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传染病论坛
›
肝病治疗中心
›
看乙肝是如何发展为肝癌的
返回列表
发新帖
看乙肝是如何发展为肝癌的
[复制链接]
210
|
1
|
2012-5-12 12:47:50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从目前临床上治疗乙肝的现状来看,很多乙肝患者对此并不知晓。根据中华医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进行的全国范围内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我国符合抗病毒治疗的乙肝患者中,只有18%的人进行了抗病毒治疗,其余82%的人都没有进行过抗病毒治疗。此外,我们还随机调查了前来我院诊疗的432名乙肝患者,其中有198人曾经符合进行抗病毒治疗的标准,但这些患者中只有49人进行了抗病毒治疗,其余的人都一直在进行各种各样的保肝治疗。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这些患者平均每人使用了4.12种保肝药物,有些人甚至使用了15种保肝药物。而这些名目繁多的保肝药物所能起到的治疗作用仅仅是辅助性和暂时性的。如此看来,那些符合进行抗病毒治疗的乙肝患者如果不进行抗病毒治疗,花再多的钱也只能换来暂时的病情缓解。他们一旦停止进行保肝治疗,其病情将会复发,甚至会在反复波动中向着肝硬化和肝癌的方向演变。
在慢性乙肝患者中,肝硬化失代偿的年发生率约为3%,5年的累计发生率约为16%。慢性乙肝、代偿期肝硬化和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5年病死率分别为0%~2%、14%~20%和70~86%。在我国,85%以上的原发性肝癌都是由乙肝导致的。慢性乙肝-肝硬化-肝癌这种发展路径已成为肝病发展的“三部曲”。之所以这么说,主要是由于:
1.乙肝病毒具有嗜肝特性,它潜藏于肝脏,并伺机进犯身体的其他器官。乙肝病毒的嗜肝性是该病毒诱生肝病的启动因素,乙肝的发病与患者机体的免疫状态密切相关。乙肝病毒的存在是乙肝患者病情持续、波动、恶化和复发的根源。
2.乙肝病毒基因可与肝细胞核内的相关基因整合,当X基因与肝细胞核内的基因整合后,可导致原发性肝癌。这也是肝癌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3.乙肝病毒主要侵犯的是肝细胞,当肝细胞受到感染后,乙肝病毒会利用肝细胞外壳上的一些突起,附着于肝细胞的表面。当乙肝病毒的一些核心基因进入肝细胞以后,该病毒的基因可以自由地控制肝细胞的正常活动,强迫肝细胞制造出更多的病毒,导致肝细胞日渐衰弱,直至死亡。肝细胞死亡后,乙肝病毒又会从肝细胞中释放出来,继续感染其他健康的肝细胞。这一过程往往只在几个小时内完成。如此反复多次后,患者的肝脏会受到越来越严重的损害,原来正常的肝细胞会逐渐被广泛纤维化的肝细胞所替代,从而导致肝硬化甚至肝癌。
可以说,乙肝病毒对人体具有很大的破坏作用,不彻底消灭乙肝病毒,乙肝患者就永无宁日。因此,治疗乙肝首先要消灭乙肝病毒,即要进行所谓的抗病毒治疗。在临床上慢性乙肝患者如能进行规范化的抗病毒治疗,可以最大限度地抑制或消除其体内的乙肝病毒,减轻肝细胞的炎性坏死及纤维化,延缓或阻止肝硬化、肝癌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其生存的时间。而进行保肝治疗和免疫调节只是乙肝综合治疗的一部分,并不能取代抗病毒治疗。如果患者体内的乙肝病毒复制猖獗,而患者却一味地进行保肝治疗,不进行抗病毒治疗,其实质是一种舍本逐末的做法,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在临床上,谷丙转氨酶明显升高或肝组织有明显炎症或坏死的乙肝患者,在进行抗病毒治疗的同时可适当地选用保肝和免疫调节药物,但不宜过多地应用这两类药物,以免加重肝脏的负担。一般来说,乙肝患者可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酌情选用以下几种具有不同程度的抗炎、抗氧化、保护肝细胞膜及细胞器等作用的药物,如甘草酸制剂、水飞蓟素类等药物,以改善肝脏的生化指标。此外,联苯双酯和双环醇等药物可降低血清氨基转移酶特别是谷丙转氨酶的水平,乙肝患者也可适当选用。
<div class="par_zx_btn">更多乙肝问题,请点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cbfkq
|
2017-2-2 18:39:42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账号真不容易得到啊,所以看到楼主发帖一定要支持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lgog4694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肝病治疗中心
突发急性传染病,甲流,禽流感,SARS
布鲁菌病
出血热
乙型脑炎,流脑,脑炎脑膜炎
手足口病
麻疹
肠炎,痢疾,疟疾
性病,艾滋病
风疹,水痘,腮腺炎,猩红热
寻医问药
患者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