程,对于中国古典宇宙哲学观及中医学理论思想的继承发扬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近代传统五行 思想起源论是错误的 对于五行思想内涵及其起源建构过程,近现代有“五材”元素论、“五方”论、“五星”论等不同观点,其中尤以“五材”元素论最为盛行,现代中医学也一直采用此说。不过这些观点在实践思维逻辑上错误百出。 如“五材”元素观中,首先“火”并非类似木土金水的“材质”性形而器;其次,“五材”是事物存在概念,而“行”则是事物功能状态,二者无必然的逻辑联系;第三,将“五材”说成宇宙万物的基本构成元素也没有思想实践依据;第四,“五材”说解释五行生克制化经不起逻辑推敲,如“木生火”通常被理解为木材可以燃烧生火,但木柴燃烧后,应该是被火烧掉了,按照这种逻辑,当说“火克木”更准确些。 “五星”起源说更为荒诞,首先后世所熟知的五大行星中,木星最初叫岁星,火星叫荧惑星,金星叫太白星,水星叫辰星,土星叫填星,很难想象最初与五行名称没有丝毫关系的五大行星怎么会突然之间统统变换成五行名称;其次,五大行星之间怎样“生”?如何“克”?这样的观念既没有丝毫的实践体验基础,也完全背离人类最基本的思维逻辑规律。 五方起源论同样经不起逻辑考证,首先,木火金水土五种事物与五方之间不存在任何必然的关联关系;其次,表示空间方位的五方与表示物质关系的生克制化属于两个不同范畴观念,类似西方克东方、东方生南方的观念逻辑不可理喻;再者,五方这样一个单纯的地理空间概念和物质的运动性是无法建立逻辑联系的。 背离或缺乏实践基础的思维逻辑是不可能产生的。近代传统五行思想内涵起源建构观,在实践体验及其思辨逻辑等诸多方面都无法找到与“五行”哲学内涵相匹配的客观实践基础,只能说明这些认识观点在本质上是错误的。 五行学说本质上是阴阳学说的衍化产物 英国著名汉学家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曾就五行内涵思想的起源建构过程提出一些原则性认识:“五行的概念,倒不是一系列五种物质的概念,而是五种基本过程的概念”;“用‘要素’或‘元素’这种名称来解说‘行’字,我们总会觉得它于义不足”;“‘行’字的来源,就有‘运动’的涵义”。 李约瑟虽然没能说明五行内涵思想的起源建构过程,但这些看法无疑是精辟中肯的。这种具有运动性、变化性时空过程的“五行”实际上是五种生化自然界四时气候万象的天地阴阳合和之气。五行学说就是阐释一年四时之中五种天地阴阳合和之气盛衰消长制化及其生化自然界气候万象机制规律的一门理论学说。五行学说本质上是阴阳学说的衍化产物。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天地气交,万物华实。”阴阳学说认为,日为天阳之气的本源,地为地阴之气的本源,自然界四时气候物候万象根本上是天地阴阳二气合和制化的产物。对于自然界而言,地球相对静止不变,所以其阴气在一年四时没有明显量度上的盛衰消长,但一年四时太阳视运动空间轨迹的不断变化,使得其辐射到地球固定地理位置的阳气具有量度上的盛衰消长之变。 “阴静阳动”使得四时阴阳合和之气各不相同,而四时阴阳合和之气从根本上看又都是天地阴阳之气合和的产物,所以一年之中天地阴阳合和之气可以区分为五种:首先是永恒存在、持续不断交合蕴化形成四时阴阳合和之气的天地阴阳本气;其二是春季天地阴阳合和之气;其三是夏季天地阴阳合和之气;其四是秋季天地阴阳合和之气;其五是冬季天地阴阳合和之气。 后世阴阳学说将此五种阴阳合和之气称之为“五运之气”,简称“五气”,由于“五气”运行不息,盛衰不一,消长不断,制化不停,所以又称之为“五行”,五行学说即由此来。 五行之气中,责之于根本的天地阴阳本气之合是其他四时之气的发生形成之母,而其他四时天地阴阳合和之气是天地阴阳本气合和之子。所以天地阴阳本气分为四时则为四时之气,四时之气合在一起又是天地本气。