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休闲天地
›
杏林杂谈
›
啜粥之法浅谈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啜粥之法浅谈
[复制链接]
133
|
1
|
2014-4-7 07:44:35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粥”是我国重要的饮食形式之一,对人的身体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诚如《素问·玉机真脏论》云:“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仲景在《伤寒论》中善用粥调治疾病,其寓意丰富。
以助药力,祛邪外出
《伤寒论》桂枝汤证,方后“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瓜蒌桂枝汤证,方后“汗不出,食顷,啜热粥发之”;《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治》桂枝加黄芪汤证,方后“须臾饮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取微汗”。此三方皆取啜热粥,其目的是使谷气充养,振奋阳气,加强发汗之力,以调和营卫,使侵犯机体的邪气得以外达。《伤寒论》寒实结胸证,方选三物白散,以巴豆为主药,温散寒结,化饮逐水,啜热粥之用意在于服药后“不利”,根据巴豆“得冷性缓,得热性速”的特性,“进热粥一杯”,以助泻下祛邪。此四方服药后啜热粥共同目的,皆是“以助药力,祛邪外出”。
制约药性,顾护胃气
《伤寒论》寒实结胸证,方选三物白散,若“利过不止”,则“进冷粥一杯”,巴豆遇冷后峻下逐水之力得到制约,以防止泻下过度,有损胃气;十枣汤证,若“得快下利”,予“糜粥自养”是因为十枣汤乃峻下逐水之方,“快下利”后必伤胃气,于是啜粥以养胃气。《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硝石矾石散方后“以大麦粥汁和服方寸匕”,方中硝石入血分以消积,然其性苦寒,故“以大麦粥汁和服”,保养胃气。
健脾益胃,养阴生津
《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治》治疗脾虚寒湿胎动不安之白术散,方后“已后渴者,大麦粥服之。病虽愈,服之勿置”,“已后渴者”是承接前文“若呕”,服粥在于程云来所云:“呕止而胃无津液作渴者,食大麦粥以生津液。”《伤寒论》桂枝汤证,方后“啜热稀粥一升余”不仅是助药力发汗,因桂枝汤证病机为卫强营弱,啜热稀粥可养胃气,补阴液,奏和营益阴生津,培补汗源之功。
温阳散寒,建立中州
《伤寒论》理中丸证,方后“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方用理中丸治疗霍乱吐利甚而寒多不渴者,说明中焦阳虚,寒湿内阻。服汤后饮热粥,可温胃散寒,顾护脾胃。正如徐灵胎云:“桂枝汤之饮热粥,欲助其药力以补散,此则饮热粥,欲助其药力以内温。”《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治疗脾虚寒盛之大建中汤,方后“如一炊顷,可饮粥二升,后更服,当一日食糜,温覆之”,可借粥之热力,补益脾气,暖胃驱寒,建立中州。诚如林礼丰所言:“服后一炊顷,饮粥者,每温养中土之气以引药力也。”
仲景啜粥之法,对于临床疾病的治疗与调护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但不可拘泥于此,如桂枝加葛根汤证、麻黄汤证,方后明言“不须啜粥”。因此,对于“啜粥之法”临床上应灵活应用。(范铁兵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zmeyb
|
2016-10-30 08:19:44
|
显示全部楼层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夏采佻yv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杏林杂谈
传统文化
会员之家
新闻中心
社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