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休闲天地
›
杏林杂谈
›
重阳节的由来与意义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重阳节的由来与意义
[复制链接]
4519
|
9
|
2007-10-22 13:30:23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文章作者:晓芸
农历的“九月九”是传统的重阳节。“重阳”也叫“重九”,是因为《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重叠,谓之重阳,由于“九九”和“久久”同音,有长长久久的含意,因此有长寿之说。重阳节因此又发展为“敬老节”,希望每位老人家,都能富贵长命的意义,曹丕曾书与钟繇曰:“九九乃长寿日,可聚会也。”古人认为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吉祥日子。
在古代民间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而又叫“登高节”这一天人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等各种活动,虽然那已经是中国远古的传说了, 但对台湾人来说,还是很有意思的。
南朝梁人吴均之的《续齐谐记》记载:相传东汉时代,汝南人桓景追随费长房学道术,有一天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九日,海南当有大灾难,务必缝制绛色(深红色)布袋内盛茱萸系于臂上,并登山饮用菊花酒,此祸可消。”恒景如其言,举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猪羊皆死。费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故自东汉起,民间每逢此日必登高饮用菊花酒,以消除灾难。这虽然只是一个传说,但后世的人却代代相传。到了晋代以后,重阳登高避灾,大为流行,已成为岁时节令中的一件雅事。
重九正值秋天,菊花盛开,而文人雅士对娇艳傲霜的菊花,十分喜爱,在唐代诗人咏九日的作品中如:王维“无穷菊花节,长奉柏梁篇”(奉和重阳节上寿应制);李欣“风俗尚九日,此情安可忘,菊花避恶酒,汤饼茱萸香”(九月刘十八东堂集),由此可见,唐代简直是没有了菊花就不能过重阳,不插茱萸不过节了。
菊花不仅它千姿百态的艳容使人倾慕,它的傲然刚强的气质更令人折腰,所以,历代文人无不赏菊、咏菊、赞菊,甚至连黄巢都曾写过“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时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戴黄金甲”的咏菊诗,来抒发其胸中之情。
根据《梦梁录》记载:宋代人每年重阳节都要“以菊花、茱萸,浮于酒饮之”,宋朝人还给菊花、茱萸这两样东西起了两个雅致的别号,叫菊花为“延寿客”,茱萸为“辟邪翁”。
当时有名的菊花高达七、八十种,如万龄菊(形状如莲房者);金铃菊(又黄又圆的);桃花菊(粉红色的),花的颜色、名字,多得不胜枚举,简直可以说是菊花花会。咏菊花最著名的莫过于女词人李清照的重九《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端老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重阳节的习俗:
佩带茱萸:
茱萸属芸香科落叶亚乔木,古人佩带的有三种,分别是山茱萸、吴茱萸、食茱萸,其中前两种为中药药材,具有润肝燥脾,温中下气,除湿解郁,去疾杀虫等功能。
古人将茱萸作为驱邪的神物,每逢重阳节,人人佩戴,后世称之为“茱萸会”,或称重阳节为“茱萸节”,现今佩茱萸的习俗已没有了。
赏菊、饮菊花酒:
酒是节庆必备的饮料,重阳节是九月九日,九九与菊酒谐音,所以要喝菊花酒。九月已是秋天菊花盛开,故九月又称“菊月”。
根据《西京杂记》记载:“菊华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华酒。”相传喝菊花酒能延年益寿,活得长“久”。所以郭元振有诗曰:“辟恶茱萸囊,延年菊花酒”;陶渊明九日诗中也提到:“酒能袪百虑,菊能制颓令。”
田园诗人陶渊明在《九月闲居》诗序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持胶靡由,空服九华”。陶渊明一生酷爱饮酒,性情恬淡,不肯为五斗米折腰,每次到重阳节时就陶醉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风雅情绪中。根据南朝宋檀道鸾《续晋阳秋》记载:
有一年重阳佳节,陶渊明在家里东边的篱笆下正欣赏着菊花,弹琴唱歌时,但遗憾的是家里没有准备酒过节,只好慢慢的走在菊花丛中,并摘了大把的菊花,坐在屋旁的篱笆旁惆怅。突然间抬头看见一个身着白色衣服的人,带了酒来,一问之下才知道原来他是江州刺史王弘派来的送酒使者。原来朝廷屡次要征召陶渊明作官,他都不答应,王弘想要结识他,曾多次给陶渊明送酒。这次陶渊明见酒大喜,立即打开酒坛,在花丛中畅饮,酒醉诗兴大发,吟出了《九月闲居》这一首名诗。而“陶公咏菊”、“白衣送酒”的故事,也成为后世文人喜好的典故了。
吃重阳糕:
唐朝及宋朝时,重阳节讲究吃糕,就如同中秋节吃月饼一样,都是应节的食品。因“糕”与“高”同音,古人又相信“百事皆高”的说法,所以重阳节登高的时候吃糕,象征步步登高。
到了宋代,根据吴自牧《梦梁录》云:在重阳节吃糕已十分讲究,“此日都人店肆,以糖面蒸糕,上以猪羊肉鸭子为丝簇钉,插小彩旗,名曰重阳糕。禁中合分及贵家相为馈送”。