汉代大儒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相生》对五行学说的这种基本思想内涵特点曾做了明确精辟的解释:“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 (谭春雨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研究所) 五行思想体系的建构逻辑 用“木”字取象春季少阳之气 春三月太阳直射点逐渐北移,所以地处北半球的中华大地阳气不断生发升散,由弱渐强,阴气相对被制约消散,阳长阴消,阳气主导自然界的变化趋势,所以春季阴阳合气以阳为名,称之为少阳。明媚春色中,草木最能体现这个季节的到来及其特征,所以五行学说用“木”字取象借代春季少阳生发之气。 春季阳气嫩弱,与阴气相争有进退屈伸、收散交作之象。“酸”从“酉”,“酉”为用草木之实发酵酿造的酒酪之类,酒酪的酵化过程从阴阳学的角度看是通过阴阳交争的屈伸收散过程实现的,这正好类象于春季阴阳二气的进退相争之象,所以五行学说认为“木生酸”;草木以青为色之本,所以春木之气“其色为苍”;春季阳气生发升散,万物生发,所以春木之气“其性为暄”、“其政为散”、“其令宣发”;“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春三月北斗斗柄整体指向东方,所以五行学说认为“东方生木”;立春为一年之始,月亮从立春开始大体经历十二个多一点的朔望月循环日为一个年周期,而岁星十二年左右则绕太阳运行一周,其节律与朔望月十二次为一个年周期规律有恰似之处,所以五行学说认为岁星主一年开始,下应春木之气,后世据此改称木星。 用“火”字取象夏季太阳之气 夏三月太阳直射点折返北回归线附近,中华大地阳气最盛,阴气相对最弱,阳气主导自然界气候物候的演化变迁趋势,所以其阴阳合气以阳为名,称之为太阳之气。夏季最大特点是天气炎热犹如火炙,能够体现表征夏季这种酷暑之象的,莫过于“火”象最为传神,所以五行学说中夏季太阳之气取象于火,称之为“火气”。 “苦”从“艹”,从“古”,“艹”者草木之谓,“古”者,陈久之谓,草木久陈堆积,阳热蓄积不散则易自燃化火,所以“苦”在阴阳学上可借喻阳热蓄积炽盛之象,五行学说据此表征夏季太阳之气的暑热之性,认为“火生苦”;夏季太阳之气以火为象,火色为赤,所以“其色为赤”;阳热光明,夏季阳气最盛,万物繁茂,所以“其性为暑”、“其政为明”、“其令郁蒸”;“斗柄南指,天下皆夏”,夏三月北斗斗柄整体指向南方,所以五行学说认为“南方生火”;荧惑星肉眼观红色鲜艳,有如火色,所以五行学说认为荧惑星下应夏火太阳之气,后世据此改称火星。 用“金”字取象秋季少阴之气b 秋三月,太阳直射点逐渐远离北回归线,中华大地阳气逐渐消衰,阴气相对逐渐增盛,阴气主导自然界气候物候的变化趋势,所以其阴阳和气以阴为名,称之为少阴。秋季西风劲扫,白露寒霜,万物凋残,子实逐渐成熟,秋季阴气这种消残生命万物的功能神似金属刀斧的杀伐伤残之性,所以五行学说用“金”字取象秋季少阴肃杀之气。 用以杀伐的刀斧在原始社会早期时代是石头做的,而石器一般是白色的,所以五行学说中以白色表释秋季少阴气色;“辛”,象形字,像古代刑刀,本义为大罪,秋季阴气用事,阴气以敛藏杀伐为基本属性,五行学说据此认为“金生辛”;阳热阴寒,阳化气阴成形,秋季阴长阳消,所以金秋之气“其性为凉”、“其政为劲”、“其用为固”、“其令雾露”;“斗柄西指,天下皆秋”,秋季三月,北斗斗柄整体指向西方,所以五行学说认为“西方生金”。太白星是全天中除太阳和月亮外最亮的星,犹如耀眼钻石,所以叫“太白”,白在五行学说中为秋金之象,所以五行学说认为太白星下应秋季少阴之气,后世据此改称金星。 用“水”字取象冬季太阴之气 冬三月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附近折返,离北半球最远,中华大地阴气最盛,阳气最弱,阴气主导自然界气候物候的演化趋势,所以冬季阴阳相和之气称之为太阴。