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休闲天地
›
杏林杂谈
›
饮食自倍先伤肠胃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饮食自倍先伤肠胃
[复制链接]
169
|
1
|
2014-4-22 01:27:43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内经》说:“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其说的是人体阴液的来源,要靠五味的滋养。</p> 五味滋养人体的时候,并不是在全身均匀分布的,而是有所侧重的,不同的滋味偏爱不同的脏腑。
比如说,酸味进入人体,吸收之后,首先滋养肝气;苦味进入人体,首先对心气有利;甜味的食品在人体吸收之后,首先使脾气得到补益;辛味对于肺脏特别喜好,因此,辛辣味的食物吃了之后,很多人就冒汗,这就是集中在肺的表现,因为肺合皮毛,司汗孔开阖;咸味的食物,首先有利于肾水,许多补肾的中药需要用盐炮制。但是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太过分的偏爱往往就是一种损害。
中医经典著作《内经》说:“久而增气,气增而久,夭之由也。”比如,辛味的食物、药物本来是有利于肺气的宣发的,但是太过度的辛味,就会升散太过,反而有损肺气。甜味的食物、药物本来对于脾脏有利,但是过于甜腻就会影响脾的运化功能。咸味本来有利于肾水的贮藏,但过于咸味的食物、药物,就会伤及肾脏主水的功能。酸味本来主收敛,可以柔肝养肝,但是过多的酸味食物、药物,就会影响肝的疏泄升发功能,造成肝气不舒展。苦味坚阴,有利于心神心血,苦味太过就会伤及心气。
中医还有一句很有名的话叫做:“少火生气,壮火食气”。说的是人体的阳气是很可贵的,但超过一定的限度,过分亢烈的阳气也会使人体生病。
“适中”是中医学十分重视的尺度,超过一定限度的东西,无论是外界的还是自身的都会产生不良影响。所谓“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中医学认为,“胃为水谷之海”,水谷经过胃的腐熟作用,就可以变成精微物质,提供全身需要,能够化生血液,也能够形成五脏六腑之精。所以说:“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亡。”“得谷则生,绝谷则亡。”可见,饮食水谷在人体的生命代谢过程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人体对于水谷的容纳、消化、吸收、转运都是有限度的。
在生理的条件下,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胃和肠道保持着流水作业、交替虚实的生理节奏。也就是在胃进食的时候,肠道应该是“虚位以待”,保持着接待能力。当胃中的食物进入肠道之后,胃则变成空虚状态,进行休整,等待接纳下一批食物。如果超过一定量限制的暴饮暴食,就会损伤肠胃的消化传导功能,出现胀满不适,不想进食,甚至恶心、呕吐等。
中医学认为,脾胃是一身气机升降的枢纽。脾胃枢纽瘫痪,就会形成一系列疾病。
不同的人,脾胃机能的强弱不同,消化强弱有别,所以进食多少应当因人而异。同时,我们还要看到,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活动状态,人体需要水谷的量也是不同的,必须随时调整。
人们在自觉与不自觉之间,把吃饱作为人生的基本目标。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食物空前丰富起来,但是人们仍然被“饱食文化”所影响,误以为吃得多就好,能吃就能干。甚至有不少人追求“享口福”,喜欢吃大餐,喜欢食山珍海味、生猛海鲜,且“食不厌精”,酒肉迭进,日甚一日。
殊不知,日积月累的饱食终可造成营养过剩,最后导致疾病。营养过剩的疾病俗成“文明病”,诸如冠心病、高血压、脂肪肝、糖尿病、肥胖、中风、高血脂、高黏血症等等,往往与营养过剩有关。
还有许多疾病与饮食有关,比如各种食品的污染,激素、农药、化肥残留,转基因食品,食品添加剂、着色剂、防腐剂、防潮剂、化学包装等等,这些现代高科技产品对于人体的影响,人们还远远没有弄清楚。
毫无疑问,古人生活的环境已经不复存在了,几百万年以来,人类所习惯的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源、生态的环境以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状态也已经不见了。化学农药已经污染了土壤,通过土壤又污染了地下水源,甚至连南极、北极都遭到了污染。这些因素对于人类健康的远期影响今天还无从谈起。
虽然已经有了“民以食为害”的现象,许多疾病也都因吃而生,但是吃出来的疾病,自古就有。《黄帝内经》说:“膏粱之变,足生大丁。”是说过度进食高营养的食物,可以引发糖尿病,可以产生反复的疖肿疮疡。
老年人往往担心食物剩下了口味不再好吃,或者扔了可惜而多吃一口。殊不知,今天多吃一口,明日多吃一口,天长日久积累起来就形成了吃出来的疾病。
儿童喂养不当也可以产生很多疾病。优生优育的政策和独生子女的基本国策,使许多年轻父母对孩子呵护有加,但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孩子总是吃不好,长不壮。
许多孩子被五颜六色的小食品所吸引,整天吃一些膨化小食品,或者块糖、巧克力。这样自然食欲越来越差,身体也是每况愈下,厌食、腹胀、便秘、腹泻成为经常的事情。天长日久之后,或者面黄肌瘦;或者虚胖体软,经常盗汗,反复上火,不断感冒,扁桃体发炎;或者咳嗽连连,经常打针输液,时常奔走于各大医院之间。
那么到底应该怎样喂养孩子呢?古代中医在这方面有什么经验可以借鉴呢?