《干淳岁时记》还记载一种特殊的重阳节日食品,“以苏子微渍梅卤,杂和蔗霜、梨、橙、玉榴小棵,名曰‘春兰秋菊’。”可见当时食品之精细。到了明清时代登高所吃的糕,用麦面作饼,点缀枣栗,称之为花糕。
明清人们吃花糕也颇有讲究,依据明人谢肇浙《五杂俎》:在重阳日清晨,把花糕切成薄片,放在未成年子女的额上,祝福道:“愿儿百事俱高”。这充分表现出古人望子成龙的美好心愿。
登高郊游:
据《西京杂记》重阳登高也开始于西汉。重阳节前后,天气渐凉,是登山活动的好时辰。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就喜爱重九登高,因此描写重阳登高远眺、欣赏山河美景的诗相当的多。
到今天,登高已经是广受喜爱的健身活动,大家利用星期假日,扶老携幼登山健行,从接触大自然的过程中,舒展筋骨,锻链体魄,调剂心情,还可以增进人际关系,真是一举多得的活动。许多团体也利用庆典,举办登山活动,都受到欢迎。
现今台湾各地,提供居民健行的登山步道,到处皆是,登山活动也不限于秋高气爽的时节,已成为全民最喜爱的户外活动之一了。同时难能可贵的是,人民环保意识的提高,大多数人都知道珍惜大自然资源的观念,能注意到环境的维护。
教育部顺着民间重九登高的习俗,订定国历的九月九日为体育节,以推展国民体育。
放风筝:
风筝也叫“鹞”,最早的风筝是用木或竹做的,所以叫做“木鸢”,据说鲁班曾与墨子比艺,做出能在天上飞三天的木鸢。到了东汉以后,才出现用纸做的“纸鸢”或 “纸鹞”,到了五代时,李邺曾在宫中放纸鸢,纸鸢上装有响笛,风一吹,便发出近似古筝的声音,因此把纸鸢称为“风筝”。到了明清,风筝的制作更为精巧,种类也大为增多。
在古代,风筝曾多次被利用于军事,作为传递信息的工具,韩信就曾利用风筝来测量皇宫的距离,准备用挖地道的方法攻入皇宫。南朝梁武帝萧衍被叛军围困在台城,唐代张伍被叛军围困在洛城时,都是利用风筝把求救信送出去。
“九月九,风吹满天啸”,就是形容重阳以后,风筝满天飞的情形。由于农历九月以后,台湾季风渐强,而另一方面又天高气爽,正是放风筝的好时节。
敬老活动:
“九九”谐音“久久”,代表老人高寿,我国内政部为了弘扬“敬老崇孝”的传统,特别订定以重阳节为“敬老节”,此后每年的这一天,各地都展开敬老活动,唤醒民众重视老人、尊敬老人以这一天为“敬老节”真是再恰当不过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德日进过日少
|
2010-12-3 16:49:27
|
显示全部楼层
重阳节也是老人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邓晓建2011
|
2011-3-28 01:05:56
|
显示全部楼层
。。。。。hoho~~~
都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心灵解码♥亲密关系】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98261b0100py92.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高炷巡
|
2011-5-1 04:27:39
|
显示全部楼层
先顶顶再说,说得有道理,确实不错,说得有道理,确实不错,先顶顶再说!!!!
爱人购物
女装品牌
品牌导购
购物商城
女装官方网站
女装旗舰店
女装官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夏圭企
|
2011-5-22 22:31:46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子,赞一个先!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bbyml
|
2011-10-25 08:54: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说得好,大家鼓掌
UGG 通販
|
アグ 通販
|
アグ 店舗
|
ブーツ アグ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慈母乐_EGJ
|
2011-11-3 22:50:2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起交流!楼主给咱们提供机会了
颈椎病的自我治疗
www.hengbote.com.cn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爱上老鼠_ue
|
2011-11-8 10:15:05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吧....
香港达芙妮旗舰店
网址:http://www.wozouwolu.co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emwxu
|
2011-11-13 18:19:38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啊,受益匪浅啊!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uwoak
|
2011-11-17 13:31:03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是喜欢你的帖子 没办法
电脑防辐射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amtb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杏林杂谈
传统文化
会员之家
新闻中心
社区管理