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大医院线
›
中医外科
›
尖锐湿疣效方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尖锐湿疣效方
[复制链接]
1102
|
7
|
2012-5-16 22:08:35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尖锐湿疣在中医上讲属“臊疣”因内蕴湿热、外感邪毒所致。发生于会阴等处皮肤粘膜交界处的疣状实起,呈菜花状、表面湿润,具有传染性。十多年前离开师傅时,师傅给了我一手抄本,要我好生保管,其中就有治“臊疣”一方,后按书索方试用,愈人无数。现公开给大家,造福社会,望广而告之
天葵子50克、蛇舌草60克、藜芦20克、五倍子40克,穿山甲15克、桃枝20克、萱草10克、茄根30克、枸骨叶20克、西瓜霜15克、两面针30克、贯众50克、熊胆木10克
打粉布包,煮水外用,特效方 Q814862449
轻的一、二周可断根,重者三、四个月可痊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铿锵中医
|
2012-5-16 22:08:55
|
显示全部楼层
效如桴鼓急性红眼病妙方
家传一方治急性红眼病(即现在医学称之急性眼结膜炎),幼时见爷爷用之效如桴鼓,余亦常想一试。有一年自患眼疾:两眼红赤、自觉热痛难忍、并羞明流泪,即用白矾一两研粉、鸡蛋清适量,干湿以不流动为度,用新纱布包裹,仰卧闭目,置眼上。即觉清凉舒适,明日眼病自消。
体会:白矾清热、燥湿、泻火(此处主要用之清热),鸡蛋清清热效优(现代研究含多大量噬菌体),两者合用可起到清热泻火的协同作用,临证用之,每见奇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铿锵中医
|
2012-5-16 22:09:06
|
显示全部楼层
皲裂便方
重现皲裂便方!在旧《新中医》中有记录:
黄豆(粉成细粉)与凡士林等量混匀后外涂,治疗各种皮肤皲裂。是从杂志中摘下的资料,作者不记得了。
此方效果不错,有一个肺结核患者,两手裂得好厉害且痛甚,前来问药,我想起这个方子很方便且经济,就让他自己去菜市场买了5角钱的黄豆,我来粉碎后加入先加热融化了的凡士林(黄色)中,搅拌均匀,涂满裂缝,再套上手套(想借助闷热让药效更好吸收)。没想到三天后整个手掌的硬皮全蜕掉,变得好漂亮(呵呵),还反馈说涂上不久就不知痛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铿锵中医
|
2012-5-16 22:09:16
|
显示全部楼层
面瘫秘方
川北名老中医蒲仕林有家传秘方。组成:番木鳖500 克,加水3500毫升,煮沸20分钟,趁热刮去外皮,取净仁切片置瓦上文火烘酥,研筛为细末,白蜜调成稀糊状,文火煎熬15分钟待温备用。用时将药膏涂患 侧面部,向左涡斜涂右侧,向右涡斜涂左侧,厚约0.2公分。口眼部不涂,用纱布覆盖,每天更换一次。用药反应:涂药处3-5日发生奇痒,6-8日出现疹 粒,9-14日若出现明显疼痛则为向愈之兆,可以停药。功效能通络止痛。治疗面瘫效果奇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蔡远行
|
2012-5-17 08: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能公开出来的验方应该是有可取的效用的,如果有相应的理法方药与医案就更理想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gaewhmlr
|
2012-8-30 01:39:51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gaewhmlr
|
2012-8-30 13:00:17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铿锵中医
|
2013-9-11 17:44:54
|
显示全部楼层
红薯的妙用
1 、 红薯煮食,可治热黄疸。在采用此饮食疗法的同时,患者应到医院诊治以免延误对重症的治疗。
2、红薯叶250克,加油、盐炒熟,一次吃完,一天两次,可治便秘。
3、生红薯叶,捣烂,调红糖,贴腹脐,可治大小便不通。
4、干红薯藤适量,水煎服,可治消渴。
5、每天早晚用红薯粉调服,可治遗精、淋浊。
6、新鲜红薯叶90~120克,水煮服,可治小儿疳积、夜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中医妇科
铿锵中医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内科
中医外科
中医妇科
中医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