春秋时期的医学家扁鹊,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儿科医生。
古人说,孩子不是成人按比例的缩小,而是有一套自己的生理、病理特点。
中医学认为,儿童处在生长发育期,属于“稚阴稚阳”的阶段,脏腑娇嫩,容易脾胃虚损,也容易形成肠胃积滞;小儿肌肤薄弱,容易受风、受寒,如果捂得太多,就会伤热上火。因此,小儿具有“易虚易实”的特点,有的因为患病日久而影响生长发育,也有的因为发热而引动肝风,出现“高热惊厥”。
辩证地看问题,儿童虽然肌肤娇嫩,抗病能力低下,容易患病,但是儿童亦处于生长旺盛的阶段,不像老年人那样容易受情绪的影响,也没有对于复杂社会关系的忧虑。所以中医学认为,儿童“脏器轻灵,随拨随应”,有病容易治疗,容易取得良好的效果。很多儿童经过中医的调理、治疗,告别了疾病,恢复了体质,走向了健康。
那么,怎样做才算是合理的喂养呢?
中医学认为,首先要根据各自儿童的特点,因人而异,而不能千篇一律,一样对待。总的指导思想是根据儿童的体质特点,有节制地喂养。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意思就是说,饮食的量太多了,超过了儿童自身的消化能力,就会形成伤害胃肠的因素,造成儿童消化能力的下降,产生胃肠疾病。比如,吃得太多,儿童的食欲就会下降,出现腹部胀满,口气酸腐,舌苔厚腻、白腐,矢气秽浊,臭不可闻,便秘或者腹痛、腹泻等。这时就应当减少喂食的量和喂食的次数,让胃肠道得到应有的休息,逐渐恢复其功能。
古人认为,过分的喂食不如适当的饥饿对健康更有利,甚至提出了“要让小儿安,三分饥与寒”的主张。但是饥与寒的程度仅仅是“三分”,而且这一主张是针对过分喂养提出来的,并不能一概而论。
出现了过分喂养,或者儿童自身不能掌握进食的尺度,东西吃得太多了就应当通过腹部按摩,或者适当活动,或者吃一点有助于消化的药物来帮助儿童进行消化,而不应当放任不管,或者强迫儿童进食。否则,儿童的消化功能会进一步受到伤害。
喝太多的冷饮,不仅容易损伤胃肠消化功能,也会导致感冒、咳嗽。因为中医学认为,人的饮食要经过脾转输于肺,脾胃的寒气会影响到肺,影响肺气的下降可以造成咳嗽,或者喘促气急。
医学研究表明,食物过分纯净容易患哮喘病。欧美发达国家的普查资料显示,哮喘病的发病率上升不仅与环境污染有关,也与人们食物过于纯净有关。原因就在于人生活在大自然里,不可避免地要接触环境里的大分子物质。如果食物过于精细,在小的时候没有与这些大分子物质接触过,长大之后再接触这类物质,就容易引发过敏性哮喘。
所以我们应当有意识地让孩子多接近大自然,亲近大自然,而不是“捧在手里、含在嘴里”地养孩子,那样是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摘自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曹东义主编《中医知识普及读本》)
<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尹牟负
|
2017-1-9 11:13:45
|
显示全部楼层
占坑编辑in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amtb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杏林杂谈
传统文化
会员之家
新闻中心
社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