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休闲天地
›
杏林杂谈
›
嵇康弃儒向道论养生(上)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嵇康弃儒向道论养生(上)
[复制链接]
158
|
1
|
2014-4-13 06:42:01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 曹瑛 王蕊芳 辽宁中医药大学
嵇康(224~263年),魏末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对养生理论颇有独到见解。嵇康与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等文学才子是非常好的朋友,他们经常在竹林和山水之间赋诗弹琴,酣谈畅饮,所以后世人们通常把他们称为“竹林七贤”。</p> 嵇康生活在魏晋之交,幼年时父亲就死了,家境非常贫困,但他从小就酷爱读书。据《晋书·嵇康传》记载,嵇康是个典型的美男子,清朗挺拔,潇洒英俊,玉树临风,是才貌双全的才子。传说他娶了曹操曾孙女长乐亭公主为妻。后来由于司马昭陷害,他只活了40多岁。
嵇康自小接受儒家的思想熏陶,内心深处有着强烈的政治抱负。然而动荡的时局使他的理想破灭,于是他便开始关注人的生命质量,转而投向老庄哲学、诸子思想的研究,并将这些思想作为自己寄托精神的归宿。他的文章《养生论》是著名的养生专论,影响深远。《养生论》主要体现的是道家“无为自得,体妙心玄,忘欢而后乐足,遗生而后身存”的思想。
嵇康为自己设计了一条很有效的长寿之道,本想成为一位难得的寿星,只可惜他性格桀骜不驯,加之文才太高,招人嫉妒,最终被陷害致死。否则,可以为他的养生理论提供一个证明的实例。好在他的养生长寿经验被保留了下来。嵇康对于养生之道的研究可谓深入精髓。
防微杜渐 养护元气
嵇康虽然身处乱世,但他崇尚老庄,有自己一套独特的养生诀窍。嵇康认为,人之所以能长寿在于注意平时,在未患病之前,从细微之处保养自己。只要养生寻理,导养得法,使生命的潜能尽量发挥,那么高寿者可以活到千余岁,下寿者亦可活几百年。这是可以靠努力而达到的。只是世人不精导养之术,所以都无法达到这样的寿数。平时不注意,不能防微杜渐,损伤生理之事干得太多,就会积小损伤为大损伤,从机能衰退到头发变白,进而至老态龙钟,终到丧命之时还不知道因何故而死。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这段话的意思是:圣人不是治疗已经形成的疾病,而是治疗尚未形成的疾病;不是治理已经发生的混乱,而是治理尚未发生的混乱。疾病已经形成而后用药治疗,混乱的局面已经发生而后进行治理,就好像感觉到口渴了才开始凿井,战斗已经开始了才想起来铸造兵器,难道一切不都已经晚了吗?
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有由量变积累逐渐发展到质变的过程,一旦发生质变再想挽回就非常难,甚至没有可能。它启示人们必须谋事于细微,防患于未然。
嵇康认为,客观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禀受元气而产生的。元气是一切事物形成的物质基础,也是生命之本。元气藏于肾。肾的元气强,身体就强,寿命就长;肾的元气弱,身体就弱,寿命就短。先天的禀赋受之于父母,我们无法左右,但是后天给予身体的养护不同,寿命也不尽相同。所以“勿以益小而不为,勿以过小而为之”。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防微杜渐,提早预防,积极争取长寿。
养护元气的方法:
一者少言语,养内气;
二者戒色欲,养精气;
三者薄滋味,养血气;
四者咽津液,养脏气;
五者戒嗔怒,养肝气;
六者少思虑,养脾气;
七者寡嗜欲,养心气。
形神兼养 神主形从
精神和形体是构成人体生命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人的生命活动概括起来可分为两大类:即生理性活动和精神性活动。其中,精神性活动在人的整体活动中起统帅和协调作用。
形神问题一直是道家所热衷的问题,普遍观点是“神”重于“形”。然而嵇康则认为,养神与养形应该并重。嵇康在《养生论》中说:形体依靠精神而立身,精神借助形体而存在。明白生存的机会容易丧失,知道一次的过错也能损害生命,所以要通过修炼性情来保养精神,通过安定心志来健全体魄,爱惜和憎恶不要寄放在情感之内,忧愁和喜悦也不要留存在意念之中,恬静淡泊没有任何欲念,就能身体健康,气血调和。日常养生就是使形体和精神紧密结合、表里之间达到相互协调的状态。善养生者,应形神兼养,不可偏废,必须注意形与神的协调统一,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达到寿域之年。
在形体和精神两方面,我国古代医家认为,神是生命赖以存在的根本,神灭则形亡,养生必重养神。
嵇康还将精神和形体作了形象的比喻:精神相对于身体就好比一个国家要有一个国君。精神在体内躁乱,外在的形体存不存在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就好像高高在上的国君昏庸无能,那么他所治理的国家也一定混乱无比。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精神对形体的主宰作用,使我们了解了精神养生的根本。
嵇康认为,养生有五难:名利不灭,此一难也;喜怒不除,此二难也;声色不去,此三难也;滋味不绝,此四难也;神虑消散,此五难也。
“五难”从内容上看,涉及精神、情志、饮食等方面,实质上指的是五种贪欲。如何摒除这五欲,嵇康认为,人类长寿的关键在于不使自身为七情六淫所伤、名利声色所中,如此才能身体强健,得以长寿。世人常常认为一次愤怒不足以侵害性情,一次悲哀不足以损伤身体,所以轻易就放任这种事情发生。这就好比商汤王当政时期曾发生旱灾,倘若有哪块田地的禾苗能够多得到一次浇水灌溉,虽然那块田地的禾苗最终也会枯死,但还是可以延长它的生命。因此,绝对不可以轻视这一次灌溉的作用。养生之道与此相仿,“五难”不除,必然损伤身体,难以健康长寿。
显然,嵇康弃爱憎忧喜而归于淡然,其目的在于调控情绪。这对于健康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
当今人们要保持精神健康应做到以下几点:
1.加强自身修养,对人生、对社会持正确态度,正确观察分析客观事物,冷静、稳妥处理各种问题,用理智代替感情,打消不合现实的想法与要求。
2.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都要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相信问题总会有办法解决,从而勇敢地面对现实,努力进取,对前途充满信心和希望,永不失望。持这样的乐观态度往往会产生积极情绪。
3.心胸宽广,为人宽容、友善,搞好人际关系,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
4.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克制或调节自己的喜怒,避免狂喜、暴怒,遇事不要感情用事,要善于用理智驾驭自己的情感,适当地发泄不良的情绪。比如,可以向知己的人倾诉自己的苦恼和忧伤等等,这样有助于消除心中的烦恼、压抑,从而达到心平气和。这种发泄对心理健康是有益的。
5.积极参与正当的社会活动,调节情感,增进友谊。对事物保持适当的紧张和热情。紧张是一种情绪,它能维持和提高学习、工作效率。如考试时产生的紧张情绪,能使大脑功能达到最高效率状态;平时上课或做某件事,也需要保持适当的紧张。张弛有度就会使生活更有节奏和情趣。D4
<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murl8415
|
2016-11-30 03:19:07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不错,讲的太有道理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Infuscups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杏林杂谈
传统文化
会员之家
新闻中心
社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