冬季寒风萧瑟,冰雪万里,草木枯竭,其中冰雪最能体现代表这个季节的气候物候特征,五行学说因此将冬季太阴之象取象于水。 咸为会意,从戌,从口,“戌”是长柄大斧,“口”指人头,合起来表示大斧砍人头,本义为杀,冬季太阴水寒之气以杀伐封藏及其毕终生命万物之性为功,所以五行学说据此认为“水生咸”;“黑”为会意字,引申为昏暗无光,阳明阴暗,冬季阴气最盛,阳气最弱,所以冬季主色为黑;阳热阴寒,阳化阴藏,阳升阴降,冬季阴盛阳衰,所以“其性为凛”、“其用为藏”、“其政为静”、“其令霰雪”;“斗柄北指,天下皆冬”,冬三月,北斗斗柄整体指向北方,所以五行学说认为“北方生水”;辰星在九大行星中最小,同时最靠近太阳,常常被猛烈的阳光淹没,由于过于“暗淡”,肉眼平素难分辨,所以五行学说将其与冬季寒水太阴之气相配,后世据改称水星。 用“土”字来命名天地阴阳父母之气 没有天地阴阳本根之气的合和交蕴就无法形成四时阴阳合和之气,五行学说将这种四时阴阳合和之气的“生母”称之为土气。五行土气既不单独是法“天”的独阳观,也不是法“地”的孤阴观,而是法“天地”二气合和之象的阴阳交蕴观,所以《黄帝内经》多次强调“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 土气禀赋天地阴阳本根之象,为四时阴阳合和之气的共同造化者,是自然界四时气候物候万象发生形成的根本,所以素有“后天之本”的称谓,居中央天地之位总统四时阴阳合和之气的生化,而不独主于一时。土不主一时,但一年四时之中,总会有个时间最能体现这种天地本根之气功能属性。同时四时阴阳五行学说基于各种理论表述要求,现实上也需要在四时之中给土气安排一个比较合理的特定时象位置。 地阴之气在本质上没有明显的四时盛衰差别,所以理论上年周期中的任何一个时间点都适合表示土气中的地阴本象。但天阳之气始终处在盛衰变化过程之中,而四时之中夏至阳气最盛,所以五行学说特意将土气置之于夏至时节。夏至阳极阴生,所以五行学说称土气为“至阴”之气,“至”者,到达之意,“至阴”,既是强调夏至之后,由于阳气盛极而衰所致的阴气相对渐生时期的到来。 表示天地阴阳本根之气的时序位置夏至最为合适,按照其他四行取象自然的名称规律,当以天阳之象来命名,但是四时阴阳五行学说中却反其道而行之,以地阴之象“土”来命名。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将天地本根之气定位在夏至这个极阳统天,阴衰不彰时节,其本身已经明示了天阳本气的存在,既然天阳已经通过时间配位不言而喻地体现出来,那么在命名上自然需要特别体现地阴之本的存在,五行学说正是基于这一顾全左右的目的,特用“土”字来命名天地阴阳父母之气。 “甘”,会意兼指事,从口,中间的一横象口中含的食物,食物是天地阴阳之气所化,其味多甘甜香美,所以甘为土气所生所主;天地阴阳之气所生化的草木百谷,当其颜色发黄时,意味着其所蕴化的天地阴阳精气完全成熟,所以四时阴阳五行学说将黄色作为天地阴阳合和之气的色泽代表。土气为交合相蕴的天地阴阳二气,动静相兼,所以“其性静兼”;天地阴阳之气相互制化形成四时气候物候万象,所以“其用为化”;天地生化四时万物而无声,所以“其政为谧”;夏至湿热弥漫,易云易雨,所以“其令云雨”。镇星公转周期大约为29.5年,是五大行星中公转周期最长的一个,天空中镇星每年只能大体移动一个宿度范围,一年二十八宿顺次绕其一圈,犹如镇守四时之神,与五行土气贯通四时四方的特点非常类象,所以五行学说认为土气上应镇星,后人据此改称土星。 (谭春雨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研究所) (谭春雨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