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休闲天地
›
杏林杂谈
›
鼻烟传奇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鼻烟传奇
[复制链接]
320
|
2
|
2008-9-2 02:10:35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刘艳骄
也许你不曾注意,在电视连续剧《雍正王朝》中,许多清代达官贵人的衣服上常常挂有一个小瓶,这个小瓶就是鼻烟壶,而里面装的就是鼻烟。
鼻烟始自明末,兴于清代。开始为达官贵人们权力的象征,后来遍及百姓,主要用于避瘟。鼻烟用具中,又以鼻烟壶最为讲究,而鼻烟壶中所盛装的鼻烟则依地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民间能够佩带者,多以预防瘟疫的避瘟散装之,高官贵人则以能用从外国进口的鼻烟为荣,也有人以此促进觉醒。后因战乱从国外进口的鼻烟日见减少,直至逐渐消亡,而鼻烟壶作为一种工艺品流传至今。
说到鼻烟,常会使人想到鸦片,其实错矣。鼻烟与鸦片不同,但与烟草有关。真正的鼻烟多是来自欧洲各国,最初称为“布路辉卢”、“大子孤”等,《澳门纪略》载:“又有鼻烟,制烟为末,研极细,色红,入鼻孔中,气倍辛辣,来自西城市舶,今粤中亦造之。本名洋烟,出大西洋,以烟杂香物花露碾细末,嗅之入鼻中。”
根据文献记载,鼻烟主要产自意大利,于明万历年间,由利窦玛泛海入广东,后又辗转进贡北京的皇帝。后来,康熙微服私访时,由汪儒望将此物进献给康熙,康熙用之感觉甚好,此后逐渐流传开来。到了壅正三年,意大利人来华进献的贡品,多为鼻烟,甚得皇帝的奖赏。《本草纲目拾遗》记载:“有内务府造、洋造、广造以及土烟数种。”鼻烟的组成现今只有《广大新书》有记载:“香白芷二分,北细辛八分,焙干猪牙皂角二分,研薄二分,冰片三厘,干烟丝为君,干丝一钱,必配福烟六七分。又药各研细末。酌量配合,不必拘分量,以色如棕色为佳。”
鼻烟的作用,《常中丞笔记》曰:“鼻烟,或冒风寒,或受秽气,以少许引之取嚏,则邪秽疏散,积满亦解。若刻不少间,反有致疾者,烟有多品,总以洋烟为最,取其滋润不烈,所以为佳。通管窍,治惊风明目,定头痛,避疫尤验。”又有《南越笔记》载:“驱寒冷,治头眩,开鼻,无烦。烟火其品最为高逸。”到了清代慈禧太后的时期,鼻烟已经甚少,宫廷中的医生常以代鼻烟方治疗鼻病和瘟疫。
鼻烟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已经消失,但是,通过嗅觉治疗疾病的方法却在民间广泛流传,对人体黏膜吸收作用的研究也因此受到重视。研究古代治疗疾病的特色,利用现代科学方法加以继承和提高,是今天的中医药科研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蠢华磊
|
2014-5-26 17:05:26
|
显示全部楼层
看起来好像不错的样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eiyaffzs
|
2017-3-12 06:08: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有钱人终成眷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尊生保健
lgog4694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杏林杂谈
传统文化
会员之家
新闻中心
社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