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休闲天地
›
杏林杂谈
›
[转帖]看洋人“审”中药
返回列表
发新帖
[转帖]看洋人“审”中药
[复制链接]
742
|
0
|
2003-5-26 11: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看洋人“审”中药
2003年1月15日 中国中医药报
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是一个隶属于美国政府健康和人类服务部公共卫生事务署的卫生管制和监控机构。由于该机构制定的食品药品管理法规具有很高的水平,被称为世界上最为完善和最为严格的管理制度,在国际上具有极高的声望,由此有人认为医药产品获得了FDA的批准或认可,就相当于拿到了到世界各国去的“通行证”。
美国国会于1994年10月25日通过的《饮食补充剂健康与教育法》以更加完善灵活的态度来对待包括中药产品在内的尚无法列为正式药品的天然植物类健康用品。由于美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它对包括中药产品在内的天然植物药在政策上的开放,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其它西方国家对中药产品“态度”的转变。这虽然有助于天然植物药产业的发展,但我们也应当看到在西方科学家眼中的这些天然植物药并不能等同于中药,因为他们对天然植物药的应用,即使利用了中药临床功效的“线索”,但在具体操作时还是多以“现代科学”或“化学药”的眼光去审视,与以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中药、尤其是中药复方应用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
目前国际上还没有中药的国际标准,因此包括美国在内的很多国家都是按食品或饮食补充剂的方式来管理,很显然这种以食品标准来检测和监管中药的方式并不合适、也不科学。再则,无论从中药应用历史还是中药临床经验来看,美国都不具备检验审评中药的“技术资格”,用建立在化学药品检测基础上的标准来审评中药,犹如用美声唱法的标准来评判中国的京剧,这种并非客观务实且近乎“荒谬”的“科学评判方法”,确实难以让人心服口服。
在此需要强调的是,我们不能因为现代科技检测手段的局限,就对尚未认识清楚、或自己认识不清楚的事实,统统打入“不科学”的冷宫。不同时代科学的真理性、正确性,只能相对于在此之前的历史,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不同时代的科学都有其不同的局限性。事实上现代科学至今还不具有能够“科学”诠释中医理论和“审评”中药的技术手段,因此用西方的那一套管理方式来检测中药,它的科学性、公正性确实值得怀疑。如果西方的药品审评制度都十分完美了,那么在其“严格”、“科学”审核下“出笼”的不少西药品种,怎么会在使用了一段时间后,又会被不断发现其存在着的毒副作用呢?FDA们承诺的“安全性”、“有效性”又到哪里去了呢?
我们应当看到,FDA的管理方式之所以能够“风行世界”,除了它本身有一套现代科学化的检测、审评制度外,还与其背后强大的政治、经济实力不无关系,正是由于此它才可能任意“发号施令”、“指手划脚”,以维护公众健康利益和环保的名义,实现其构筑技术贸易壁垒、绿色壁垒的真实目的。
看洋人审中药,不禁令人心酸泪流!面对这种苦涩、这种尴尬、这种无奈的现实,我们除了仰天长啸,还能做什么呢?我们手捧着祖先留下来的这些宝贵财富,怎样才能让世界真正客观、公正地认识到它的价值呢?据报道日本厚生省对进口药品的管理,已给予植物药和传统药品以有别于化学药的管理办法。此外,美国也将颁布《植物药研究指南》,以有别于化学药品标准来审批中药类产品。而在中药的发源地中国,中药的命运至今还被“笼罩”在化学药品标准的阴影下,我们究竟要到什么时候才能让中药在自己的国度中“当家作主人”,拥有一套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呢?除了《药品管理法》,我们听到最多的是一句广告台词:“中药品种保护,利国利民”,即使你看完了长长的一大串行政条款,也还是不清楚“保护”为何物,这种“保护”是否代表了中药企业和中药消费者的根本利益呢?
启示
中国不仅应当拿出一套真正符合中医药长远发展“利益”的、现代的、科学的、崭新的中药管理规范和中药新药审评程序,而且这套办法还必须具有在国际上推广的可操作性,在中医药问题上必须让世界来与中国接轨,而不是中国去与国际接轨,只有这样才能展现作为传统医药大国的风范,也才对得起那些创造了辉煌的中医药文明的先辈医药学家。(作者:毛嘉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火龙山人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杏林杂谈
传统文化
会员之家
新闻中心
社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